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场景(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陈再雄 摄)
经典非遗
彝族火把节
一束火把,一场狂欢。当耳畔响起“又是一个把你梦想点燃的七月,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乐,彝家和你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的旋律,热情瞬间点燃——赫章彝族火把节,一次奔赴欢乐与激情的美好约定,一场体验质朴与沉淀的文化盛宴。
赫章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丰收的热切渴望、对平安的诚挚祈求以及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赫章彝族火把节不单是一个充分展示彝族文化的绚丽舞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磁石。2011年,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场景
彝族“火把节”起源可追溯至彝族十月太阳历,按北斗星的斗柄上指、下指,分别被定为“星回节”和“火把节”,在彝语中被称为“朵扔吉”。据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记载,从遥远的武洛撮时代(距今3000多年)起,这个节日便开始盛行,传承至今。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在彝族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庄稼迎来丰收之时,那天王恩泽古兹不愿让彝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竟然撒下一把灰粉,变成数不清的害虫来侵害庄稼,彝族人民毅然举起火把,在广阔的田野间,将害虫烧尽,最终庄稼喜获丰收。另一种传说是,在远古时期,天地是相通的。有一年,那天神思体古惹派遣思惹阿比到人间收取赋税,因遭遇灾害,农民歉收,人们交不起税,便将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为此大怒,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吞噬百姓的庄稼,众人齐心协力,手举火把,将害虫烧死,战胜了虫害。于是,彝族人民便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点燃火把以驱除害虫,欢庆丰收。无论哪一种传说,都充分反映了彝族对火的敬重、崇拜,彝族人民深信火象征着光明、正义与希望,是他们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来临前夕,彝族村落异常忙碌,人们为这个盛大节日精心做着准备。村中的长者组织起村里的青壮年上山,仔细挑选干燥易燃的枝干,用以制作火把。妇女们则在各自家中缝制彝族传统服饰,精心绣上吉祥的图案,为了节日当天能够穿上盛装。与此同时,村寨里搭建起临时的祭坛,用于供奉神像以及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彝族火把节场景(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陈再雄 摄)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
第一天为“都载”,其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会宰杀牛、羊、猪等牲畜,集体分享,以丰盛的酒肉迎接火神,举行祭祖仪式。人们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布摩则身着盛装,手持法器,围绕祭坛,诵经祭火,祈求神灵保佑族人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夜幕降临,人们在各自家门前燃起火把,杀鸡宰羊,祭献祖先和火神,祈求六畜兴旺,此后,手持火把,缓缓地绕着住宅和田地游走,以火驱逐害虫野兽,将田间地头的杂草焚烧殆尽,称作“烧虫”。
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这一天,是火把节的正日子,人们身着盛装,手持火把前往庄稼地里,点火把、烧虫吃。夜晚时分,村寨里燃起了巨大的火把,各家门前也燃起小火把,火光照亮了山野村寨,照亮了田间地头。赛马、摔跤、唱歌、跳舞、弹月琴、吹口弦,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通过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一系列活动,真切地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第三天是“都沙、朵哈”,意为送火。这一天,人们将头天未烧尽的火把重新点燃,携至田间地头,再次进行烧虫,然后举行火把舞等精彩活动。夕阳西下,人们将手中的火把燃成一堆堆篝火,围坐在篝火旁,一边愉快地饮酒,一边放声歌唱、尽情跳舞,火光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也照亮了彝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赫章彝族火把节期间,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原汁原味的彝族歌舞表演、品尝地道的彝族美食、体验多彩的彝族民俗风情、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赫章彝族火把节传承人主要分为三个谱系,分别是财神镇马鞍村阿侯布耄谱系;珠市乡韭菜坪村、核桃村苏世成的传承谱系;雉街乡雉街村陈卫军传承谱系。财神镇马鞍村阿侯布耄谱系已传至第六代王子禄和第七代王秀平;珠市乡韭菜坪村、核桃村苏世成的传承谱系是第七代乔秀(苏孝学)、第八代博那耐叟(苏世成);雉街乡雉街村陈卫军传承谱系是第六代陈卫军。财神镇马鞍村阿侯布耄谱系王秀平从事布摩职业三十六年,如今正积极培养赫章彝族火把节传承人。
赫章彝族火把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更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通过赫章彝族火把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编 辑:侯宏宏 王 璐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新闻热线:0857-8617733
投稿邮箱:bjsyqz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