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记忆】新春为何贴门神?

文摘   2025-01-24 11:30   中国澳门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贴挥春”,华人一向重视春节,不少家庭仍保留传统习俗,大扫除之后贴上新的挥春或春联,寓意送旧迎新,又有祈福辟邪之意。


本澳不少庙宇仍会贴上尉迟恭及秦叔宝两位门神守护

贴挥春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因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对挥春,是由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桃木板上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时叫作“桃符”,一般将其视作最早的春联。


神荼、郁垒是“初代门神”。

“桃符”其实最初就是古代人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作驱避鬼怪,慢慢亦会在桃符上写上吉祥语句。神荼和郁垒更成为门神的初型。后来在唐朝时,相传唐太宗因听到鬼魂嚎叫,夜不能寐,便要求大将军尉迟恭及元帅秦叔宝手执武器值守宫门,自此再无怪事发生。尔后,民间索性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于自家门口当作门神,镇邪去恶。



送旧迎新祈福辟邪



挥春和春联的起源为桃符、宜春帖和延祥诗。
时至今日,由于城市住宅单门的设计,已没有太多家庭会贴门神,只贴上挥春。除桃符、宜春帖和延祥诗都是挥春的起源之一。宜春帖又名春书,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吉祥话语,贴于门楣上。因宜春帖与现时挥春、横批相似,故有相关起源说法。

延祥诗则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多为五言、七言绝句,一些成对的联句到后来也就变成春联的一种。


相关阅读:


澳門日報
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