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 | 正在悄悄伤害心脏的七大行为,你是否每天都在做!

文摘   2024-09-29 11:30   天津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2024年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心行合一”,意在通过意识和行动进一步助力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

心血管疾病被视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机能运行的动力源,心脏功能对人体健康及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忽视了心脏的健康,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心脏常见疾病有哪几种

心脏疾病大致分为6类,不同心脏病的症状与起因也各不相同。

01
冠心病

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供氧的最重要血管,它受到动脉硬化的影响而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后,可能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严重者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02
高血压心脏病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心脏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心肌耗氧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无相应的供血增加,最终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03
心肌病

该病是由不同病因(遗传性病因较多见)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

04
先天性心脏病

该病是染色体异常的疾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

这是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期属正常)的一大类疾病。

05
风湿性心脏病

该病也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指既往患风湿性疾病后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各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

06
肺源性心脏病

该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心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的。


被你忽视的“伤心”事

1.脾气急躁

爱生气的人,心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致死率都较高。脾气急躁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悲伤抑郁

过度悲伤、抑郁会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加重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展。

3.过度疲劳

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加重。睡眠不足持续5天,心脏功能就会减弱。

4.用力太猛

猛回头、突然变换体位等动作,可能让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脱落,引发心梗、脑梗。

5.温差过大

高温时血管舒张,从高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血管又会收缩。反复折腾导致血压波动大,可能诱发心梗,特别是血管脆弱的老年人。

6.大量喝酒

饮酒后数小时内,血管都处于扩张状态,可暂时降低血压,但心率会随之加快,易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

7.口腔不卫生

口腔中的致病菌会随着血流至心脏,导致心肌发炎。口腔健康状况差还会使血压产生波动,增加中风风险。



出现哪些信号要提高警惕



01
胸疼

胸疼是冠心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患者常会感觉胸口产生重物压榨感。

但是,心绞痛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误诊为消化不良或烧心,有时疼痛还经常发生于肩部、颈部、下巴、臂膀或背部上方,易误诊为肌肉拉伤等。

02
呼吸困难

患者会感觉呼吸困难,并表现为呼吸次数增多、呼吸动作较快、呼吸幅度增大。

03
浮肿

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无法及时排出身体组织的废物液体,可导致身体浮肿的发生。

一般心脏引起的浮肿是从脚踝、手指等肢体末端开始。

04
心跳节奏紊乱

心动过速、心悸等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症状,甚至诱发脑卒中等不良后果。

05
嘴唇青紫

出现嘴唇青紫可能存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心脏病问题。


爱心护心应该怎么做

保持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激动的情绪产生。


定期进行查体,明确有无超重、高血压、血糖异常、高脂血症的情况,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发生的风险。


适度的锻炼可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平时可以考虑尽量多做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注重合理膳食,推荐终止高血压膳食(DASH),这是一种通过增加蔬菜、水果、鱼和低脂食物摄入,减少红肉、饱和脂肪酸和甜食摄入而进行高血压防治的膳食模式。

该膳食模式的营养特点是五高三低:高钾、高镁、高钙、高蛋白及高膳食纤维,和低脂、低胆固醇、低钠。


不要吸烟、尽量不要饮酒。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能够升高血压和心率,增加心脏负担。

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

让我们爱护它

养成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

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

负责的“爱心”人士


文字来源:健康中国
                中国疾控中心
                生命时报
图片来源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本文图片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陕西百姓健康

● 扫码关注我们 ●

西堤头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公众号

微信号 : xdtlf001

咨询电话:86849639

电子邮箱:bcqxdtz@tj.gov.cn

西堤头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招聘信息发布、社险经办说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政策咨询。联系电话:868496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