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登: 一位老人的海北情怀——访原221厂老兵辛治华同志
文摘
社会
2023-11-02 20:13
北京
才登(藏族)
1958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式选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这里拉开了基地建设的序幕。1959年底,从全国各地先后有1.5万多名共产党人隐姓埋名来到青海“金银滩”草原建设二二一厂,近5万名科研、战士、家属为“两弹”研制这项伟大的国防工程奉献了青春。从此,共和国的版图上这一片占地1167平方公里的地区成为一个国家的“禁区”——不仅让电影《金银滩》禁演,就连地图上也只会标注海晏县。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成功,中华民族从此挺起了脊梁。 今年十月,我有幸接到海北州文联的邀请,跟随“海北州文联赴甘肃陇南市采风创作”团队来到了陇南。十月十三日,我们一行来到蒲池乡坪儿上村,在这美丽的小山村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陇海”两地艺术家挥毫泼墨的精彩,也认识了一位姓辛的复员老军人。 听原上草老师说起这位老人的一段海北故事时起,我就有点按奈不住心头的激动,作为搬迁牧民的后代,有关二二一厂和金银滩草原的故事总会牵动我们的心弦。因为,当年在这里生息繁衍的牧民慷慨的让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金银滩草原,而建设者们却利用这片草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辛治华近照
就在原上草老师打发人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我和州文联张玉荣主席早早来到村委另一间房子等候他的到来。 辛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虽然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但却显得非常精神,健谈,风趣,脊背挺得很直。寒暄过后,张主席说明了我们想采访他的意思,老人欣然接受了。老人名叫辛治华,一九六七年前后在今青海海北(二二一厂)当过兵,为国防建设做出过贡献。 辛老说,五十五年前我曾在遥远的青海当过兵,那时候的我是个性子比较直爽、工作比较认真的人,作为军人的我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是上面分配的工作我都会无条件答应,并会第一时间去完成。 记得1967年秋天,我们从兰州来到西宁,再从西宁转火车来到海晏。一路走来,无论上下车或中途经过站点都要检查证件。我们在海晏火车站下了车,经过一座小桥来到不远处的检查站经行了严格的核对检查,然后就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厂区。 那时候,我们是一群家庭成分好,社会关系单纯,充满理想抱负的年轻人。报到后的第二天,我们就被编到了骑兵连,这里全是特种兵。骑兵连的工作是每天到矿区周边进行排查巡逻,站岗放哨,确保厂区的安全。那时候制度和纪律都很严明,我们在空旷的草原上日夜巡逻,周边的牧民已经全部迁走他乡,偌大的草原上只剩下茫茫白雪和一些新建的厂房,还有就是我们巡逻时留下的一排排马蹄印。因为参军的时候,我们就抱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的远大抱负,所以即使被高海拔折磨得昏头转向也依然坚持工作,从没有半句怨言。 那时的部队有着铁的纪律。部队坚决杜绝我们和周围的老百姓来往,更不能让老百姓等靠近厂区。当时的我们谁也不知道二二一厂是干什么的,只知道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好矿区和职工的生命安全。那时厂区周围的草原也不叫金银滩,除了空旷和森严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严,后来听人说两口子同在二二一厂上班,但彼此都不知道。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骑兵连只呆了三个月就又调到了厂部,具体是在电厂做保卫工作。我们一个连将近一百多名战士荷枪实弹镇守电厂和搁在厂部院子里的物资,为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青海省书协理事、海北州文联副主席、州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书画家、诗人鲁海波(黑子)为老兵赠送画作《青海湖裸鲤》 那时候,我们国家经历了各种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还十分落后,正处在百废待兴之时。战士们都住在地窝子里,半截土墙盖上黑牛毛帐篷作为屋顶,房间里是一溜的大通铺,铺上住着我们一个班的十一二个战士。吃的是大锅饭,多半是一些包谷面之类的杂粮,但勉强能吃得饱,比在家里吃得好,部队还给我们每人每月发6.5元工资,我们除了买一些日用品还可以补贴家里。 因为,当时的二二一厂是特殊区域,所以生活物资还是比较殷实和便利的。离我们连居住地不远的地方就是生活区,大部分职工家属都住在那里,所以那块地方显得比别处热闹些。那时候的冬天非常寒冷,厂里供有暖气,但我们还是冻得睡不着觉。实在冻得不行我们就把被子抱到地下室的暖气管道旁挨着大管子睡,等热一点了再回到宿舍来,最冷的时候一晚上要来来回回跑很多次。 我在电厂工作了两年以后,组织上又把我调到保密科的部队档案室,在那里担任纪要和保卫工作。二二一厂作为中国的核工业基地,上面来检查工作的人很多,这些人一般都是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人,所以工作上来不得半点马虎。 兰州西边的“五0四”和二二一厂是一个系统的,它是一个保密单位,也是我们的后勤所在,那里主要研制特殊武器需要的浓缩油。我们去那里办事时曾亲眼见到过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直到那时,我们才隐约感觉二二一厂的不一般以及它肩负的使命,作为军人的我们感觉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如今,我离开那里已经快六十年了,但那里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复原以后我就回到了武都老家务农,复原时领到了40元的安置费,还一直拿着退役军人生活补助,现在一年可以领两千多元,够我自己花的。甘青两地艺术家在武都区蒲池乡坪儿上村村委书画展厅与辛治华老人亲切交谈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辛老说:“我一直没有回过青海海北。当兵几年,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老是谋划着要去一次,但因为种种原因总不能成行,一拖就是多半辈子了。我听说海北州府建在了二二一厂的原住地,各家各户都住上了楼房。”沉思了片刻后他又问张主席:“海北州现在有没有树木?人多不多?”张主席回答:“现在种了好多树,也有好多人,今日的原子城正以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身份’矗立于青海湖北岸。” 听这些的时候,老人脸上充满着自豪和享受。他表示有生之年一定要到海北走一走,看一看。我抬起头看了看张主席,相信这一美好的心愿能够梦想成真! 作者简介:才登,女,藏族,青海祁连人,作家、诗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编辑各类书籍二十余部,出版个人文集《我从草原来》《牧人的祁连山》《转山转水》《最美的遇见》《恰好遇见》等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