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接到报案后,刘知县带着仵作前往事发现场,当场验尸。本来葛品连并未服毒,但刘大人既已认定,必是“小白菜”下毒害死丈夫,因此最后的验尸结果就是葛品连“服用砒霜致死”。
“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正式拉开帷幕。
位于余杭仓前的钱爱仁堂,被卷入了案件
“小白菜”本是仓前人,婚后与丈夫一起住在余杭县城。此时的仓前已经升格为镇,沿余杭塘河北岸,铺起了街道,建起了一排民居与店铺。
一日,举人杨乃武从杭州府城(今上城区)返回余杭县城(在现在的余杭街道,当地俗称“老余杭”),途中经过仓前,那河边恰好有一爿醒目的药铺——爱仁堂。这药铺老板姓钱,于咸丰年间来此开设药铺,至此已有十几个年头。
这钱老板和爱仁堂也是无奈,只因杨乃武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将遭那飞来横祸。
杨乃武墓园,入口
知县认定是“小白菜”串通杨乃武、谋害丈夫,于是直接大刑伺候。“小白菜”熬刑不过,供出了“同谋”杨乃武。
接着,知县又对杨乃武用刑,熬刑不过的杨乃武,最终也认了罪。但整个案子还有一处“疏漏”,那便是“小白菜”谋害丈夫的砒霜,到底从何而来。
身陷囹圄的杨乃武,为免皮肉之苦,想到了仓前镇上的那家药铺——爱仁堂。于是,杨乃武便向知县供认说,自己正是从仓前钱爱仁堂向老板买的砒霜。至此,整个案子只需爱仁堂老板的口供,便可以结案了。
慧定法师(即“小白菜”)墓塔,周边环境
在县令的一番披着道学外衣的威逼利诱之下,钱老板招了:杨乃武正是从他这里买去的砒霜——这下,杨乃武与“小白菜”串通杀人之事,坐实了。
在接下去的复审中,杭州知府、监察御史、浙江巡抚都维持了原判;待案卷上报刑部时,虽经发回重审,仍由浙江学政维持原判。最后,本案经翁同龢及多位在京的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慈禧太后拍板:将所有相关人员押解进京,由刑部直接审理。
刑部会集众人,现场开棺并确认“小白菜”丈夫葛品连并未中毒,由此,终于真相大白,“小白菜”与杨乃武得以沉冤昭雪。
慧定法师(即“小白菜”)墓塔,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标牌
最后的归宿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了结后,参与审理此案的知县、知府、御史、巡抚等官员,全部受到处理,可谓是大快人心。
可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多次遭受酷刑,身心受到严重的损伤。结案后,本已有功名在身的杨乃武失去了科举考试的资格,只得以养蚕维持生计;而“小白菜”经此一事,看破红尘,在余杭县城外落发出家,法号“慧定”。
最无辜的人,莫过于爱仁堂的老板钱坦,被“请”到县衙后,枉死在狱中(死因成为一桩无头公案)。
慧定法师(即“小白菜”)墓塔
“小白菜”出家后,于民国十九年(1930)圆寂,弟子为其起墓塔于今天余杭街道(老余杭)的塔山公园内。
墓塔上书“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准提堂上圆寂先师慧定之墓”,且有妙性、洪增二法师顶礼的字样,另刻两首七言律诗,记述慧定法师在家蒙冤与看破红尘后的感悟。此墓塔现已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正式纳入受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范畴。
杨乃武的身后就更显凄凉一些。民国三年(1914),杨乃武病逝。两年后的民国丙辰(五年,1916),杨家子孙在同样位于“老余杭”的杨乃武墓前竖起墓碑,其上先标示墓葬方向,又刻“显考同治癸酉孝廉书勋府君之墓”,最后是落款。
“书勋”为杨乃武字,墓碑上不刻本名而只刻字号,或许是杨家子孙怕杨乃武名气太大、身后也不得安宁,不得已而为之。子孙以为,杨乃武虽遭横祸,但毕竟有功名在身,因此墓碑上也为这位先人加上了“显”字。只是,杨乃武中秀才在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案发也在同一年。一年之中,先是科场扬名,后是身陷囹圄,人生的悲喜起落,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大运河上有很多古桥,但或许没有一座能像苏州的宝带桥一样,年逾1200岁,多达53孔,曾经半边崩塌却仍存活至今。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一起去看看宝带桥:镇守苏州南大门的“卧波长虹”——
关注文博资讯
发掘文物古迹背后故事
一起回到人类文明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