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推动评论“前移前置” 促进电影事业健康发展

时尚   2024-09-06 18:07   北京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制作、产业进行分析、评论、研究,推介评选优秀国产影片,致力于大众观影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国电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饶曙光担任会长以来,学会经常性地组织电影作品和电影专题研讨会,也参与主办一些电影活动,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学会致力于积极研究观众和市场变化,努力推动电影评论工作“前移前置”,逐步利用电影评论的力量来实现电影优质资源的高效配置,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发挥专业评论指导作用   促进优质资源高效配置

CS: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学会从哪些方面着力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于1981年,在全国电影行业协会中是成立比较早的,当时电影专业评论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术单位。创会会长钟惦棐先生有足够的威望来凝聚电影评论的力量,成为当仁不让的首任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无论在推动专业影评的健康发展,还是在推动群众影评大众影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为观众和市场提供高质量电影作品,这不仅是电影评论学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积极研究观众和市场变化,引导全社会、全行业来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二是推动电影评论工作“前移前置”,在项目之初就提前介入,利用电影评论学会平台的力量来实现电影优质资源的高效配置。目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正积极与地方合作,对一些重点项目提前介入,提出专家建议,联系业界力量,提升电影创作水平与质量,推动高质量作品不断出现。

CS:电影评论学会承担着电影文化交流的重任,我们的电影评论工作跟其他国家相比是走在前列的吗?评论工作是否存在亟待解决的难点?

饶曙光:电影评论学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们的工作毫不逊色。我们在国内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相比国外同行更为活跃,组织性强且影响力大。学会与电影管理层、电影业界及电影观众有良好互动。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传播的主要阵地,“人人都可以成为影评家”,影评面临新的结构性变化与新挑战。我们也已经高度关注到网络评论的力量,电影评论学会工作重点也在调整,积极参与其中,并借助网络平台发声。

当前影评存在理论化倾向,很多电影评论并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分析,而更多的是对一些概念进行阐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电影与创作实际、产业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引导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走进电影院,让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可以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从观众层面、市场层面保障中国电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当前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效传达专业声音 提高观众鉴赏水平

CS:电影评论学会主办或参与各种电影节论坛、电影研讨会等有很多,在您看来,电影评论学会公开的发声、建议、提出的问题如何能更好地从会场到业内、到爱电影的观众心中?如何提升评论学会的影响力?

饶曙光:我们积极参与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电影论坛研讨会,努力发出更多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声音,但如何让这些“声音”从会场传向业内,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我们也希望与电影创作一线有更多的互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包括像影片《解密》,我们参与主办的研讨会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票房虽重要,但鼓励创作者走出舒适区,挑战新类型同样重要。

电影评论需成为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提高观众鉴赏水平,培育健康欣赏习惯。我们要长期不懈地努力,通过公众号、网络传播等方式,将专业声音有效传达,对抗网络评论的情绪化、不良现象,让电影评论走得更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CS:电影评论是推动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今年暑期档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负面舆论,误导观众思维,影响电影口碑,不利于电影产业正常的发展,您认为在引导电影舆论方面,电影评论学会可以做哪些努力?

饶曙光:不利舆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目前情况下看,任由舆情“野蛮”生长对电影行业具有致命威胁,电影不能向舆情让步,不能被舆情“绑架”,要对抗舆情的“情绪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责、专业职责,努力推动电影行业向着法治化、专业化发展。为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正筹备相关研讨会,探讨电影舆情与电影发展的关系。如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是我们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当下工作重点,我们有《电影产业促进法》《“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要依法依规来管理电影,而不是被舆情带着走。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梳理过去舆情对电影的负面影响,制定清单,以更清晰地认识舆情对电影行业、对电影创作、电影创作者的的伤害、危害。我们致力于保护创作者、制片人、投资者及整个电影行业,营造积极健康、风清气朗的舆论环境。

 聚焦传统文化资源  适应现代价值观念

CS:中国电影红红火火的良好态势上,电影评论学会在发展 “新质生产力”,为电影赋能方面有哪些重点考虑? 

饶曙光:我理解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影是需要高投入高智慧的“轻资产”,电影资源的优化配置,本身就会产生“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流程,如《流浪地球》系列、《解密》等,在探索电影工业化和电影新类型方面都取得比较好的进步。保障每一个项目都能够不出现“短板”,需要电影行业整体努力,电影生产传播在“新质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掘。中国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借鉴世界电影的积极因素,所以我们也需要引进更多国家更多类别的电影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也给创作者提供更好的一些电影的借鉴。电影新力量尤其是新导演的出现,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CS:在坚持“两个结合”方面,尤其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学会有什么引导和鼓励?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您有怎样的心得可以分享?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积极组织研讨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故事资源,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等影片,就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代表之作。同时学会注重引导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相协调,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传达的现代性认知,《白蛇:浮生》对许仙形象的改编等,都是向积极的、现代性的方面进行创造性转换,符合我们现代人的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要努力促成国潮、国风电影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创作力,用电影化的手段来讲好传统的故事,让电影内容的表达和价值观的呈现,与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相协调。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电影如何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现实主义的作品来塑造这种可信、可爱、可敬的普通人形象,来展现中国当前发展的情况,让外国观众进一步了解当下的中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中国电影人要走出舒适区,不断地去拓展新的类型。可能当下的观众还不一定完全能够“跟得上”,但是我想今天的“孤勇者”明天可能就有更多的“知音”,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积累集聚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尤其是温暖现实主义,以人性表达达成互动共鸣,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推动中国电影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最终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中国银幕
《中国银幕》官方微信 给你关于电影的洞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