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有了“新”规范

健康   2024-11-07 12:44   山东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

有了“新”规范


非新生儿破伤风是指年龄超过28天,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近年来,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领域有所规范,为进一步提高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修订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形成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





01

破伤风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类型:

1.全身型破伤风: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发热等症状。

2.局部型破伤风: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

3.头部型破伤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颅神经麻痹表现,常伴有牙关紧闭,其中颅神经麻痹最常见为面神经麻痹。




02

如何预防外伤后破伤风?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外伤后规范的预防处置是避免发病的有效手段,包括外伤伤口处置、破伤风风险分级、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

外伤伤口处置

受伤后,应尽早使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充分地冲洗伤口。如条件允许,应使用一定压力(如5-8PSI)的水流冲洗,并在冲洗的同时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球擦拭创面有更好的清洁效果。狂犬病暴露后的伤口处理,按照现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伤口中如存留异物、坏死组织等,更易形成适宜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的厌氧环境,因此须在医疗机构门诊应尽可能去除伤口内异物及坏死组织。

破伤风风险分级及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1.低风险:6小时内进行医疗处理的浅表伤口,且未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

2.高风险: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未在6小时内进行医疗处理;伤口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穿刺伤;撕脱伤;挤压伤;火器伤;烧烫伤及冻伤;存在未去除的缺血或坏死组织;伤口内有未去除的异物;已有感染征象伤口等。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应结合风险分级与既往免疫史综合判断,原则如下:

a. 全程免疫且最后一次注射后的5年内。所有外伤后,均不需使用主动免疫制剂和被动免疫制剂。

b. 全程免疫最后一次注射后≥5年,但<10年。低风险者不需使用主动免疫制剂和被动免疫制剂。高风险者应加强接种1剂TTCV (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不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c. 全程免疫最后一次注射已≥10年。部分患者体内抗体水平降至保护水平以下,所有外伤者均应加强接种1剂TTCV, 以快速提高体内抗体水平,不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d. TTCV接种<3剂或免疫接种史不详。低风险者应完成全程接种TTCV, 不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高风险者在全程接种TTCV的同时需要注射被动免疫制剂。(详见表1)

表1 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03

潜在外伤高危人群的暴露前免疫预防


既往无TTCV(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免疫史(<3剂)或免疫史不详的高危人群,如军人、警察、消防员、野外工程工作人员、建筑工人、农林牧渔等野外作业人员、运动员、野外运动爱好者、旅行者及厨师等,建议尽早完成暴露前免疫。对存在持续暴露风险的人群,建议每隔10年加强接种1剂TTCV(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最近微信再次改版

星标“山东疾控”

及时接收每篇推送文章

星标指南:


1 点击右上角的···               2 点击“设为星标


来源:传染病防制所

供稿:于晓琳

相约健康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山东疾控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账号,向公众发布疾病预防信息,传播健康知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