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40年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期待、教育竞争

文摘   教育   2025-01-08 11:35   北京  
大家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因为双减政策,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一夜倾覆,因为读研的时候读过一些教育研究的文章,所以萌生了一个想法: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政策的梳理,并且简要评述,但是题目难,自己懒,迟迟没有动笔。

这周和珍珍讨论这个问题,她鼓励我提笔开写,几天狂赶,终于写出了自己目前最长的一篇文章。要是上学的时候,有这心劲,现在怎么也是Doctor.Chen了。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刊登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不论家庭出身、不需单位批准;基础学历、年龄不受限制,已婚照样可以报考。

这意味着只要有意愿,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上大学,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参加考试的权利。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我们通过公平的考试对抗腐败和裙带关系。

很多人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其巨大的历史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与高考密切相连的两个重要的内容“教育竞争”“教育期待”值得我们单独说一说。

教育竞争

教育中我们通过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淘汰没有用竞争力的人。一旦被淘汰,不是对一场考试的否定,而是对个人的整体(overall)否定。于此同时,考试成为唯一会产生社会层级但被大家接受的具有合法性的事情。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试的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声望,足以完全改变个人的命运,这不仅是具体的经济收益,更伴随着社会声望和名誉(prestige)。

恢复高考之后,通过高考的人,逐渐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栋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轻而易举获得了时代的巨大红利和个人的成功。但是在个人进行归因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将自己的成功归于时代,更多归于个人努力,高考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这在整个社会风气中进一步扩大了考试成功带来的声望(prestige),同时个人对教育的期待(desire)在社会集群中形成了风尚。

于是,我们对教育普遍重视的社会风尚和个人价值趋向,不断双向互动,逐步建构起来。

除此之外,竞争的机制被进一步强化且合理化,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所有人要通过高考(一种竞争手段)实现成功,并且由此产生的成功是合法化,相比于创业等其他路径,高考是一条稳定的途径,因而这种路径会更受推崇。

与此同时,教育帮我们通过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人。一旦被淘汰,不是对一场考试的否定,而是对个人的整体(overall)否定。

在普遍重视教育的风尚之中,教育竞争机制合法化以及个人否定压力之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了没有退路的内卷。每个人都被卷携在其中。

我现在记得,当时上课我问老师一个问题“您和您周围的人,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很多人在国外生活工作过,对于教育背后的机制看得很清楚,并且你们拥有的各种资源也超乎一般家庭。你们也会陷入普遍军备竞赛(当时还不流行内卷)吗?”(已经忘了具体措辞,但是大体就是这样)

老师当时说的是“普遍身处其中,没有办法”。忘记当时听了是什么感觉,但是现在写出来,真得觉得苍凉又无奈。


教育期待

我们的教育期待是什么?或者我们想从教育中获得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印象很深刻,研究生课堂中有一次老师问了这个问题

我们班一个同学,我们称之为“领导”,说“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我们当时哈哈大笑。并不是嘲笑这个同学,而是这门课的本身就在于探讨教育更多的解释可能性,并且老师本人比较西化,她并不是很感冒这种主流话语。

我还记得我当时回答的是“为了管理(govern)”。

从家庭和个人角度出发,教育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期待。

①社会阶层流动:宋真宗《劝学篇》中写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簇簇”。好好读书,啥都有。俗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除了读书,干啥都不行。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通过科举制度,的确可以实现个人命运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我们的识字率不到5%,能识字参加科举并获得科举成功,自然是社会精英了。恢复高考后到二三十年间,教育也的确实现了这一点。

②择偶的优势:虽然我们现在讲自由恋爱,个人意志,但是好的学历仍然会获得择偶优势,学历还有鄙视链,硕士鄙视本科,本科鄙视高中,高中鄙视初中小学。大学因为层级,也有985鄙视211,211鄙视普通一本,一本鄙视二本,二本鄙视大专。985内部好像还有鄙视链。总之学校越好,越能获得择偶优势。

社会学的研究中也普遍认为“学历”是影响择偶的重要因素。

我现在还记得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中一个访谈对象说“只要我能考到清华北大,好多人就都会喜欢我”。

后来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看到一个人说“要是能找到一个顶级名校毕业的对象,我什么都听他的,哪怕他不喜欢我也没关系”。(看得我一脸懵)

③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在今天的教育中,这个基本的功能因为过于基础,而不被看重。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人会说“要是不上学,就是睁眼瞎”“不上学,到外面(城市),连厕所都不会上”(主要是指看不懂厕所的英文标识)。我对这个一直不以为意,认为只要去城市三两天,自然就会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有人是看不懂电视的,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普通话的训练,也不认识字。这相当于几乎无法从传媒中获得信息。

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个有时候说起来觉得很虚。教育一方面是在开拓眼界,但是另一方面教育会教给你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和框架。在我个人身上很明显,因为是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虽然理论学的一塌糊涂,但是不自觉会用性别理论、互动论、建构论、符号论去认识问题,同时看很多观念会不自觉地说“哦,这不就是建构的观点”。

以前不觉得,有一年的夏天和舍友姐姐在家看《乐队的夏天》,不自觉地说“从音乐风格、演出人员、着装来看,摇滚乐是非常男性向”,同时又开始自我反思“我对男性、女性的定义是不是刻板化了”,当时心中一片哀嚎,“我怎么这样呀?”所以有人觉得我很无趣,非常不具有罗曼蒂克的气质。

现在学习任何一个新东西,都要求基本的读写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网上各种资讯的认识和辨别,同时也是对读写、逻辑和分析能力的考验。不得不说,这些能力是从教育中获得的。

④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学校要教你做人,怎么和同学相处”,《中小学日常行为守则》里面就有很多和人际交往有关。“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我们最多的交际来自亲属、同学、同事,因此,教育承担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四个方面中,第一点最受关注,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卷的原因之一。


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


1985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里,教育责任下放。

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此项收入首先用于改善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但不得强迫摊派。同时严格控制各方面向学校征收费用,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这使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压力落到了乡镇一级,但是国内乡镇一级财政状况普遍不好,前几年有报道,地方债危机,大多数地方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出现了拖欠教师工资,教师收费补课,教学条件差,教育乱收费(较高的教育附加费,择校费等),地方政府利用教育赚钱等乱象,同时地区教育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大学扩招,1999年


1999年大学扩招的教育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

大学扩招是伴随着我的成长的阶段,很多年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扩招,后来研究生读书的时候,发现是为了振兴经济,我特别震惊。原来教育不是为了立德树人,也是时代的一块砖。那时候的我怎么这么单蠢呀。

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我们进入了大基建时代,基建、房产是刺激经济的突破口。在1997年这个突破口是教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整体的经济发展乏力,同时90年代国企改革造成大量的下岗人口,整体的就业压力很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在这个突破口有这样的特点:①涉及的人群广泛,几乎涉及到每个人,每个家庭。②人们自觉自愿且持续拿出来钱投入。③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

①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②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③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④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⑤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1998年:录取108万人,考生320万,录取率为34%。

2008年: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

2012年:录取685万人,考生915万,录取比例75%。


素质教育,1999年


素质教育这个词汇,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长大,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会骂人的时候说“你这个人真没素质”,这通常就是一个很严重的指责了。在一门课堂上,老师说在国外,他们没有用“‘素质’形容人的概念”,当时有些震惊,且不论真假。

素质教育出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

这其中有两点重要内容:①一些重要又没有真正落实的教育观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启发式教育、探讨式教育、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实践精神、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重。②中小学生的减负。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我们是普遍赞同,但是普遍没做到。因为素质教育对应的是精英教育,试想,我们周围有几个人当得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重呢?

同时教育承载了我们向上社会流动,考上大学,进入城市的期待。但是高考只考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家长、教师和个人本着为学生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自觉自发的抵制了素质教育。

我现在都能想起来,高一的数学课上,数学老师说“凡是高考不考的,我们一概不去管他”。

“减负”

“减负”政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以前只顾着调侃“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小学的时候在村里长大,并没有什么“减负”的感受。但是在城市教育之中,“减负”政策催生出了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

20世纪前十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过多个“减负”政策,比如禁止补课,小学早下课,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取消了学生成绩和教师奖金之间不再挂钩。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的教育蔚然成风,学校减负,少布置作业,早下课,但是教育本身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我们乐意对教育的投入的想法没有改变。教育承载的父母期望,而计划生育政策下,所有的期望都在一个孩子身上,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并在校园之外,补课成疯,巨大的教培市场蓬勃发展。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一种是我们很熟悉,但是又很模糊,搞不清楚在干什么的内容。国家层面在倡导,但是现实层面发展不利。

我现在还记得父辈隐约说过,以前学习好才能上中专,次一等的人才能上高中,而现在则是反过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过大量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1980年10月,批转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

1982年8月,教育部把原中等专业教育司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司,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年7月,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义》

……

这么多的政策,但是最终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一塌糊涂,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不是政策问题,而是社会土壤。我们整体上有对白领职业的想象和向往。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对坐在办公室,不用风吹日晒,非体力劳动的喜欢。白领性的工作普遍需要大学学历,成为工人的职业教育并不能如此。

这里面包含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对“白领”的想象和向往。

其一,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绝大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只有极少数的人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都是统治阶层,我们自然形成了对脑力劳动者的羡慕。

其二,城乡发展巨大差异中,对于农村文化的鄙视。40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异,不仅是经济的差异,而且还有对乡村文化的鄙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鄙夷。《欢乐颂》中邱莹莹的爸爸就劝说她在城市好好奋斗,千万不能回鸟不拉屎的老家自寻死路。

其三,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对于西方想象和向往,早期进入中国的外企,尤其是外企中工作的外国人,其职业都是白领性质。

其四,电影、电视剧呈现的普通人其实是“上等人”生活。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中对于主人公的设定,绝大多数是光鲜亮丽的白领。虽然霸道总裁剧看起来快乐,但是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哪里有霸道总裁。事实上,很多电视剧看似设计的人物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在整个社会中已经是“中上层”了。《欢乐颂》中安迪是CFO,曲筱绡是富二代,樊胜美是人力, 关雎尔是五百强企业的实习生,邱莹莹是会计 。我们会认为安迪和曲筱绡是上层社会了,樊胜美、关雎尔、邱莹莹是普通人;但他们也不是普通人。李克强总理说,我们国家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1000元。


双减政策,2021年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政策”)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政策要求之严格,堪比封杀,如火如荼的教培行业迅速进入冰窖,行业股价大跌,企业裁员,从业者再就业,连北京的写字楼出租价格都受到的影响。

当然行业发展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可以从政策层面引导规范,但是政策目的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扼杀。

因此大家普遍认为,是为了减轻教育成本,促进生育率提高。七普数据中,2020年总和生育率1.3(远低于代际更替的2.1),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比我们预期更严峻,而且来的时间更早。社科院曾测算过2025年全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虽然2021年的生育数据没有出,但是普遍认为2021年会是人口负增长的元年。

通过封杀教育培训行业,减轻教育负担来改善生育率,虽然普遍认为起效甚微,但是教育政策再一次成为了时代的砖。


感悟


政策是时代的砖,个人是政策的像素点

教育最初的目的在于育德树人,而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教育欲望不断被操纵,计划生育中的“优生优育”,希望通过较少的孩子数量,家庭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给唯一的孩子,实现人口素质的上升。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发现教育蕴含的经济潜力,我们成功通过大学扩招,暂缓了就业压力,带动了出版、文具、大学周边经济的发展,成功将个人的教育意愿和期待,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潜力,并成功促进了经济发展。

如今,我们发现教育培训影响的生育率,为了提高生育意愿,我们废了教育市场。

教育关乎每个人,我们个人是政策的像素点。


平凡和快乐的生活

年年考第一,但是当我不能拿第一了,怎么办?
教育整个过程中,是极大的竞争。我们被排名,被要求第一名,被要求更努力,似乎成为“第一”贯穿了大半的教育生涯。除了成为第一,我们还应该追求什么?
在个体内在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之前,我们完全依赖于外部评价,而外部的评价体系只有成为第一的时候,我不是第一该怎么办?
我从初二到高二有严重的学习退步的恐惧,他不是对于进步的渴望,完全是焦虑退步,退步的焦虑会让我觉得一切都完了,大家会不喜欢我了,会嘲笑我了,我的人生都暗淡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了,现在觉得,我这么可爱,怎么会有人不喜欢我。
在高一的时候,我学习退步的恐惧最严重,因为我们班的人都太爱学习了,教室和宿舍每天都很压抑,现在回忆就只有“无尽的沉默中,每个人埋头上自己”,太卷了。高一我们班有60多人,不到20名女生,剩下全是男生,但是我可能一整年都没记住所有人的名字,并且我和很多人都没说过话。记忆中他们都在学习,整个班里我目前有联系的就只有一个人,主要因为后来我们是文科班的同学。
我们缺乏平凡的教育,“成为第一”不仅贯穿了求学生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聊天,她是TOP2毕业的,她表达了“因为是TOP2毕业,所以自己在工作中要表现很优秀,生活也要过得很好“。

我当时反驳”为啥,TOP2毕业就不能成为普通人吗?“,我现在都记得她很诧异,并且大眼睛瞪了我。

因为我工作之后,别人知道我是人大的,会说“哇,你是人大的”,但是当知道我的收入水平之后,会很诧异的说”你人大毕业的,才挣这么点“,“人大挣这么多,是不是屈才了”。刚毕业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羞愧,给学校丢人了的感觉;现在我可以很坦然的说“是呀,给学校拖后腿了,总要有人拖后腿”。

学校教了那么多,却没教给我怎么做好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又快乐的生活。

其他

我一直觉得教育在我身上很失败的一点是,我看得懂世界地图(我觉得我看得懂),却走不明白小区门口的路。现在发现,是上帝造我的时候,没在我的大脑里放GPS。

研究生的时候,老师说“我们这么多年富起来了,有更多的资源一股脑投入了孩子教育”。我特别蠢地问“不投入教育,投入到哪里?”老师说我“缺乏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

2.恢复高考:拉开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

3.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Andrew B. Kipnis

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5.百度百科


东禾夕
致力于让生活很「哇塞」的北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