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国内分布
土壤盐渍化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一、技术因素
(1)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尤其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2)灌、排渠系不健全、不配套,不能满足灌区合理灌溉、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3) 渠系设计强调自流灌,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加上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水平低,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失水量也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
(4)大量引用咸水灌溉的结果。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干旱缺水,灌溉后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因,咸水灌溉面积迅速发展。但长期引用咸水灌溉即潜伏着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危险。在易次生盐碱化的地区,不合理地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和发展灌溉农业。
二、管理原因
(1)中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基本上都是80 年代中期完成的,在盐碱地的分布与资源数量上,几次调查数据不符,差异很大,全国的土地盐碱化监测预报体系尚未建立。
(2)有些灌区开灌后,对灌溉管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注意建立和健全灌溉管理制度,不执行计划用水,灌溉效率和灌溉水的利用率都很低。
(3) 尽管国家有“水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但是没有很好地宣传和贯彻到基层。
人口压力、经济落后和贫困。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滥用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济落后,缺乏投资建设排水设施,不仅使灌区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还使远离灌区的草地和非潜在的盐碱,土地发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危害
(1)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农作物减产
(2)影响植物生长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
(3)对工程建设产生危害。
盐渍土腐蚀混凝土
5 土壤盐渍化防治对策编辑
5.1 防治遵循原则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盐碱土治理与开发利用应当是从整个流域(或区域) 考虑的综合发展的全面规划。在综合治理阶段要以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增强综合预防能力,提高系统的抗逆性。
(2)突出重点,以防为主:根据不同区域盐碱化特点,集中投资,重点综合治理土地盐碱化。从长远来看,防止土壤盐碱化是盐碱土综合治理全过程的主要方面,灌区农业生产的重点必须突出防治次生盐碱化。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根据盐碱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和当地经验,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和建立合理的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4)以农村自身积累与地方财政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多渠道筹集农业投入资金。[2]
5.2 合理灌溉,预防盐渍化
(1)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实行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控制渠道渗漏,防止地下水位明显上升。
(2)修建地表排水设施,排除地表积水。
5.3 综合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地
(1)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技术策略,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
(2)鼓励保护与提高土地质量的行为;鼓励进行土地盐碱化治理的行为;鼓励个人投资进行土地质量改良的行为。
(3)合理种植农作物,如种植水稻对改良和利用盐渍化土地就有很好的效果。试验表明:盐土种植水稻一年后,0~40mm土层的含盐量即由0.43%降低到0.06%。种植水稻必须结合排水,并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平整土地、播前冲洗、活水灌溉、逐年翻深和修筑排灌系统等一系列措施,这样盐渍化土地的改良才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陈飞.地质灾害防治.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9,
[2]韩文军.盐渍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