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友在小红书上持续对账,宗教是一个敏感但又绕不开的话题,中外网友关于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展开了友好的讨论,有一些观念令人热泪盈眶,也有一些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世俗化社会的实用主义倾向
大多数人的宗教倾向都是非常功利的;有所求的时候,就去拜拜,什么神都拜,谁管用拜谁;要是拜了之后不管用,不仅不拜了,还要打你。
就算偶然经过了寺庙,那也要拜,毕竟“来都来了”;既然拜了,那必须求点啥,“平安、健康、幸福和财富”都要一点。
用网友的话说“中国的神是有KPI的”
传教活动在国内开展,被网友戏称为“鸡蛋教”;如果你免费发鸡蛋,当天就假装信一下;如果发挂面,能假装信三天。
各种最受欢迎的神,是财神。
神是祖先和英雄的幻化
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信我们的祖先、信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们曾真实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我们的神话故事有大量是关于人定胜天的,是关于救助同胞,黄帝、炎帝是民族的祖先,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与其相信神解决问题,我们更习惯凭借自己的力量。
我们通过“神”的方式来纪念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一方面,祈求他们庇佑后人;另一方面,我们相信,后人能像先辈一样,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同胞。
难怪会有“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的说法。
宗教是精神慰藉
有网友说,“我信道教,道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有人质疑说“难道不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之类的
网友回复“视情况而定”。
还有网友指出“去道观抽签,可以一直抽,抽到自己满意的为止;只要不满意就都不算数”。
我们把“宗教是精神慰藉运用到极致”
神和人的关系
在学西方历史,看到教皇给新任的黄帝加冕;但是在中国反过来了,世俗的帝王给神进行封号。
最典型的是妈祖,妈祖的原名为林默,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农历三月廿三,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她因救助海难、除寇平患、助人济困、护国保民等神迹,得到了历代帝王的多次褒封。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有14位皇帝进行了36次褒封。其封号从最初的“夫人”逐步提升到“天妃”、“天后”,最终在清朝达到了“天上圣母”的地位。
神的地位是人说了算。
到了今天,妈祖还有身份证,身份证号是350321096003237001,命名规则和普通人一样。妈祖出门还要实名制购票。
甚至中国人还有修仙的观念,神仙是一个职业,是根据做了多少功德来定职位的,比如封神榜;而且神要是不好好工作,姜子牙有打神鞭,用来抽打神,可见神是服务人的。
宗教元素与通俗作品
不知道西方小说、电影和电视剧里面有没有以他们的神(Jesus)为主角的作品。
中国的各路神仙已经在小说、电影、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遍,而且不同年代还要翻拍,进行新的演绎;逢年过年,社火表演,人还要扮演。神的神性被降低、人性含量大大提升。
宗教一直是出世的,神圣的,但是在世俗主义的国家,在年轻人的解读下,宗教的元素运用和解读变得丰富可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