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如何解决独角兽企业培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起关注《人民论坛》独家文章。
2023年8月4日,重庆,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
“独角兽企业”的概念缘起于2013年,美国早期风险投资机构牛仔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人Aileen Lee将“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称为“独角兽”。独角兽企业一般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或已形成较难被复制的商业盈利模式,增长潜力巨大。独角兽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作为稀缺种群,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区的独角兽企业群体是衡量该地区产业创新生态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024年7月,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GEI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中国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98家下降到2023年的72家。
我国独角兽企业增速放缓,原因何在?
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增速与全球经济周期基本保持同步。据全球知名风险投资调研机构CB Insights统计,2016年后,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规模的年复合增速在30%以上。2022年,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增长乏力状态,在乌克兰危机、能源价格飙升等多重宏观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势头戛然而止,新增数量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明显下滑。据IT桔子统计,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仅为124家。除了全球基本面的影响外,中国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还有以下原因。
原因一:国际政治局势波谲云诡,影响企业自由健康发展。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为了保护本国或者本地区产业和保障当地的就业机会,采取一系列限制性贸易政策,影响其他国家企业享受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红利。“硬科技”领域是中国独角兽企业涌现的“快车道”,如今也已成为全球技术政治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美国不仅通过严苛的出口管制手段限制中国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还直接通过贸易摩擦等手段对中国政府与企业施压,企图削弱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美国不仅将诸多中国高技术企业纳入“黑名单”,加大对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限制力度,还不惜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公平竞争原则,侵犯中国企业合法权利。虽然近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过程中培育出一批“硬科技”领域的优秀独角兽企业,但就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在海外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
原因二:风险投资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企业融资与退出。独角兽企业生于创新、长于资本。近年来,全球风险投资市场步入寒冬,2024年6月,美国知名创新政策咨询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A轮融资比2022年下降46%。创投退出同样不容乐观,2022年高于5000万美元的大型退出项目总金额比2021年下降86%,2023年又比2022年进一步下降47%。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融资规模同样处于近十年的较低水平。市场化有限合伙人(LP)逐渐消失,美元基金也一直在低谷徘徊,2023年美元投资者在中国的风险投资交易数量降至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在退出方面,赴港、赴美上市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提升,导致赴这两地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持续减少。近年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趋成熟,资本市场交易和企业上市融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都存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间。中国科创板上市门槛的提高从长期看虽然有利于“硬科技”企业融资,但短期内也带来首次公开募股(IPO)节奏放缓、部分IPO排队企业撤单、新股数量锐减等问题。受退出活动疲软影响,创业投资机构趋于保守,要求被投资企业具有更强劲的基本面或更清晰的盈利和退出路径,使得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在发展早期难以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在发展后期又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放缓发展步伐或者降低估值提前退出,对企业估值造成负面影响。
原因三:商业转化周期过长及恶性竞争加剧,影响企业发展后劲。一些潜在独角兽企业虽已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具有高估值和高增长潜力,但仍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研发与创新,探索出可以将技术“变现”的盈利模式,整体商业转化周期较长。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投融资环境下,潜在独角兽企业很容易因商业经验不足和现金流断裂而陷入破产倒闭的困境。独角兽企业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模仿甚至投机。有的企业尚未形成高远的发展愿景,缺乏锐意进取、务实奋斗的企业家精神和造福人类、实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无心加大研发投入、谋划长远战略,热衷于通过“讲故事—融资—烧钱—上市”模式抢风口、赚快钱,这种商业模式目前已很难持续。还有的企业不惜发起“内卷式”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从新能源汽车到共享单车,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在一批“高估值”企业倒下的同时,也造成市场环境恶化、创新资源错配、消费者权益受损等问题。
原因四:部分赛道独角兽企业成长较慢,导致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速度放缓。IT桔子《2024年中美独角兽公司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含退榜)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763家;中国的独角兽(含退榜)数量有637家,位居第二。考察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的赛道分布可以发现,根据《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等“硬科技”赛道,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在数量和估值上都远高于美国,中国在半导体产业赛道的独角兽企业甚至占全球的80%以上,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在培育“硬科技”企业、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另外,中国在电商零售、物流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规模和估值同样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反映出中国在消费互联网赛道具备较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流量红利逐渐式微,平台经济开始步入平稳发展期,由消费互联网支撑独角兽企业数量高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在软件、服务、金融科技等赛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根据《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处于商业航天赛道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估值已分别高达1.28万亿元人民币和1430亿元人民币,中国排名较为靠前的天兵科技和长光卫星的估值分别为155亿元人民币和140亿元人民币。在当前竞争形势下,中国亟需在这些赛道进一步发力追赶。在人工智能赛道,中美竞争较为激烈。相对而言,美国在AI基础技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较多,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估值已达7100亿元人民币,中国虽然也出现了月之暗面、智谱华章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但估值相对较低,AI独角兽企业多集中于行业应用层面,如小马智行、滴滴、斑马智行等,在基础技术方面仍须奋力追赶。
独角兽企业在培育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第一,企业的国际创新合作环境面临较高不确定性。创业企业要想成长为独角兽,除了拥有“独门绝学”外,还需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实现要素集聚和能量补给,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波谲云诡,企业在参与国际创新合作过程中,在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集聚方面不断遭遇新的挑战,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面临“脱钩断链”的威胁,在海外投资并购方面受到严格的境外审查和政府干预,面临较大风险。中国政府已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路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个别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仍存在认知差异,少数国家存在地缘政治风险高、企业创新合作融入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第二,有利于潜在独角兽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亟待优化。一是部分外资创投的“离场”对中国创业投融资市场而言,带走的不仅是资金,还包括经验、技术、市场、退出渠道等资源,拉开了中国创业企业与全球市场的距离。二是投融资市场中天使资本、耐心资本、长期资本较为缺乏。三是国资创投对于创业企业的支持作用需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有限合伙人消失的背后实际是国资创投的强势崛起。2016年底,中金启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设立,成为国内首支专注于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国家级基金,已投资头部创投基金160余只,培育出理想汽车、禾赛科技等独角兽(含已上市)企业170余家。然而,国资创投在A轮前进入的仅占25%,大部分是在B轮及之后,说明国资创投整体偏向于更为稳健的中后期,更多服务于政府招商引资,而不是着眼于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新生与壮大。四是企业缺乏便捷和多样化的退出通道,场内与场外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进一步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赛道的前瞻规划布局亟待加强。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独角兽企业的政策支持。2023年,北京出台“独角兽十条”政策,构建面向独角兽企业的“4+X”服务体系。上海已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已上市独角兽企业、估值暂未达标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为其提供专属服务。深圳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旨在推动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提升。浙江于2024年发布《浙江省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拟实施独角兽企业“发现行动”“孵化行动”“成长行动”“跃升行动”,驱动“高估值”加速转化为“高价值”。
除了行动层面的政策支持外,对产业发展赛道的前瞻规划布局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在商业航空领域,美国政府首先通过界定市场范围、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机构定位、强化法律规制等手段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加强对社会创新力量的全要素支持力度,成功打破商业航天市场的寡头垄断,使商业航天市场先后孕育出SpaceX、蓝色起源、Sierra Space等一批独角兽企业。目前,我国对于产业发展新赛道的超前谋划能力和前瞻布局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目前与美国存在差距的独角兽赛道,例如,支撑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提供全链条服务的科技服务业等重要赛道,我国存在布局浅、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特征,亟需出台更具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加快追赶步伐。
第四,企业家精神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技术进步、政府支持、市场机会等外在动力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加速度,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机和意志同样可以成为推动企业进步的内在动力源。以SpaceX为例,该企业塑造了“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宏大愿景,并将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愿景内化”建立起极简的组织结构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通过“愿景具化”吸引和集聚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愿景技化”引导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通过“愿景物化”重塑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过程,通过“愿景商化”推进核心能力建设,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成功把握住航天商业化的历史机遇,利用短短20年时间就实现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市场颠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已涌现出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
如何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
在由消费互联网支撑独角兽企业数量高增长的传统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趋势下,在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以及中国相较美国存在短板的领域,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应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的重点努力方向。
在独角兽企业培育过程中,一是把握好因产业而异的技术逻辑。处在不同赛道的独角兽企业发展所依托的底层技术存在各自的演进逻辑,需要深入研究其中涉及的主体协同、要素赋能、能力集成及生态构建之道,不断形成规律性认识,加强具有必要战略纵深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二是把握好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在新形势下,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互动界面处在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要赢得市场青睐,既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应用导向的技术研发活动,更需要勇于探索市场的暗黑区域,以有组织、策略化的颠覆式技术创新,激发和引导潜在的市场需求。三是把握好生态为先的治理逻辑。新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素质人口规模是孕育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条件。从中、美这两个“盛产”独角兽企业的国家看,在IT桔子收录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截至2024年4月30日,美国在榜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在旧金山(190家)、纽约(133家),分别占722家美国在榜独角兽企业的26.32%和18.42%,中国在榜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在北京(98家)、上海(72家),分别占380家中国在榜独角兽企业的25.79%和18.95%,比重非常接近。这些城市不仅具备较高的新经济发展水平,并集聚了较大规模的高素质人口,在各类机构颁布的“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中也都非常靠前。例如,在美国基因创业(Startup Genome)编制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排名2024》中,纽约和旧金山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4位,北京和上海分列第8位和第11位。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而非仅仅关注个别重点企业,让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即“育林而非植树”,应成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逻辑起点。
针对目前中国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对企业国际创新合作的支持。中国政府可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阐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的价值主张、宣传“中国智造”为全球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通过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创新要素跨境、跨区域快速流动难题,为企业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等平台作用,推动双边或多边投资协议签订,为企业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资源禀赋特点,建立健全国别风险评估机制,支持企业寻找海外合作伙伴,加速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并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在引导企业遵守国际科技经贸规则、国际条约、行业准则的基础上,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建立商事调解与诉讼、仲裁的衔接机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跨境投融资机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深化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增强外商投资信心,鼓励外资加大在华研发布局力度;在天使投资领域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对天使投资的引导力度,加大财税政策改革力度,鼓励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进入;建立健全国资创投功能性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提升国资创投“投小投早”的比重,强化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细化“硬科技”企业分类,完善企业科创属性评价,制定差异化上市标准,增加新型科技融资产品供给,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功能。
第三,加强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策动。加强对未来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规律认识和需求把握,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人类命运等问题及其应用场景出发,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举措,引导企业创新方向;综合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和当前中美独角兽企业布局和实力上的差距,在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中国独角兽企业优势赛道继续发力,加快企业服务类独角兽企业发展,并依托其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其他类型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在科学研究、科技和产业发展、产业研发外包等环节激发更强的共振效应;提升人工智能基础层与技术层的创新策源能力,培育一批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关键数据的独角兽企业,并为应用层提供坚实的场景支撑;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统筹推进算力网络、共性技术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向企业开放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有科研设施设备的运营管理,协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助力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国资国企创设更多应用场景,通过开源创新、网络协同开发等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开展联动创新;将更多具备“公共属性”的企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通过公共部门的首购订购为企业提供市场支持。
第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社会文化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为培育更多、更优质的独角兽企业指明了努力方向。进一步优化有利于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优质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加快发展区块链技术、隐私计算、数字城市等基础技术,助力企业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尊重企业家、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23期
原标题 | 中国独角兽企业培育:挑战与对策
作者 |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陈强
新媒体编辑 | 常嫦
原文责编 | 谢帅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