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广东音乐文化历程(二)

文摘   2024-11-06 10:03   广东  




“广东音乐”一词,必然是产生于广东音乐艺术活动以后的某个时期,甚至是很晚近才出现的它是广东音乐发展的一种结果,一种接近完美意义上的乐种之称谓。正如已故粤乐名家陈德钜、黄锦培等人认为:“只有器乐演奏的乐曲,广东人原称为‘谱子’,大概因为它只有谱无词的意思,至于‘广东音乐’这个名称是外省人称的,也许因它的曲调是广东曲调,创作的是广东人,演奏的乐器是广东的乐器,演奏的技巧是广东的技巧等等,就称它为‘广东音乐’。这个名称的使用也不过30年间的事(编者按:该论发表于1962年),实际上广东省内的音乐除这种外,还有潮州音乐、客家音乐、海南音乐等,倘用‘广东音乐'—名称应该包括这些在内,但这个名称后来广东人也采用了。近年广东人出版的曲谱也称为‘广东音乐’了。由于当时唱片工业的兴起,因此各地听众对广东乐曲也能由唱片的介绍传播而有所认识,而称它为 ‘广东音乐’。”

实际上,今天所称的广东音乐,其学术概念并不很严谨,它已经没有包括省内的潮乐、汉乐及琼乐等等,只有指属于粤语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五邑侨乡及粤西等地的乐种。关于广东音乐的起源,亦即它的历史开端,目前掌握的资料不多。各家各说,观点有同有异。












 

近代民俗音乐脱胎于说唱,说唱来源于词曲,词曲衍化于诗辞,这是文史学家清理出来的线索。作为一个新兴的民俗乐种,广东音乐就其根源或文化背景来说,应该与词曲说唱等有血缘关系。诸如广东音乐起源于粤剧音乐之说,起源于本地民歌小调之说等等,都是一家之言。要确定哪一说为准,恐怕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小曲宋元间已在民间兴起,至其盛行则始于明代中叶明万历时,有关资料提到《锁南枝》《醉太平》《寄生草》《粉红莲》等曲;明代还有关于“俚曲”的记载。已故粤乐文化研究学者黎田先生曾考查过,在明清之际,先后来粤演出的有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省的昆腔、弋阳、梆子、高腔、徽剧、汉剧、乱弹、祁阳等众多剧种的班社,广东人统称其为“外江班”





黎田先生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有力地论证了广东音乐的成因。普遍的看法是,由于商业的繁荣外地歌妓随水陆两路南来引进了昆曲、中原古乐、江南小调、湖南丝弦乃至陕西秦腔,与粤地各种文化因素溶汇、衍化、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最后导致广东地方戏剧、曲艺和音乐的形成。查究当代广东音乐的《昭君怨》,原来脱胎于小曲《粉红莲》;《双声恨》尾段急板,与潮乐《杀雄鸡》极为相似;湖南戏曲《罗罗腔》、小调《玉美人》、《十月怀胎》等,早期已传入广东,逐渐粤化。





参考资料:

[1]余其伟:《粤乐艺境》,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第4-5页。

[2]黎田:《论广东音乐的形成》,《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2年第4期,第16-25页。

[3]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4]文中视频来源:https://b23.tv/prwBfxc
广东音乐《昭君怨》古曲,卜灿荣编配,花城粤乐社演奏。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
执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嘉嘉
文献翻译:杨绮桐
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整理丨研究生2024梁浠维,编修丨戴晓静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