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诗在山海间——浅析陈人杰诗集《山海间》

文摘   2024-10-03 19:21   甘肃  
作家、诗人史映红

        作者简介:史映红,笔名桑雪,汉族,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在山海间(评论)

——浅析陈人杰诗集《山海间》

史映红

      西藏文学圈并不大,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并不多,陈人杰大名早就知道,他先后获得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诗刊》青年诗人奖;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基金特别奖;2016年《扬子江》诗学奖;2017年杨牧诗歌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并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为一名连续三届援藏干部,陈人杰在海拔49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工作,任县委副书记期间,扎根农牧区,与广大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改善民生,凭一己之力筹款千万余元,在藏北腹地开办了6家幼儿园,并逐步形成了村级幼儿园群落。努力改善小学、中学教学设施,用真诚和汗水赢得了农牧民普遍称赞。再后来他干脆申请调进西藏工作。陈人杰我素未谋面,他长期工作于那曲等藏北腹地、万里羌塘。我长期在山南、日喀则等地部队服役,穿行于后藏大地、珠峰故里。

      我的朋友,也是陈人杰朋友,西藏大学教授普布昌居转来陈人杰即将出版的诗集《山海间》,说“希望写点什么”。作为一个诗歌和评论写作者,关注西藏文坛,为西藏文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近些年我一直坚持的工作。评析在雪域高原热爱文学的人,介绍在天上西藏除了上班,还痴爱文字、用诗歌温暖内心的人,我觉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近期一直在阅读《山海间》,可以说这部诗集题材多样,诗人驰骋于西藏雪峰冰川、河流湖泊、草原牧场、村寨边陲间;用真情和赤诚,用语言和情感触摸看到、听到、感悟到的一切,山川的壮美奇绝,大河的澎湃激越,民族传统文化的瑰丽,高地风俗民情的奇特,农牧民群众的质朴,故乡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等。下面从四方面浅析《山海间》。

                            使

      首先看《月亮邮戳》:“玉麦,九户人家的小镇/扎日神山下,隆子、卓嘎、央宗姐妹九户人家,九支谣曲/九个良宵,九座雪峰是快乐的孩子/大经轮叶片转动/九个星座是感恩的泉涌春风吹开雪莲花的时候/我给你写信/信封像雪一样白/上面盖着月亮的邮戳”。不少人应该知道,在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民兵桑杰曲巴边放牧边戍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在父亲带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父亲常教导女儿:“如果我们搬走,这块边界就没有人了”。他们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半个多世纪来,父女巡逻、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把五星红旗挂遍每一条小路,践行“再苦再累也要守护好祖国的每寸土地”的诺言。2017年10月29日上午,习主席给姐妹俩写信,并向她们表达了崇高敬意和真挚感谢。姐妹俩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等。这首精致的作品包含着大气度,诗人用“扎日神山、九座雪峰、九个星座、大经轮叶片转动、春风吹开”等词句,描写西南边陲的辽阔,景色的旖旎,诗行像西南边疆的空宇般洁净,洗净铅华,不施粉黛。同时还描绘出一幅边界的和谐场景,比如“九户人家的小镇、九支谣曲、九个良宵、快乐的孩子、感恩、泉涌、春风吹开雪莲花”等;丰饶辽远、牛羊游弋、草长莺飞的边地气息扑面而来。颠覆了人们对高地边界的一贯认知:铁马冰河、枕戈待旦、横刀立马、荷枪实弹等。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既不炫技,又不苛责,舒缓的节奏,隽永的词语、不愠不激地倾吐,传递出边疆的安宁稳固、国防实力的强大,边民的崇高自信,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场面。其中“九户人家、九支谣曲、九个良宵、九座雪峰、九个星座”等排比词句使用,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再看长诗(《山海间》——题记:己亥秋,余到藏东八宿县叶巴驻村。天路蜿蜒,怒江如练。遥想钱塘时光、藏北羌塘援藏的七年岁月,深感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第六节:“而生活另一面/充电器在一旁发呆,冷视着/天空的插座接通闪电/千里之外的故事情节在虚拟地迂回/蜡烛照明了旧棉袄/荷尔蒙从功能抽走/在失眠中蚕食着夜的残渣/幻觉和你同剪西窗当影子被高原冻住/寒冷,是生命的一次淬火/小屋在寒潮里安卧/雪花献出真实的脸孔/没有一次内分泌不自带凛冽——凿冰取水,借灶做饭/牛羊肉冷藏在山洞/巴掌大的猪肉吃半年/门从窗户进出/分家,分出了撕裂、疼痛/孩子辍学,树叶嚼泡泡糖/人生的第一堂课程/学会了用白石灰抹伤口/牧歌嘹亮,通讯基本靠喊/冠心病、痛风/自由地支配着生前死后”。品阅至此,可能不少人并不理解描述的场景,我在西藏工作21年,所在部队海拔不足4000米,即便这个高度,冬天气温在零下35度左右,地广人稀,每年6级以上大风刮140天以上,老兵留下的顺口溜是“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油灯当灯照”。而陈人杰最初援藏在那曲,素有“高在阿里,苦在那曲”之说。海拔超过4900米,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生存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没有电,故“充电器在一旁发呆,冷视着/天空的插座接通闪电”。只能用“蜡烛照明”,照见桌子上的工作日志、文件夹、几本诗集,照见锅碗瓢盆和单人床,当然还“照明了旧棉袄”。本节没写一个苦字,但高海拔偏远牧区的生活方式和条件跃然纸上。

      第二小节,“当影子被高原冻住、寒冷、小屋在寒潮里安卧、雪花、凛冽”等词句,我们能感到周身的冷、内心的冷。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叶芝说:“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习主席曾讲:“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还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为经历,所以真实,因为深入,所以形象,因为体验,所以生动。对普通生活的简洁描摹,对内心活动的平铺直叙,把“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孔繁森)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写得纤毫必现。第三小节写驻村生活工作情况:“凿冰取水,借灶做饭/牛羊肉冷藏在山洞/巴掌大的猪肉吃半年/门从窗户进出”,接近原始的生活方式,闻所未闻的点点滴滴。驻村干部要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要和农牧民一起播种收割、农耕打场、修渠引水等,事无巨细。由于农牧民普遍远离城镇,缺医少药,驻村干部还要准备常用药,略懂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方法。本节结尾“冠心病、痛风/自由地支配着生前死后”,读到这里我是感动的,广袤高耸的西藏,自古就是祖国神圣领土,是大西南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西藏领土完整、经济发展、各族人民日子越来越好,除党和国家巨大的政策倾斜和巨资投入,70年来,无数军人、干部职工舍小家为大家,扎根高原,曾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之说。当年18军且走且修、仅一条川藏公路,就有3000多名鲜活的生命倒下。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因为高原反应、严重缺氧、酷寒导致的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就有数万人献出了生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这是一种悲壮的付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这是一种悲壮的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这是一种悲壮的担当。在当下一些人家国情怀淡漠、奉献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潮泛滥的时候,古圣先贤倡导的宝贵精神,我们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学习。这首诗并不高深难懂,却有预料之外的奇绝效果,简单中蕴含着复杂,平静中溢涌着博爱,钟鼓合声,用诗歌的琴鸣呼唤读者心灵,这是诗人多年积淀和深厚功力造就的。

      继续品析(《光的谱系》——题记:2019年9月1日,八宿县林卡乡叶巴村75户贫困户整体搬迁至县城西巴村)第三节:“平面和立体重新结构生活/从敞开的庭院到平地高楼/从泥土到钢筋水泥/我要重新研究潜藏在物象里的/性格地理学/一群世代蛰居的/单向度的人/如何梦幻般脱去贫穷、封闭/成为城市新人当我追问——/瀑布从时代的叶脉纵身而下/以细小的反光将彩虹抓取/即使粉身碎骨也要重拾信念/借巉岩峻岭唱出清澈歌谣我无法不感恩这涌泉的力量/并因为这爱/深知眼泪缘于雪水丰盈”。从这首长诗里摘取一节,即便一节,也给我们诸多信息和感触:“从敞开的庭院到平地高楼/从泥土到钢筋水泥”,看到诗人对偏远封闭、条件发展受限、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农牧民整体搬迁的欣悦之情,这是他的心愿,更是农牧民心愿。我在西藏多年,亲历和见证了国家对西藏及民族地区政策的大力倾斜:种地给钱、修房砌院给钱、孩子上学给钱、养羊养牛给钱。西藏和平解放70年,党用光之明、光之印、光之炽、光之耀雕筑西藏发展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一群世代蛰居的/单向度的人/如何梦幻般脱去贫穷、封闭/成为城市新人”;不得不说当下一些人推波助澜,让诗歌媒体化市场化娱乐化。但总有一些人坚守对诗歌的敬畏,比如陈人杰,进行着夸父逐日般的严肃写作,他的文字有情有爱,有筋有骨,有底层的呼声,有真善美的传递。鲁迅先生说:“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边疆稳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百姓富裕,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愿望;更是陈人杰的愿望,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告别年迈老人、幼小孩子;无数次跋涉在“生命禁区”、地球之巅;走基层、进万家、听民声,辗转呼吁,多方筹措资金,竭尽所能努力奔波。第二小节“即使粉身碎骨也要重拾信念/借巉岩峻岭唱出清澈歌谣”。宋代文理家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句话用在陈人杰身上十分恰当;他能在诗歌创作中增加一些特别元素,比如色彩与光影,让诗歌意蕴和气质瞬间提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第三小节,“我无法不感恩这涌泉的力量/并因为这爱/深知眼泪缘于雪水丰盈”;寥寥三行,轻灵、飘逸、抒情,文字美的像有音乐相伴;婉转优美,富有乐感。“我无法不感恩这涌泉的力量”,这感恩是什么?是碧艳圣湖对冰峰万仞神山的感恩?是绽放格桑花对光芒万丈太阳的感恩?是高地各族人民对首都北京的感恩?还是诗人对丰饶家乡和亲人的感恩?

                            面

      在认真阅读《山海间》的时候,发现很多次写到人:父老乡亲、亲人朋友、农牧民、艺术家、僧侣喇嘛等,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饱含深情、柔肠百转的文字一次次拨动着我的心弦,比如(《青稞红了》——挽尼玛扎西):“向光而生,麦芒/指向精神高处,每一籽粒/举起大命里沉默的原浆/仿佛苦旅的高贵低吟碱性的特质,在深植世界屋脊的云雨后/像雪花,凝结在极地的秘密中多么丰富的渺小/多么饱满的多元/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胃、指环和月亮/沉淀人类梦幻的无数次乘方多少次,仰望源于渴望/在没完没了的边际迷宫/生长期计算着饥饿的本质/丰收的谜底,等待你袒露胸扉/赋予种子以冰原光泽是无数次失眠,指向浩渺/是父性融入植物的胚胎,孵出藏青 2000当收割的季节来临/大地在流汗流银,在挥舞臂膀/在携带空心的火焰/在追赶黄金和金黄的欢乐/在驰入心中的疆域/叱咤无法想象的课题仿佛来临的一切都在向着等式敞开/青稞红了,阿妈笑了/割不断生命的脐带连接雪山秋色/镰刀卷起的马匹铺设云端幸福风吹麦浪,吹来家园/即使分不清谁是谁的汁液/炊烟从反方向丈量/以你生命火花不可复数的芬芳——如果死别靠你更近/这片高地,有一束束向你飞去的星光”。众所周知,由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少,中低产田多,在旧西藏粮食亩产仅80公斤。2020年西藏粮食产量为103万吨,青稞亩产达378公斤。差距甚大,差在水源、肥料、机械、科技、种子等诸多方面,尤其是种子,是增产的重要因素。尼玛扎西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生前被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一二节用“向阳而生、精神高处、沉默、根植世界屋脊”等词语,营造了厚重、冷峻、苍凉的氛围,给人刻骨铭心的震撼。世上哪有什么奇迹?只是奇迹后面,是一些人数十年的努力坚持,他们抛家别子、远离亲人;他们没日没夜、废寝忘食;他们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总结教训,无数次重振旗鼓。中间部分诗人饱含真情,描摹一位科技工作者工作状态:他避开功名利禄、浮世纷扰;他专心致志、孜孜探求;他不屈不挠、愈挫愈勇;他“在没完没了的边际迷宫/生长期计算着饥饿的本质”。近年来,部分诗人和诗歌的沦陷让人痛心疾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装疯卖傻。其实写作者要搞清楚,你不是为自己写作,也不是为某个群体写作,你的文字要向真向善向美,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悲悯意识。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意为将广阔天地概括进文章形象之中,把纷繁万物融汇于笔端之下。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为金钱而写作,却不是为了压制不住的写作冲动而写作的那种艺术家,是最糟不可言的”。陈人杰的诗处处溢涌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深邃历史的敬仰,对英雄模范的尊崇,对真善美和正能量的称颂与传递。

       结尾用繁复的意象叠加,用华鲜靓丽的词句,写雪域大地丰收景象,这景象是浩大的,像“空心的火焰”;这景象是珍贵的,人们在“追赶黄金”,阿妈的笑容呈现“金黄的欢乐”;这景象是幸福的,青稞熟了,熟了的“青稞红了”,人们欣悦的笑声“铺设云端”。最后两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既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又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回味。诗人非常注重对精神侧面的关注关照;聚焦了笃诚恩义,感激缅怀,传承奉献,有一种撞击心扉的力量。

      再看《出发》:(一)“雅鲁藏布/从泪水分泌而下但雅鲁藏布只有一条/泪水却有两行数不清的旋涡,数不清的石头/数不清的火焰分娩峡谷、高崖/纵然泪水断流/也是通往你的河流/纵然辨认让生活过于真实/思念的磷光依旧迷人∥(一路上/我已没有泪水用来哭泣哦,儿子/就借用你的泪抽泣或者让雅鲁藏布如深喉/让怒吼取代歌唱/你取代眼眶∥(三)大道苍凉/浪花曲折/我的儿/我今天要抵达大海旅途恍惚/血脉绵长/我的儿/遥远的孤星取消了边界/印度洋太平洋皆在我心中”。看到这首作品,就想起两位文豪写儿子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苏轼《洗儿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似看小於菟”。(鲁迅《答客诮》)。这种大爱之心、舐犊之情,这种血缘之爱、骨肉相连的情感让人感动。《出发》这首诗,这首离别之诗,远行之诗,是诗人真情流露,纯真本真,无需酝酿,不需雕刻,此情此景让人心酸。陈人杰用“雅鲁藏布”这一意象,给受众传递诸多信息:一是告诉儿子我要远行,要去的地方是天上西藏,家里固然幸福,高原边地虽然苦寒,但总要有人去奉献。二是用“雅鲁藏布”里“数不清的旋涡,数不清的石头,数不清的火焰、高崖”,传递一个信息,生活里有欢乐欣悦、开心幸福,但更有险滩旋涡、激流恶浪,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真实存在;孩子,你现在不理解,但要相信现实就是如此,要做好心理准备。三是用“雅鲁藏布”这一意象表达分别的忧伤,从温润水乡到天上西藏,从钱塘江畔到万里羌塘,这是海拔的落差,是身体承受上的落差,也是亲情别离的落差。诗人下笔从容扎实、简洁有序,节奏舒展明快。诗行隐含着一种激情:它激烈、炽热、火热,能把人情感之帆撕裂,把人的泪水拽落。

      第二节描述场面我最熟悉,很多次经历相似场面,孩子的泪水、哭喊,再后来他知道无论如何哭泣也留不住爸爸远行时,就递来他心爱的玩具、舍不得吃的零食;司机的催促,孩子小手的摇摆,晚秋的落叶,冬日狂风的撕扯……西汉学者毛亨曾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评论家童庆炳说:“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不但是一种推动力、组合力,而且是一种发现力和创造力”。陈人杰在创作中,能敞开内心忧伤、心灵苦楚,与时空对话;故而沁人肺腑,荡人心魄。第三节诗句一如既往的简洁明快,从这里我读到了小,这个小,是故乡的小,是一父一子的小。又读到了大,这个大,是大海的大,世界的大,是“取消了边界”的大,是“印度洋太平洋”的大,也是父子亲情的大。我读到了短,是心与心的短,是听到彼此心跳的短,是父子情深的短。也读到了长,长的如“遥远的孤星”,长的要“抵达大海”,长的“旅途恍惚”,长的“大道苍凉”。这首诗使用了“雅鲁藏布、泪水、分泌、旋涡、河流、断流、哭泣、抽泣、浪花、大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具有流动、流淌色彩的诸多词句,营造了不想别离又必须别离的忧伤场面,父子之情、血脉之情、家国之情次第呈现在受众面前,画面逼真,情感真挚,脉络清晰。是一首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的好诗,一首能让人记住的好诗。

                           悲    

      仔细阅读《山海间》,在陈人杰广博的创作素材里,很多文字充满了大爱与温暖,慈爱与悲悯,这除了诗人本来的善良之外,一定与他这十几年生活工作在西藏有关,西藏基本是全民信教,绝大多数人深受藏传佛教熏陶,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接受到藏传佛教的一些义理,对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或多或少会有影响。这些诗能清楚地看到谦卑与安静、善良与隐忍,比如(《最后的雷声击痛了我的泪水》题记:丁酉冬月,走进塔尔玛高原,选了一头叫‘康玛萨’的矮脚牦牛制作标本):“这氏族的角/无数次将太阳从头顶挑落的角/旗一样屹立的角/今天,是死亡号角绳子缚住风暴/温柔的刀锋,将光线从黑暗里取出当你倒下,蹄子仍保持着奔跑的姿态/然这一次,不在群山里回响/而是在白云的原野上戏谑/仿佛死亡的纵身一跃,带来了天庭的荣耀仿佛我看见一座山/驯从的烈焰,和远方的雪崩/生死一念/你甚至连叫都不叫一声/只让眼睛温柔地淌着天光/这野性的宿命,超越想象和悲悯/这最后的雷声击痛了我的泪水哦,你为准布矮脚牦牛种群而死的/但这死,有多少月光陪伴/有多少野花绚烂/这无辜的殒身,也许藏着人间的秘密多少牛知道你的使命荣光/多少人舔着你的血豪情痛饮/但你管不了这些也别无选择/你这一生只给大地带来安慰/为冷漠送去一颗金子的心当暮色带走羌塘草原的身体/我的心随着你的魂魄去了远方/你不会在标本里复活/却注定奔腾在格萨尔王英雄史诗里”。一二节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纠结,甚至无奈,陈人杰是很敬佩牦牛的,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生性温顺、体格强健,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之地负重如履平地,是雪域人家最忠诚的朋友和主要生活来源。“旗一样屹立的角/今天,是死亡号角”,除了钦佩,就是于心不忍;我常想作为当下地球的主宰者,人类很多行为,理由总是很多,一切都合情合理、堂而皇之。但对一些物种和个体来说,付出的却是生命,比如“康玛萨”。那一刻它引以为傲的角,它“屹立的角”变成“死亡号角”。有一缕淡淡的哲思,让人唏嘘不已。

      三四节里,“然这一次,不在群山里回响/而是在白云的原野上戏谑”。“善人者,人亦善之”(春秋管仲《管子霸形》);“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庸言》);法国文豪雨果说:“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我总认为在当下这个金钱至上、名利欲望弥漫于各个角落的时候,在文字和诗歌与人们渐行渐远的时候,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他们保持着内心的清纯与淡然,呵护着心灵的本真与善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着、分享着,给这功利的时代一缕柔光。从文字里体察到诗人面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愧疚之情,“你甚至连叫都不叫一声/只让眼睛温柔地淌着天光”这一切“击痛了我的泪水”,诗行间溢涌着对彼时自由徜徉、此时倒地而亡生命的怜惜,这种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这种深沉的慈悲之心是诗人长期积淀的结果。细致地描摹,逼真的场景再现,衬托出诗人慈善与爱恋,悲悯与恓惶。这种心态与境界,当下多么稀缺。五六节用“这死,有多少月光陪伴?有多少野花绚烂?多少牛知道你的使命荣光?多少人舔着你的血豪情痛饮?”一连串诘问,暴风骤雨般步步紧逼,我们感到愧疚的重压,负罪感的节节攀升。这样的写作,是诗人与自然、苍穹、时空和内心对话。他掀开命运和生活的无奈,敞开内心的痛楚与纠结。陈人杰的文字,很容易找到内心深度凿掘的痕迹,既有圣音威严,江野辽远,又有善良豁达,柔润婉约。最后一节是对“康玛萨”的祝福。这首诗非常注重词语间的拓展与延伸,诗行里自始至终充溢着悲悯、同情、怜悯的召唤,还有神性的祝福。让读者在这种情愫里,感受到真实真诚,慈悲善良和丝丝缕缕的隐痛。

      继续品析《喊疼的树》:“相对于无知/我们又知道什么/在羌塘,冰雪推敲着那些新裁的树/一次我经过/看见西风中喊疼的树/像浪子,被故乡那巨大的吊瓶维系/而它的身旁,是草/耸着覆霜的肩膀,在憔悴、消退/这世界,生存需要勇气/理想也许另有脾气/真理根本用不着氧气/稀薄的难求,为星辰辩护”。看到这首诗,就不自觉地想起刚入伍时一个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那个冬天,我们入伍的新兵被安排在一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简易机场进行新训,海拔约4300米,没有水电、住土坯房,吃水是新兵从营区附近的河里端来的,一趟又一趟,水撒在胸前和裤腿上,瞬间结冰,嚓嚓作响,白花花的,像三国时期白马银枪的赵子龙;用蜡烛照明,晚上就寝,瑟瑟发抖,抱团取暖。我们问老兵,这里咋没树?老兵说:“你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树在这里咋活”?实践证明,那批近百人的新兵,有十几个因为感冒引发肺气肿、肺水肿住了院,错过了新兵训练;有三个因为适应不了高原气候,送回原籍。后来老兵说上面有规定,能在这里栽活一棵树,马上立三等功。多少人尝试、努力过,最终连根干柴都没找到,都被狂风掠走了。绝大多数老兵服役几年没见一棵树,即便是容易成活的杨树柳树。有些人退伍时,走到低海拔处看到树,竟然泣不成声。

      返回到《喊疼的树》;“看见西风中喊疼的树/像浪子,被故乡那巨大的吊瓶维系”。读到此处不少人也许不了解,这也就是高海拔地区被科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原因!西藏这片高耸之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生态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为重要,就需要很多人开发建设、守护奉献,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不是口号,而是随时会降临在任何人身上的事实。“耸着覆霜的肩膀,在憔悴、消退”,高寒缺氧、狂风冰霜和干旱少雨,让任何生命寸寸失守,节节败退,故而对这里奉献的人们,我们要给予仰望和崇敬的目光,即便是一棵树、一株草、一只羊、一头牛。最后“这世界,生存需要勇气”“真理根本用不着氧气”,这些铿锵行走的文字,这些掷地有声的诗行,让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陈人杰连续三届援藏,后来决定调西藏工作的原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陈人杰曾说:“对于西藏,短暂的驻留是不够的,需要身心长时间的融入和观照,付诸于生活就像水滴一样渗入它的大江大河里。所以坚守变得尤为重要。对一个民族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一个民族心灵的温情与触摸”,诗人已触摸了十多年,他还在用心触摸着、感受着。

      这首诗我还读到了诗人隐含在诗行里的诘问:生存条件如此严酷,很多生命苟延残喘、举步维艰,现代人类很多时候却不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反而步步紧逼、滥采滥伐;结果自然环境被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反过来对人类进行猛烈的报复,作为人类的我们要急需反思。

                           西

      关注西藏文学和陈人杰创作的人都知道,他立足于西藏大地,或用眼眸轻轻扫视,或用双脚缓缓丈量、或用内心慢慢体悟,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写了很多有关西藏自然人文、历史回望、民族风情的作品。《山海间》关于西藏的作品也占有很大比例。陈人杰曾说:“根植于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西藏优美的山川、悠远历史及无限空间的宗教追问中,汲取丰富的诗歌营养和灵感,让文本由于被注入了心灵而赋予它以温情的肌肤、丰腴的肉身和生动隽永的精神”。我们分析他这类作品。比如《炳茸冰川》:“依恃布加雪山/从光辉的顶点,到炳茸湖的深渊/一道悬泉领着心跳是时间完成它的冰雕/是暴风的凝眸,在斜坡上故意抛锚/是光的宴席,点亮一个个哭泣的美人/是太阳般热切之眼的光晕/燃烧着灼热的未来——被登山者膜拜的宝塔里/囚禁着鹰一样的魔咒/而你,宁可在冰川纪封存冷酷的心/不愿在融化中赐予冰凉一滴多少遗世之骨,沉睡于月光下/热泪如遗传的基因/绽开新的夜晚和孤绝的花朵”。品读这首诗,我们脑际就会呈现出冰川的壮美,层层叠叠的巨大冰体、发出幽幽银光,突兀奇特、皑皑帷幔,这些和田玉一样的冰体,或纵横交错、或曲折迂回,你可能会想起“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唐卢照邻《晚渡滹沱敬赠魏大》)的美轮美奂;也会想起“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的惬意境界。寥寥数语,把既“依恃布加雪山”,又临“炳茸湖的深渊”冰川的壮美、奇特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二节接连使用“是时间完成它的冰雕、是暴风的凝眸、是光的宴席、是太阳般热切之眼的光晕”等排比句式,把冰川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描摹得惟妙惟肖。“冰雕、故意抛锚、一个个哭泣的美人”等拟人词句,写出动静结合的美,栩栩如生的美,考验人们想象的美。“——被登山者膜拜的宝塔里/囚禁着鹰一样的魔咒”。天上西藏,以其高耸博大、雪峰林立、湖泊密布的地域奇观,以其民风独特,民俗奇绝、宗教虔诚的人文景观,是很多人觐见朝拜、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也有不少人自不量力、蚂蚁搬山,口口声声要征服某座雪峰、冰川。我常替他们脸红。屹立于那片高地的雪峰冰川有数千万年、上亿年了,经历了多少风雨,傲立苍穹;作为个体的人,借用先进工具技术和强大后勤,偶尔爬上某座山,短暂停留,匆忙撤离,这算征服?征服了什么?信息的快捷让我们时有耳闻,一些“征服者”不时发生意外;我们要明白,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对瞬息万变的高原气候,面对摧枯拉朽的自然力量,人真的很渺小,小到微不足道。这首诗平和恬淡,沉潜心灵,弥散着一缕对自然、空宇、天地的敬仰敬畏之情。

      结尾看《高原养路人》:“为山投下肋骨/为命,怀揣迭代的心/又注定被轮胎弃置在旁/像螺丝钉,嵌入道路的意志日复一日,沟壑/用想象力砥砺/推土机,追随心中隆隆的意境/沥青加入魂魄/清冷寒夜,压进星光岁月静好与谁环环相扣/回家,在心路上缠绵/有时是雪花/有时是十字镐捉来的火花/替高原雕刻移动的字符”。前些年在西藏服役时,曾数次走过青藏公路,在漫漫天路上,印象很深的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冰裹玉砌;是一望无垠的高原牧场,游弋着藏羚羊、藏野驴等。再就是路上的道班,还有层层包裹、缓缓走动、不停劳作的养路人。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度,很多生命都望而却步,但有养路人的身影,眼镜、口罩、铁锹、镐头基本上是他们的标配。在狂风大雪里、在车轮疾驰中、在人们忽视中存在着、劳动着;天路在他们忙碌中延伸着。西藏各地、西藏与内地最早都是由公路连接着,可以说青藏、川藏等公路,为西藏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发挥了历史性作用。著名诗人叶延滨说:“陈人杰在西藏的宗教与阳光之间,深感文明的哀愁;并以柔韧、细腻,针刺般犀利的尖音,以及舒缓的笔,拨动心弦,触及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表达出对自然的酷爱和深入理解”。名家所言极是,在一二节里,诗人用“肋骨、螺丝钉、命、心、日复一日、砥砺、魂魄、寒夜、星光”等词语,让作品有了大气度大境界;把高原养路人与苍茫严酷的大自然结合起来,在地球第三极、“生命禁区”挖掘着人性和奉献的光芒,既有文学作品的轻灵隽永,又有扎根高原、爱岗敬业的家国情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缺席了团圆,不缺席责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等这些话,不是口号,而是承诺和担当。

      从陈人杰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一颗坚毅果敢、求真向上的心,他爱西藏就像爱他的四口小家。也能看到诗人在创作中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谋求突破的痕迹。不管是脚下西藏,还是纸上诗行,他都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从大海之滨到地球第三极,从钱塘江畔到珠峰家园,陈人杰为我们呈现了真正的“山海间”,在如此浩大广博的空间,诗人一直踽踽而行,且走且悟,相信他会继续给我们呈现出更多更精彩的诗篇。

——————————————————
      陈人杰:1968年出生于浙江天台;始居杭州,三届援藏干部,之后调西藏工作;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回家》《西藏书》等;《西藏书》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第八届鲁奖获得者;多次获全国性诗歌奖项。


——————————————————————
主办平台:甘肃白龙江文艺网络平台
监      制:原上草艺术工作室
总监制//主编:原上草
本期发稿编辑:雪粒子
——————————————————————



白龙江文艺
本平台主要为喜欢文学艺术的个人和团体服务,组织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和交流,积极推介优秀文艺作品,努力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