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闽越、瓯越、百越……越,究竟是个啥?

文化   2024-12-08 07:30   浙江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提到浙江省博的通史陈列,从原来的“越地长歌”改成了现在的“浙江一万年”,然后就引出了问题:“越”究竟是什么?“越”能不能代表浙江?

近读蒙文通遗著《越史丛考》,觉得其中几段考证,最能回答“越是什么”这个问题。蒙先生为史学大家,读其著作,真能感受到考证的快乐,尤其《百越民族考》一文,旁征博引,考据精详,令人不得不信服。以下从《越史丛考》中摘录三段,冠以小标题,其核心观点有二:

  1. 早期太湖流域的吴、越为同一民族;
  2. 战汉以后,“越”为南方民族泛称而非特指。

对于第一点,其实在文献之外,还有实物证据。比如商周时期,从长江边的宁镇地区到福建北部,都分布有土墩墓,这一特殊葬俗,与广泛分布的印纹陶、原始瓷等器物,似乎都表明此间有一个松散的民族共同体,有着同样的文化习俗。

至于第二点,蒙先生在书中辨析甚明。只是对江浙而言,还有“吴越”的概念。人们常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那河北究竟是燕还是赵?其实,是“燕赵”。你看河北博物院既有燕国展厅也有赵国展厅,全因河北历史上,燕不离赵、赵不离燕啊!而“吴越”一词,汉代以后也渐成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泛称,早已成为一个超脱行政区划之外的文化圈。

原书排版文字较密集,影响阅读,本文将书中每一条引文都单独成一段,重排如下——

《越史丛考》书影


闽、瓯、吴、越为同一族辨


吴、越语言虽皆与华夏有别,“待译而后通”,而吴、越之间则能互通。


《吕氏春秋•知化》载: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语言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缗不得使。夫吴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我等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


《吕氏春秋•夫差内传》载大夫种言:“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越绝书•纪策考》载子胥言:“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同书《记范伯》载范蠡言:“吴、越二邦,同气(《史记•吴世家•正义》引此作“同风”)共俗。”义皆相同。当正以吴、越语言相同,故《方言》以“吴、越”为一方言区。《方言》载:桮,“吴、越之间曰[杨皿](卷七)。辅,“吴、越曰胥”……相爱怜,“吴、越之间曰怜职”;干,“吴、越间曰煦煆”;“吴、越饰貌为竘,或谓之巧”(并卷七)。凡此之类,似皆不可以语音之演化说之,此罗(常培)、周(祖谟)二君之所以谓为“特殊方言”者耶!


子胥、大夫种、范蠡皆言吴、越二国不仅语言相同,且其习俗亦同。吴、越之习俗相同而又大异于华夏者,莫著于“断发文身”。


《越世家》言:越之先世封于会稽,“断发文身,披草莽而邑焉。”


先秦故籍《墨子•公孟》、《庄子•逍遥游》、《逸周书•王会》、《战国策•赵策二》诸篇,并载越人有断发文身之俗。


《吴世家》亦载: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左传》哀公七年亦载:仲雍在吴,“断发文身,祼以为饰”。


《谷梁传》哀公十年亦言:“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注曰:“祝,断也。”


吴、越两国之语言、习俗既皆相同,则其人民宜为同一民族也。虽其统治者王室或云出自华夏,近世出土之吴、越铜器,其文字系统亦同华夏,此当为华夏文化之影响,无与于广大人民之族别也。


《史记•东越列传》言:“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汉五年(前202),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虽瓯、闽之封王皆在汉代,而闽、瓯之名则早见于周世。《周官》之《职方》、《司隶》、《象胥》、《山海经•海内南经》、《逸周书•王会》皆著其名。梁玉绳《史记志疑》谓瓯、闽之不始于勾践,是也;然又疑闽、瓯不得与勾践同其族类则非也。


《王会》言:“越沤(瓯)鬋发文身”。


《赵世家》、《赵策二》并言:“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谏伐闽越言:“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


是断发文身之俗亦闽、瓯与吴、越所共有,故闽、瓯当与吴、越同族也。


注:第四段[杨皿]无法打出,其字字形为“杨”上“皿”下。


(《百越民族考》,P17-19)

文中提到的古越人“断发文身”可参考下图


春秋,青铜鸠杖杖镦,湖州埭溪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为南方民族泛称辨


惟吴、越、闽、瓯、南越,西瓯,雒越,古皆尝有越称,故世有统称之为越族者,余窃以为未安,故辨析如上。再考百越一辞,出于战国晚期;于时北边民族概称为胡,南边民族概称为越,故有“北走胡,南走越”之说,是此胡、越皆为泛称而非具体族称明矣。


胡之为号,始自林胡、东胡,皆为国名(参《日知录》卷三二);至秦而匈奴有胡称,嗣西域之国又有西胡之称(参《观堂集林•西胡考》)。自是厥后,生息于此东西万余里、上下二千年间之诸民族并有胡称。


顾炎武云:“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称也。”此言允矣。是岂能以其并蒙胡称而遽以为同族乎?


至于百越,亦犹是也,昔人已言“越有百种”、“各有种姓”矣,今又何事必强合之以为一族乎?盖越亦国名,勾践之国是也;而闽、雒则族称也。


故《周礼•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司隶》又有蛮隶、闽隶、夷隶、貉隶。


《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


闽之为东南越之族名明甚,而吴、越、瓯则其国号也。故《王会》又越、沤而无闽,正以此也。自勾践强大而越名始著,越后遂用为南方民族之泛称,亦犹胡之用为北方民族之泛称也。自越而南越、西瓯、雒越,亦犹林胡、东胡而羯胡、西胡也。古人用胡、越为泛称,本无不可,而今人必持此泛称以为具体民族,则余不知其可也。


(《百越民族考》,P24-25)



春秋中期以前吴、越混居一地之证


吴是否为太伯之后,亦至可疑。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言:太伯、仲雍“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


《史记•吴太伯世家》亦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吴居扬州,楚居荆州,此人所共知。太伯采药之衡山当可称荆,句吴何以称荆,则所未解。


《世本》言:“孰哉居藩篱,孰姑徙句吴。”宋衷注:“孰哉,仲雍字。藩篱,今之余暨也。孰姑,寿梦也。”汉之余暨,后之萧山也。越人之地,“西至于姑蔑,北至于御儿”,则萧山全在越人境内。孰姑始徙句吴,岂不孰姑(寿梦)以前吴、越原本混居一地?此至可疑者也。


(《<史记•越世家>补正》,P124)


春秋,伎乐铜屋模型,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摘录内容来自:
蒙文通 遗著《越史丛考》
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一版一印



10月,位于杭州临安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馆内数量、质量双绝的秘色瓷珍藏,令其一下子成为长三角文博圈的顶流。那么,馆藏文物究竟如何?展陈又有哪些问题?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一起去现场看看吴越文化博物馆——




猜你喜欢这些小众干货
(点击文字,查看全文)

文物故事 定居杭州的“云南观音”最早的“成都”青铜矛三峡博物馆2件文物一碗鸡汤无人问津的铜贮贝器浙江7件禁出文物北凉石塔敦煌经卷•黄仕强传敦煌经卷•隋代皇后写经奥运同款点火装置塔里的漂流瓶最早的罗盘阿育王塔临安博的国宝瓷器向神汇报工作的银简
博物馆 吴越文化博物馆一级博物馆分区分批全记录浙江省博新馆杭州地区大中型博物馆指南赣州博物馆萧山博物馆
寻迹中国 飞机上看长江黄河曲靖三碑圣地城子崖粤北宝藏小城—仁化西南联大旧址明朝的墓碑在昆明元谋人遗址云南美食大赏丝路重镇天水秦安淮河边的中国
历史与地理 杨吴—南唐的历史地位十国简史五代诸年号五代帝王世系大运河的终点杭州极简史临安极简史泉州极简史西湖简史大运河的功过大运河极简史
人物传奇 我们为何仍在纪念林徽因文征明写岳飞林徽因钱镠故事(1)钱镠故事(2)李叔同苏轼的杭州之旅苏小小故事(1)苏小小故事(2)
古文与书评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西湖夜游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张岱的金山夜戏2022读书总结大运河传寻蜀记
浙江古迹 赵孟頫石碑真迹飞来峰上的唐诗临安功臣塔下的摩崖题刻西天目山明代题刻印山王陵与徐渭墓浙东运河古纤道金华法隆寺经幢宁波天宁寺塔上虞•丰惠与驿亭
杭州文史 德寿宫的红墙上天竺法喜寺杭州端午旧闻市井城南孤山文人时代凤凰山下的小墓宝成寺里的元代造像杭州CityWalk指南仓前的前世今生市二医院的“红楼”城北地标拱宸桥富阳“受降”往事老虎岭遗址杭州孔庙别读《杭州史话》龙井茶的前世今生



关注文博资讯

发掘文物古迹背后故事

一起回到人类文明现场

记得关注👇👇公众号

文明现场
关注文博资讯,发掘文物古迹背后故事,一起回到人类文明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