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 在他国的土地上,打我们的仗

文摘   2024-08-07 18:01   上海  
↑ 点击上方“友朋会”关注我们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越过小亚细亚,进入了巴尔干半岛,一路向西北方向扩展,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并,虽然罗马尼亚也曾一度被吞并,但是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开始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而再往西北,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形成了对峙,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甚至包括波西米亚和黑山戈威亚。所以大家看巴尔干半岛这个地图,大体上形成了一条斜线,也就是说今天从南斯拉夫分裂出的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但是塞尔维亚北边的诺维萨德地区却不是,以诺维萨德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长期以来是属于奥匈帝国统治的,那么我刚才讲的两种势力,主要是东西欧的两种势力,但是现在来了第三种势力——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是东边的突厥民族,他们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所以他们对于西方来说,无论是东欧还是西欧,无论斯拉夫还是日耳曼,无论拉丁还是希腊,他们之间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是这样,当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区全部占领了,只有北边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南斯拉夫分解后,首先独立的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也同样是这两个国家被接纳入欧盟,所以随着我们的行程,我们一路走一路觉得很麻烦,原来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后来受到俄罗斯势力范围影响,再往后成为社会主义中坚力量的这些区域,直至今天都没法用欧元。从地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区,文明越西化。中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时代,西北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就已经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了,所以双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这种对峙的格局,边境线长期拉锯。
从十四世纪以后,以波黑为分界线,东南边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这块区域设置了行省,叫鲁米利亚行省,所以在没有巴尔干概念以前,这块区域就被称为鲁米利亚,因为当时无论是巴尔干南边的希腊,还是北边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鲁米利亚长达五百多年,他们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有个特点,并不用武力的方式强迫被征服的当地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当时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鲁米利亚地区有两种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下面的阿尔巴尼亚都是信奉天主教,因为海的对面就是意大利,当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响很深。但是在稍偏东一点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保加利亚,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区都是保持传统的东正教信仰。现在这些地区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虽然统治者不强迫人们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为这些当地的异教徒设置了很多障碍,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兰教,需要交纳很重的税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此一来,在这种软压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来信仰东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开始逐渐改信伊斯兰教,这其中阿尔巴尼亚人是改信的比较彻底的,阿尔巴尼亚人原来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来了以后,虽然当时没有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但是有阿尔巴尼亚这个族群,今天早些时候提到的伊里利亚人就被看做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他们在被罗马人征服后,就开始向南,来到了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一带,包括像马其顿、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从伊里利亚来的(伊里利亚即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和巴尔干北部),所以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和马其顿人民绝大多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但是相对偏北一点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人,在当时坚决不愿意屈服于土耳其人的统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头,而另一部分则干脆往北跑。我们知道塞尔维亚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这个地区当时不属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正是如此,很多塞尔维亚人不愿意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改信伊斯兰教,他们就来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为主,但是今天却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原因。所以当年科索沃独立,而伏伊伏丁那却没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始终是塞尔维亚一个很重要的特区。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塞尔维亚人既不妥协,也没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们后来以黑山为中心,保留了塞尔维亚人的传统,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黑山这个地区的人民,是最具有战斗性的,长期以来,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同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者进行抗争,当然也正是由于黑山的高山峻岭,导致了黑山相对比较封闭,经济上无法与沿海的克罗地亚等地相提并论。这就是当时在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尔干半岛大致的格局。
 
强国交替,三足鼎立
 
我们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并没有强制要求统治区人民改变宗教信仰,但是在经济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压力,此外土耳其人采用了一个办法,将那些不信仰伊斯兰教家庭的孩子,从小便集中起来进行训练,让他们成为奥斯曼土耳其贵族的禁卫军,慢慢的,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帝国的权力中心,从小受到伊斯兰教义的影响,所以他们很容易心甘情愿的皈依伊斯兰教,往后这批人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流淌着塞尔维亚人的血。
1683年土耳其人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失败以后,整个东西欧的实力转向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也就是在这一年,奥斯曼土耳其从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开始崛起,这一年已经到了十七世纪的后半页,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开始了一系列的重要变革,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西欧开始崛起。但是我们说,在1683年这个转折点到来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在整个巴尔干可以说是气势如虹,另外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本身就是个空架子,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称不上是个帝国,整个国家的重心虽然在十四世纪后开始逐渐落在了奥地利,但也是长期处于贫弱状态。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在1683年以前,奥斯曼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是相当稳固的。以至于欧洲崛起后,将巴尔干地区称为欧洲的土耳其,原本奥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领土是在亚洲,但由于它占领了巴尔干,并且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巴尔干地区反过来被欧洲列强称为欧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说,随着欧洲人的崛起,他们普遍认为东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蛮人,但是唯独奥斯曼土耳其在欧洲有一块领土,所以正因为有了巴尔干这块领土,土耳其便被欧洲国家认为是唯一进入文明化的东方国家。
欧洲人在崛起的时候,充满着一种踌躇满志的思想,认为欧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欧洲以外都是蛮荒之地,而当把欧洲和土耳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其实是个非常矛盾的词汇,也就是说,土耳其在欧洲崛起的强国眼里,无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为巴尔干,把土耳其和欧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说明土耳其已经登堂入室,已经进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当时欧洲的土耳其和亚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说,在今天所有的伊斯兰教国家,无论是突厥穆斯林还是波斯穆斯林、库尔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马来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兰教国家。正是因为土耳其在巴尔干长达五百年的统治,已经使其进入了西方世界,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和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奥匈帝国长期对立,但是双方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渐步入西方殿堂,这一标志性的举措可说是由二十世纪初,土耳其国父凯穆尔搞起来的。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罗斯,最初被西方认为是蛮族,是鞑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罗斯人非常想跻身西方行列,虽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认为土耳其和俄罗斯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横跨两洲的国家,既不东也不西,虽然总是不被西方接受,但毕竟有着很深的西化传统。
到了十九世纪上半页,北边的俄罗斯开始崛起,俄罗斯的崛起就是通过与土耳其在两百年间打了九场俄土战争,最后一劳永逸的打败了土耳其。原本是奥斯曼土耳其与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两阵营对抗,随着俄罗斯的崛起,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而新兴的俄罗斯成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心头大患,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北风压倒了南风,原本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亚地区被俄罗斯占据。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原本是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后来不断的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向北打开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萨,向东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峡。所以现在俄罗斯的三大舰队,就是以这三个出海口为基地组建的。在俄罗斯击败土耳其后,双方同样在巴尔干形成对峙,俄罗斯在崛起过程中,同样有着宗教和文化的考虑,如今的巴尔干半岛中,塞尔维亚信仰东正教,说的是斯拉夫语,所以在文化上与俄罗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由此,俄罗斯在崛起中不断向南渗透,巴尔干半岛的局势,由两军对峙变成了三国演义。
 
另外有一点得说明,俄罗斯在崛起的时候,得到了西方列强的大力支持,原因在于西方需要利用俄罗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毕竟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对西方各国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令神圣罗马帝国和后来的奥匈帝国感到不安,但是随着俄罗斯的日渐强大,尤其在俄罗斯击败了土耳其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意识到俄罗斯也并非善类,所以一改以往的对俄策略,开始联合处于弱势的奥斯曼土耳其共同对付俄罗斯,这就是大国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欧洲的局势已经预演了今天世界的国际关系,只不过当时的操盘手是英国,而今天换成美国罢了,美国今天使用的策略与英国曾经用的如出一辙,我曾经去过圣彼得堡,当时的俄罗斯导游中文说的特别好,也是个历史系博士生,他说我们俄罗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国人,俄罗斯虽然和法国人、德国人发生过流血战争,但是这两国还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但是虽然我们与英国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我们最恨的就是英国人,因为英国人经常挑拨离间,在背后煽风点火,所以俄罗斯人蔑视的把英国称为“小英国”。
 
这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崛起后,开始操控整个欧洲的经济。对于英国来说,它孤悬海外,没有与欧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国可以得心应手的操控欧洲的政治与经济,但凡哪个国家强大了,必定联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对付它,早期西班牙强大,英国便联合法国以及德国的各邦国对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后,拿破仑崛起,英国又故技从演,联合德国邦国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对付法国。再后来俄罗斯击败了拿破仑,进军欧洲,英国开始转变政策,联合战败的法国、德国、奥斯曼土耳其以对抗俄罗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就成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最主要的心头大患,正是由于这种大国关系的变换,改变了巴尔干地区的政治格局,我们接下来就谈谈,在夹缝中的巴尔干,是如何导致其政局变换的。
 
夹缝中的巴尔干
  
首先在十九世纪的上半页,欧洲召开了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主要针对战败的拿破仑帝国,其形式非常像日后的开罗会议,战后的各战胜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所以1814年的这场维也纳会议基本确定了欧洲各大国的势力范围,在这次的势力划分中,塞尔维亚获得了独立,此后开始不断发展。
而此时作为战胜国的俄罗斯,自誉为欧洲的解放者,踌躇满志,便开始借助支持塞尔维亚的发展,削弱奥斯曼土耳其。随着土耳其的实力越来越弱,1877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再次发生战争,一年后俄罗斯取得了战争的绝对胜利,当时俄军已经推进到了君士坦丁堡,却受到来自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抗议,警告俄罗斯,如果你胆敢拿下君士坦丁堡,那么英法等国便无法坐视不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好作出妥协,毕竟实力比不上英国。于是在距离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圣斯特凡洛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圣斯特凡洛协定》,其内容有三点,第一: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也就是这一时刻,塞尔维亚才可以算的上真正获得其原来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的认可,承认其独立。第二:建立大保加利亚王国,这个王国有多大呢?当时的俄罗斯重点扶持保加利亚,因为其位置靠近土耳其,对土耳其能够起到相当的威慑力,这个所谓的大保加利亚的范围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南部、塞尔维亚东部、希腊北部。所以当时的大保加利亚版图比今天的保加利亚版图至少大出一倍。
 
但是《圣斯特凡洛协定》刚签订,西方国家又站出来表示反对,于是1878年又在柏林签订了新条约——《柏林条约》,其主旨是将大保加利亚的版图大大缩减,于是很多土地归还了希腊、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如此便限制了大保加利亚王国的势力。但同时《柏林条约》却埋下了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邻国的矛盾。
 
到了二十世纪初,此时的土耳其已经是极度衰弱,处在俄罗斯托管状态的保加利亚和已经摆脱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以及罗马尼亚,再加上塞尔维亚、黑山,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在1912年共同对奥斯曼土耳其宣战,因为这些国家都与土耳其有着非常复杂的领土纠葛,并且曾经都是土耳其的殖民地,有的虽然已经获得独立,但仍然有一部分依旧是土耳其的臣属国,所以为了彻底摆脱土耳其的控制,于是在俄罗斯以及奥匈帝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与土耳其发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战败,这些国家虽然是土耳其的臣属,但由于受到俄罗斯等国的支持,他们的军事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作战使用的武器远远比奥斯曼土耳其的先进,如此一来,把原土耳其的很多领土分割出去了。
 
但是这一举措,很快导致了战胜国间分赃不均的矛盾,1913年,再次爆发巴尔干战争,这次战争主要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为另一方,而发生的军事冲突。这些国家过去曾是盟友,共同对抗宗主国土耳其,现在却为了利益拔刀相向,这其实还是《柏林条约》留下的祸根,这场战争的结果,保加利亚战败。从此以后,保加利亚与其周边的几个邻国便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再往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加利亚又站在了奥匈帝国和法西斯阵营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虽然曾经都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臣属国,但是他们之间在独立后,也同样存在很激烈的领土争端。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为什么战争会因为普林西普刺杀费迪南大公而引发,其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此时已经江河日下,自身难保,同时塞尔维亚独立,走上崛起之路。另一边的奥匈帝国也是非常强大的,自从1867年建国后,奥匈帝国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势力不断膨胀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最大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奥斯曼帝国,而是来自东边咄咄逼人的北极熊——俄罗斯帝国。所以俄罗斯支持保加利亚独立,奥匈帝国便开始将操控之手逐步伸向塞尔维亚,我们前面说到,塞尔维亚虽然独立了,但其实力毕竟与奥匈帝国无法相提并论,再加上奥匈帝国又与德意志帝国联合,强强联手更加强大,所以塞尔维亚刚刚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如今又很有可能落入奥匈帝国的魔爪,如此一来,激起了塞尔维亚很多民族主义者很大的不满,于是导致了1914年,拉丁桥上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大公费迪南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刺杀后的一个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开始入侵塞尔维亚,虽然塞尔维亚人拥有坚决的抵抗意志,但国力毕竟不如奥匈帝国,节节败退。而就在塞尔维亚眼看要被奥匈帝国征服的时候,俄罗斯出兵参战,加入塞尔维亚阵营。为什么俄罗斯会支持塞尔维亚呢?这里有一个背景必须说明,在十九世纪下半页,西方各国内部矛盾很激烈,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后,1870年新崛起的德国和老牌的强国法国之间爆发了普法战争,结果是德国获胜。1871年,德国为了羞辱法国,竟然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建立,参与此事的两个很著名的人物,一文一武,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武将毛奇,这一事件有一幅很著名的画作,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而此时,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欧洲大陆上有了两个帝国,南边的奥匈帝国和北边的德意志帝国,虽然这两个强盛帝国之间也发生过战争,但毕竟双方都是德语国家,所以越走越近,共同对抗法国。毕竟法国是个老牌的强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战败但底子依旧保存下来。另一个与法国有着矛盾的国家就是意大利,所以在十九世纪下半页,意大利率先与奥匈帝国缔结同盟,盟约规定,只要盟约签订方无论与哪个国家作战,作为盟友的其他国家,必须无条件支持盟友,并且加入战斗。随后不久,德意志帝国也加入同盟,从此就形成了德意奥三国同盟。
 
于此同时,法国为了抵抗德国,开始笼络英国,双方签订协约共同进退。不久法国和英国又各自分别与俄罗斯签订协约,形成了站在德意奥同盟国对立面的法英俄协约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了解了1914年前的这段国际形势后,我们再回到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事件,随着俄罗斯的参战,那么意味着英法必须加入战争,同样在奥匈帝国一方,意大利与德意志帝国也因为签订了盟约,必须出兵参战,由此战争的漩涡越来越大,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当战争逐步扩大后,意大利是个老滑头,发现战争的天平有些不利于自己,所以毅然决然的摆脱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这样一来,同盟国只剩下两个国家了,虽然当时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也加入了同盟国,但不幸的是,随着同盟国的战败,对于奥斯曼帝国更是雪上加霜,变的更加弱小了,差点被西方瓜分,还好凯末尔出来革命,彻底走西方道路使得土耳其得以保存下来。
 
战后的塞尔维亚由于站在了协约国一边获得了胜利,而对立方的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彻底崩溃,从此欧洲大陆上便没有再出现帝国,此后塞尔维亚联合前奥匈帝国治下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组建了一个新的国家,到了1929年,这个国家正式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此后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轴心国德国再次占领南斯拉夫王国,而墨索里尼将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黑等地划归在一起,打算建立大阿尔巴尼亚,因为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化宗教上,很容易控制,所以当时的德国军队从北向南,意大利从南向北,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在整个二战中,克罗地亚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出现了傀儡政府,直接导向法西斯政权,所以塞尔维亚人有些瞧不起克罗地亚人,觉得克罗地亚是叛徒。所以在二战期间,巴尔干半岛的战斗主要并不是针对德国和意大利,反而是针对这些卖国政府的,虽然大部分的巴尔干国家都出现了亲法西斯的傀儡政权,但希腊却是真正抗击德意法西斯的。二战中,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科索沃附近共同对抗法西斯,到了战争结束后,科索沃却成为了有争议的地区,到底属于阿尔巴尼亚还是南斯拉夫,其中科索沃的居民主要是以阿尔巴尼亚人为主,所以阿尔巴尼亚坚持认为科索沃应该属于阿尔巴尼亚,但是南斯拉夫曾经在1389年科索沃战争之前,科索沃已然成为塞尔维亚王国的重心,所以在塞尔维亚人心中,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灵魂的象征地,双方各有所词,争执不下。但当时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毕竟实力强于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经过几次冲突,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撤出了科索沃,所以科索沃在当时划归了南斯拉夫。
 
铁托在完成了对南斯拉夫的解放后,当时的共产国际采取了反对民族主义的政策,要实现英特纳雄纳尔的世界独立,其实在西方,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相对立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古希腊城邦式的分离主义,另一种则是罗马帝国式的一统江山,这两种模式就像阴魂一样,不断撕咬着西方,乃至后来受西方影响的全世界政局,因为无论在巴尔干也好,在世界范围也罢,大民族要独立,而大民族下面的若干小民族也要独立,不断的化整为零,这是一种取向,另一种大一统不以单个民族为论调,讲究大民族概念。当然这是和政治意识形态分不开的,因为共产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坚决反对民族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无祖国,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所以当年斯大林控制着整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便是采用的这套模式,尽量的缩小各民族的概念,放大苏维埃联邦的大意识。

友朋会
是一家以讲座沙龙、人文课程及文化行走等为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诚邀朋友们一起读书、行走、谈艺、志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