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秋风起天末,双九迎重阳

文摘   2024-10-11 23:07   湖南  



秋风初起,天高云淡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双九”佳节

不仅是登高望远的日子

更是心怀感恩、传承美德的时刻

关于重阳节

   各位能动er知道多少呢?

   接下来和小源一起了解了解吧!



九九

重阳由来知多少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的山岳崇拜,人们多在这一天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九月初九值仲秋时节,正秋高气爽,宜登高远望,啸咏骋怀,并且能活动筋骨。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二、赏菊、饮菊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三、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四、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重阳节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重阳节诗歌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从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在重阳的盛宴上,满园金黄的菊花绚烂绽放,其中却有一从洁白似霜,格外醒目。就如同此刻的酒席,白发的诗人置身于青春年少之中。虽已年老,却毫无暮气,这份酒脱令人赞叹。在这重阳佳节,以菊为伴,尽享人生,可谓最洒脱的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而天难老,时光流转中,战地黄花绽放,分外幽香。秋风劲吹,虽不似春光温柔,却胜似春光壮丽,寥廓江天,万里塞霜,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莫让年华付流水,建功立业正当时。








重阳节



秋风起天末,双九迎重阳

重阳,不仅是秋风里的追忆

也不仅是登高赏菊的优雅

它还充满了孝亲敬老的仪式感

在这个节日

记得感念长辈的长久付出

亦不忘珍惜生活中的可贵真情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出品】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编辑 (责编) / 尹欢


一审 / 李颖


二审 / 陈颖


三审 / 张晓烽



投稿请联系源动力官q:1709937585


长沙理工源动力
在这能人辈出,动力十足的时代,我们旨在服务更多的长理学子,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