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科倒闭大潮来了,时代的灰尘落在文科,学生该何去何从?

文摘   2025-01-08 11:35   北京  

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全球文科倒闭大潮”,讲述了国内外高校收缩文科专业,扩张理工科。

在小红书上有人提出疑问“全球文科倒闭大潮来了,人民大学何去何从?”

第一反应是“这还需要你操心,那可是人大”,但是转念一想“人大又如何,人大的学生需要就业”,十多年前,人大就建了理学院,开设了理工科的本科专业,也力图扩展自己的理工科实力。

 

谁还读金融呀?

我的朋友小仙女,今年有一个亲戚高考,成绩很不错。本来想去北航的计算机,但是北航的招生办老师说,他的成绩去计算机可能不够,考虑一下北航其他专业。小仙女给亲戚推荐了人民大学的金融。亲戚笑了说“谁还读金融呀”?

小仙女和我感慨说“人大的金融,现在都没人看得上了”。或许,五道口金融学院也要落下神坛了。

我有一个同学是清华,她的专业类似于“中文系”,但是名字不是“中文系”,早年间,我们都还没有毕业时,谈到就业,她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除了对技术性有很高要求的岗位,其他都能做”。

 

文科倒闭潮,早有迹象

虽然“文科倒闭潮”,现在才被关注到,但是10多年前,我考研的时候,已经有迹象,只是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

我是2014年读研究生,那时候会计专业已经不招学硕,只招专硕。新闻学专业的考研复试线已经遥遥领先了,尤其是名校。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撤销了工商管理、科学教育,2015年北航撤销了物流管理专业……

 

理工科的学科变动,以合并新增为主

在文科倒闭潮的同时,也能发现很多理工科专业被撤掉。

以 2019—2022年为例,工学在四年内新增和裁撤的专业数量,占到了整体的42.7%和31.5%。

大家能喊出名字的传统工科类专业,比如,建筑学、交通运输、生物工程纷纷“下场”,取而代之的是名字里加上“智能”“智慧”后摇身一变的新工学专业,例如车辆工程专业虽然被撤销,却又新登场了个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材料学”被群嘲是天坑,但是“材料智能技术”闪亮登场。

从“牛夫人”变身“小甜甜”。

 

新设的跨学科专业,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

在学科新增潮里,有一些跨学科专业,比如“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材料”,这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还在摸索郭恒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多专业的跨学科,感觉类似于十多年前一些学校开设的“人文学科基础实验班”或者“理工科学实验班”,说是定位于基础学科综合性高端人才培养,但是从学校定位,老师教学,学生就业都很不明确。尤其是,在国考、省考时,这一类专业的划分不够清晰。

 

低就业的经济环境与效率优先的“工具人”

如今的学生对“天坑专业”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吐槽,以及近乎狂热地追捧热门专业,是不想在四年后毕业即失业,悔恨人生赛道开错了头,一步错步步错。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过去了,就业环境一年比一年差,社会新增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工科类”专业,文科的落寞是时代的节拍。

文科落寞,是“无用之用”的落寞,伴随的是,“文科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落寞”。

就业市场需要的实用性,一来就能干活的人,当有多个人都能干活时,就有了“专业”“学历”“工作年限”“年龄”“性别”“薪资水平”都一系列异化的指标来进行筛选。被摒弃的是一种“无法立马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状态,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这种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东西都可能会被摒弃。

文科生的批判批判、文化解读能力、社会洞察能力,是无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也很难度量其价值,缺乏短期经济效益,这也被摒弃了。

想起来一个段子,80年代末,科学家嘲笑一个文科生,“我能造原子弹,科学仪器,你只会耍笔杆子,嘴皮子”。文科生说“没有真理标准大讨论,你能好好继续做科研?”。

文科的兴盛,是伴随着思想大解放,无论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辉煌,还是百年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抑或是三四年十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科倒闭潮,仍将加速

文科生应该怎么办?

文科学科应该怎么办?

我想这不是学科发展的问题

而是我们如何看待“无用之用”

我们接纳并更包容“无用之用”

文科的发展或许才能有新的路径



东禾夕
致力于让生活很「哇塞」的北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