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广东音乐文化历程(五)

文摘   2024-11-18 10:00   广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陈铁生著《新乐府》沈允升编了几集《弦歌中西合谱》,介绍了唢呐、喉管、风琴、笛、笙演奏法,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出版的《中西弦歌风琴合谱》第三集(广州永汉北路美华商店印刷发行),“编者言”全部文字用来介绍琵琶演奏法;乐曲部分收谱子《醉太平》《蝶恋花》等四十三首,救国御敌新曲《辽东血》等六首,时曲《海角寻香》等九首,古曲《韩信弃楚归汉》等三首。1936年何修文著《今乐指南》松风国乐社曾编《粤乐荟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由曹天雷、李笑天等人编的《粤乐名曲集》共出了八集,收入曲目二百九十六首,其中有个别是异名同曲,如《汉宫秋月》与《三潭印月》实同一曲,有以《三醉》串《柳青娘》变为《柳娘三醉》的,第六集《月影移花》则据《毛毛雨》改编,第四集《雨洒鲜花》是《毛毛雨》串《鲜花调》而成。1953年陈德钜编出《粤乐名曲集》第九集,收《普天同庆》《春郊试马》等四十四首。建国初,陈德钜出版《扬琴演奏法》《广东乐曲的构成》两书。还有陈卓莹的《广东曲艺源流考》李凌的《广东音乐》邹轲的《广东小曲集》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华东江南一带上海、南京、杭州华北北京、天津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西北西安、延安、兰州华南广西、海南诸地,纷纷建广东音乐社团。这个传统持续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我国电影尚处于默片时期,有人试用广东音乐来伴奏,使电影人物的表情、剧中气氛得以渲染与衬托;四十年代中期,袁雪芬、范瑞娟上演越剧《雁南归》,曾用广东音乐伴奏。早年上海舞厅,广东音乐和外国乐曲同时参加伴奏。美洲、澳洲、东南亚或欧洲等有广东侨民的地方,也有粤曲音乐的活动,可见其流行之广远。因此,广东音乐很可能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流传最广远的中国民俗乐种

 




参考资料:

[1]余其伟:《粤乐艺境》,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年,第7-8页。

[2]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3]文中配画音频来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N4y1u7hD?t=151.9
广东音乐《普天同庆》陈萍佳曲,余其伟粤二弦领奏,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
执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嘉嘉
文献翻译:杨绮桐
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整理丨研究生2024梁浠维,编修丨吴迪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