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竞争:系统厂 VS PCS厂 VS 电芯厂

文摘   2024-09-17 20:01   广东  
储能、电化学储能,不是近几年才出现,只是近几年走在了聚光灯下面,十多年前从北美的PJM市场开始就已经大规模存在。彼时主要是作为动力电池厂消耗产能、消耗不好的电池而存在的附属业务,属于动力这边闲置的产能,不太好的电芯,你们储能拿去消耗掉,所以,储能这个品类应该说是从电池厂走出来的。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储能厂商基本分成三大类,集成厂、PCS厂、电芯厂。PCS厂目前的典型代表,阳光电源;电芯厂目前的典型代表,宁德时代、比亚迪;没有PCS没有电芯的纯集成厂,目前还没有在储能的第一梯队里出现,主要是那些数量庞大的腰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家都在聊,储能的这几大类的厂商,到底谁会为王。

以下仅为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区留言指正和补充

因为储能的品类很多,不同的品类倚靠的竞争优势也有区分。

源侧、网侧的大储能系统

越靠近电力系统越具有优势。

大储能项目的顺利交付和落地受限于储能厂商对全球各地电网的理解,而落地交付能力是大项目投标中非常重的一环。除此之外,对应用场景的理解也非常重要,考验的是解决方案的能力,而大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也主要是在PCS及以上的位置展开的。前些天在英国市场的朋友们和我们谈起,前些年我们做的FFR应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是DC\DM\DR等应用。这些场景上的应用,恐怕只有PCS厂的产品、解决方案等技术和外语都OK的核心岗位人才能和业主聊地清楚。例如下图英国电力市场的New Dynamic Services,恐怕业内真正能讲清楚这些场景和技术要求,PCS如何响应目标和输出、功率爬坡的调节精度和调节时间如何控制、误差多少,这样的人才在业内恐怕不超过30人,且集中在已经形成规模的头部厂商。

来源:ESO

可以说,每一次应用场景及其技术要求上的变化,都是对储能厂商的一次大考,考验的是前端的解决方案部门+PCS研发技术部门。其中,已经在海外市场有本土化团队布局的企业拿试卷的更早、已经有海外市场落地项目经验的团队答题的更快,有可能你还没拿试卷,他已经交试卷了。所以在这一细分领域,PCS厂在竞争中更有主导权,也可以看到业内的PCS厂虽然没有最早的先发优势,但近几年却成绩亮眼。

而电芯厂新势力在这一领域,最好的出路就是拥抱海外的知名PCS厂,给他们做配套,因为各地的电力系统,用源网侧储能系统会以本土的PCS和EMS为主,其他国家品牌例如中国的PCS为辅,即使中国品牌的成本优势巨大,也不太可能本末倒置,这里有本土制造业保护、信息安全担忧、电力系统安全担忧等等因素…。当然,电芯厂们在海外市场当地的产业落地,为当地带来就业岗位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和国内某些地方搞的产业置换是一个原理。而对于已经跑起来、有规模优势的电芯厂,随时整合进来一个PCS团队构建全方位的能力,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目前来看,PCS厂在整合电芯资源,电芯厂在整合PCS资源,垂直整合是明牌的趋势。而这一条路线,BYD作为储能业内黄埔军校级别的存在,同时也常年被业内吐槽"价格战”但自己利润率可观的企业,它也已经走过垂直整合,业内人普遍只知道它是电芯厂,但却少有人知道它从2008年开始做光伏逆变器直到今天,有自己全栈自研的PCS产品线,有深厚的电力电子技术沉淀。

那么如何和头部厂商在同一市场上求生存,我们曾经对话过一个在北美市场的腰部储能企业的总裁,引用他的原话,我们就盯着几家头部企业没精力兼顾的小项目,几个MWh,几十个MWh,用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好的服务去"捡"头部们没接住或者不愿意接的单,在同一个市场区域内积少成多,追赶头部。战略可谓是相当高明。

而以上都只是针对海外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而在国内市场又是另外一套竞争逻辑,比拼更低的资金成本、更多的国央企的先天资源,亦或是产业置换的游戏。

工商业储能

分布式的小柜子这个领域,竞争优势又不在制造设备端,在渠道能力、和模式,这是个纯纯的买方市场。

顺便打个广子,24号我们在上海有一场工商业储能主题相关的深度交流的闭门活动,感兴趣的朋友,扫描文末二维码报名,我们面聊。

户用储能或者更小的便携户外电源和阳台储能

这个品类里更重要的做品牌、做渠道、做C。

电芯的成本占比(我们更习惯用电芯的Bom成本/终端用户拿到的产品价格)就更低了,电芯厂在这个细分领域里没啥优势,可替代性很高。所以看到派能,做直流侧电池pack的“户储第一股”,市值一落千丈,byd的直流侧户储电池pack也是搭上欧洲本地的逆变器SMA和Fronius后开始起飞到今天的出货第一,但是它自己全栈自研的户储一体机硬推几年后如今也销声匿迹了。

这个品类里,那些做品牌、做C的企业甚至做3C充电宝的企业,我们认为会在户储的草莽发展阶段之后走进第一梯队。其中,做3C充电宝的企业入局,是个不容小觑的力量,因为他们对储能的定义不一样,他们不认为这应该是个高毛利的细分行业,他们可以轻装上阵和上市了的、在上市路上的储能企业贴脸开大。

储能的路可以走很远,大有可为

有很多“马上就会死一大片储能企业之类”的消极声音,“几万家储能企业严重过剩之类”的唱衰论调,但仔细扒开,真正的生产型储能企业并没有几万这个量级,大多数都是项目公司和贸易皮包公司。至于会不会有储能企业退出,我们认为会有,那些既没有PCS又没有电芯的集成厂腰部企业,这类企业不上不下,看似庞大(不是大公司却一堆大公司病)却没有核心竞争力,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反而是那些小企业,运营成本较小,并且普遍是盯住了一个细分场景、一个细分市场、某些个核心客户,能活下来,在趴着等行情。
对于生产型储能企业:
大储能系统,会越发的集中在头部,这个头部不是指一家,而是5-8家;
工商业储能,海外市场相比于国内市场的两倍Wh价格,会让很多在国内活不下去的工商业储能集成厂拿到用来生存的利润空间,但是规模都不会很大;
To C的户储和储能电源,一切才刚刚开始;



往期荐读:

国内的工商业储能市场,接下来该怎么卷?

流量,已经成为了工商业储能的基础设施

户储 路在何方

当下的户储,突破方向在哪?

光储星球
一群光储行业内资深专业的一线从业者组成的学习、链接、分享的社群。(全网唯一账号,其他账号或者APP与本账号无任何关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