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新的困惑又来了。
前几年,流量越来越贵,很多人留言问我:怎么做私域?
于是,我陆陆续续在这个号上写了十几篇。写到后来,我说:
早晚,会有人开始聊“全域”。
私域再往下走,一定是和公域的结合。
果然。这两年出去参加活动,开始听到越来越多人聊“线上线下整合,公域私域打通”,也开始有朋友问我:
今天做全域,得招什么样的人?很多岗位的KPI怎么定?招来了组织架构又该怎么搭?
我招一个广告投放,他和我要预算,一开口就是3000万,说现在要全渠道投放。但我问他ROI,他却和我说不能只看销量要打品牌。我怎么考核他,才知道这么多钱花下去,花得值不值?
真招来了合适的人,又最好放到哪个部门下去管?放销售部?放市场部?让它单独一个部门?我的组织架构怎么搭,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
好问题。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注重人。
恰好,前两天我看到了一个报告,腾讯新发布的,叫《全域经营组织与人才洞察报告》。报告里,腾讯干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花了半年,分别问了一圈零售行业的专家、高管和从业者,又去整理了1000多家零售企业的招聘信息,把今天零售企业做全域,可能会遇到的人才和组织问题,系统地梳理了一遍。
看完,我觉得很有启发。终于,有人把这些困惑好好地理一遍,讲清楚了。
于是,我赶紧去找腾讯的同学聊了聊。今天,和你分享。
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就从,那些遇到麻烦的人,和他们的困惑说起吧。
今天,一个做鞋服品牌的老板,可能会碰到一个很朴素的问题:
我有几千家门店,一万多个导购。
但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发奖金了。
以前,给他们发奖金,看“线下销售额”就好。在门店里卖了多少,就拿多少提成。
但现在,不一样了。
这两年,做全域,线上线下,公域私域,都要整合着做。
怎么整合?比如,得和来店里的顾客加个微信。建群。拉新。问尽可能多的顾客:“能不能加个微信?能不能扫码进群?”
之后呢?得把加了微信和加进群里的顾客服务好。“上次您没抢到的款,今天又到了一批要不要帮你留?”人不在店里也能1v1地微信沟通。“你们这两种券能不能一起用?”不能面对面也能在群里及时回复。
加微信、建群不是目的,和顾客建立更好的连接,给到更好的服务才是。而这种更好的连接和服务,需要导购像以前一样在门店服务,也需要导购能在数字化工具的赋能下,提供更全场景、顾问式的服务。
可是,只考核“线下销售额”,怎么激励我的导购把上面那些事做好?
去别人门店,导购手里都攥着手机。不但对进店的客人笑脸相迎,对进群的客人也是有问必答。隔三差五,甚至还会在店里轮流开直播,在线上推爆款,上链接。
去我的门店,导购手里也攥着手机。可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刷什么。一看门店微信群,人没几个,互动也没几句。有的,只有每天复制粘贴进去的话术。花钱给门店建的小程序商城,每天也是冷冷清清。
怎么办?怎么激励我的导购,才能把我的线上线下、私域公域也盘得那么活?
腾讯在报告里,梳理了一套今天零售行业做全域常见的核心岗位,里面系统地整理和提炼了这些岗位一般是什么,做什么,主要考核什么等。
其中,在“数字导购”的主要KPI里,整理出了很多和“私域”相关的KPI供参考。
比如,想要更多业绩增长,除了看线下门店的销售额发奖金,你还可以看私域商城销售额,想要更多用户增长,你也可以看私域客户的新增数量、活跃占比和复购率等。
腾讯的同学和我说,私域,是全域的基石。
全域时代,导购依然是离消费者最近、最有温度且非常关键的触点。而今天要让这个触点为生意打开更多可能,还可以借助数字化的赋能,帮门店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开更多触达和销售的场景。
举个例子,屈臣氏在把线下门店与小程序、企业微信、社群等数字触点做了融合后,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贯通,聚合了超过2亿用户、6000万以上付费会员。
每天,他们导购的业绩来源,除了有自然逛到门店的顾客,还有加了微信进了群后,被吸引到门店或小程序商城里的顾客。而这些加了企业微信的顾客,消费金额是普通顾客的3.8倍,消费频率是普通顾客的3倍。
真好。但是,光靠导购把流量从公域引到私域,还不够。还得有人接得住。
什么意思?
前段时间,有位老板和我说,他有点懵。
这两年,他沉淀下来的用户越来越多,微信群少说也有两三百个。
为了把服务跟上,他也把用户运营的团队,从原本请人兼职的半个人,慢慢配到了10个人。
月底、年底考核时,他们每个人都和他说,自己做了很多事。比如拉了多少新人,发了多少消息,做了多少活动。
听起来,确实很多。可这两年,至少还发生了2个变化。
一,他投进去的资金,也多了很多。
10个人的团队,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为了做全域,这几年他还花钱做了很多“基建”,比如配备了一些帮忙打通线下门店、线上商城、小程序等各个渠道,给用户打标签、沉淀用户数据的系统和工具。
二,消费者的注意力,却变稀缺了。
这两年,大家都做私域。很多消费者都加了很多群。群里的那些话术和活动,也都差不多。这意味着什么?注意力被稀释。竞争变激烈。
但是,他发现,他的用户运营,发的消息、做的活动,和前两年比却没怎么变。
群里的话术、活动,乍一看,每天都有。但一句“秋天第一杯奶茶”,改成“冬天第一杯奶茶”,下一季继续一键群发。一个“转盘抽奖”,改成“老虎机抽奖”,下个月又能卷土重来。
这么做,那之前花钱沉淀的那些用户数据,和没沉淀有什么区别?今天群里新拉来的100个用户,明天又还能留下几个,能带来多少实际的转化?
怎么办?怎么才能知道我的用户运营,是不是真的做到位,把流量接住了?
腾讯在报告里,针对“用户运营”,也列出了一套主要KPI供参考。
首先,用户的拉新、促活、转化和留存。这套从前重要的指标,今天依然都很重要。
但是,当私域也变成很多公司的标配,消费者加过的群越来越多时,能帮你真正把消费者留住,把流量接住的,除了比谁做得更多,还有比谁做得更深。
怎么做得更深?把考核的视野放长。
以前重点盯着每天的拉新,现在还要更关注拉新后的促活、转化,以及更长期的留存。比如,像“流失用户召回率”“高价值用户占比”这样的指标。
确保流量来了,有真正地被接住。
腾讯的同学和我说,全域时代的用户运营,不但重视“量”,还要重视“质”。
怎么重视“质”?不但要有沉淀下来的用户数据,还要有会用数据的人。
你的用户运营,能不能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对消费者更深、更精准的洞察?能不能基于消费者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运营?
今天,很多零售行业的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用户运营标准和运营模型,把精细化运营变得更高效、更稳定,以此进一步降低拉新成本、提升长期用户留存率。
比如,策划活动。安奈儿的用户运营,会按照不同的消费等级,进行会员分层运营。然后,基于RFM、会员流失预警等模型,对不同的会员推送不同的内容和权益。
再比如,策划话术。认养一头牛的用户运营,就制定了一整套SOP,精细到在用户进入私域后的第一天、第三天、一周后、十天后,品牌分别应该跟用户聊什么。
真好。可是,这套KPI,能为考核用户运营提供参考,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让那个老板,乃至让很多零售行业的老板都担心的问题:
这些流量,都是我花了那么多钱投出来的。我要怎么知道,这些钱投得到底值不值?
那是另一位老板。
他说,他招的广告投手,让他有点慌。
没错,就是开篇说的那位。
那位投手要预算,张口就是3000万,说现在做全域,要全渠道投放,要覆盖更大的市场,要渗透更多的人群。
那可是,3000万。
而当时,他账上的流动资金一共也就只有几千万。
那么,他问问人家投了能有多少回报,能带来一个什么样的ROI,不过分吧?
但人家却和他说,今天都是投流的游戏,必须舍得砸钱。砸了,也别只看销量,还要看品牌。曝光,点击……这些数据起来了,也都有好处的。虽然,ROI里体现不出来。
怎么办?看什么指标,才能知道这么多钱投下去,到底有没有效果?
腾讯在报告里,针对“广告投放”,整理出了2个KPI大类:回报率,触达效果。
花钱做广告投放,当然要看有没有回报,也当然要看有没有触达。但如果只看ROI担心不全面,只看曝光和点击又担心不实际,怎么办?
至少,还有一些中间量,可以供你参考。
比如,比“ROI”更浅,但比“曝光”更深的“新增私域用户数”和“媒体拓展程度”。
一旦这些私域用户和媒体渠道沉淀下来,下一步的转化就有了基础。
腾讯的同学和我说,全域经营不是为了赶时髦、追风口、炒热度,而是为了给企业真正带来更多价值。
全域时代的广告投放,是公私域贯通的纽带。要看效果,除了看曝光、看ROI,还可以看有没有在线上公转私链路上,为最大化用户引流和用户沉淀提供助力,帮助品牌将广泛的公域流量转化到私域阵地。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瑞幸咖啡。
它一个朋友圈广告发出去,会带来什么效果?
首先,你当然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它的广告。并且,你看到的可能是拿铁优惠券,你朋友看到的可能是轻食优惠券。
千人千券。不止曝光,还把用户引流做到比好更好。
点开广告,里面可能会有个链接,引导你扫码进群。并且,你扫进去的群,还会根据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的需求,给你发不同的券。气温超过20度发冰咖啡的福利,低于20度发热咖啡的福利。
场景化运营。不止ROI,还把用户沉淀做到比好更好。
真好。但是,做全域,把上面这3个岗位做好,就是全部了吗?
当然不是。
数字导购,用户运营,广告投放。
这几个都是今天零售行业做全域,很常见也很核心的岗位。
但是,真正做全域,做到越来越大时,岗位也会进一步分化出更多可供配置的角色。
比如,用户多了之后,进一步成为会员的人也多了。这部分人,可能交了会员费,可能是高复购率高客单价的老朋友,那是不是可以有专人更深地服务他们?这个角色,可以是用户运营兼职做,也可以是会员运营专门做。
又比如,导购每天要照顾线下的门店,还要照顾线上的社群,怎么才能保证每天都有新的话术和活动,发新的新品图和短视频?能不能有人每天一早做好发给所有导购,让他们转发就好?这个角色,可以依然是导购自己来,也可以是更专业的内容运营来。
业务在变化,做业务的人对应的角色,也会不断分化,不断深化。
怎么理解和配置这些角色?
有朋友和我说,其实,有点懵。去招聘软件上搜,岗位叫什么的都有。找同行朋友问,同一个名字的岗位,做的事考核的点也可能完全不一样。最后一圈看下来,招聘的JD怎么写?考核的KPI怎么定?还是不确定。更别说对各个岗位有一个成体系的认知,来支撑下一步的排兵布阵。怎么办?
腾讯在报告里,回归到岗位的底层,基于岗位定义、主要职责、核心能力和绩效评估参考指标等方面,对今天零售行业做全域常见的核心岗位,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并整理出了一套“人才全景图”。
看图。
图里,有9个主导岗位和3个协同岗位。中间的9个主导岗位,可以作为核心驱动力,帮你推动全域经营。协同岗位,外围的3个协同岗位,可以作为催化剂,帮你加强组织链接和提效。
如果你还对更多角色感兴趣,可以去文末领报告。但是,在跳到文末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头疼过,但我希望你没有:
这些人招来后,怎么管?放在哪个部门里更合适?我的组织架构怎么搭?
这个问题,也分情况。
比如,下面这三种。
提问:你还记得,在最开始做全域,甚至最开始做私域时,你的公司是怎么安排人的吗?
举个例子,今天听说做私域有价值,于是你也想搞个小程序商城。
但怎么搞?搞了能不能回本?不知道。
那就先试试水。不大张旗鼓招人,而是从营运部,市场部,IT部分别抽调一个人,组成一个“小程序专项组”。
然后,在不增加太多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先把小程序商城搞上线,跑起来。等小程序商城真的有了用户,有了订单,需要更多人手之后,再考虑招人。
抽调人。项目制。先试试。
腾讯在报告里,把这个阶段,总结为:项目制阶段。
如果,你的公司更接近这个阶段,那么一个可以参考的常见主要搭法是:
组建轻量化的虚拟项目团队,从市场部、电商部、销售部门等业务部门抽调核心人员,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项目制为载体,小范围试点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全域场景与策略。
有意思。那等这些项目真的验证可行,开始做大之后呢?
再做大,就要开始招人,专职来做全域了。
人来了,放哪儿?
两种公司优势部门,两种全域人才的“放法”。
先说,第一种。
如果,你是一个卖饮料的公司,你的汽水,永远都陈列在各个超市和小店,但并没有自己的汽水专卖店时,你的生意主要靠什么驱动?
靠营销,靠品牌,靠市场部。
确实。但如果这时,你招到的几个运营来了之后,没有把他们放到市场部,而是把他们放到了隔壁的销售部来管,行不行?
有什么不行?都是做运营,在哪儿不是做?
报告提到,在一开始的摸索期,总有些企业会这么以为。但很快,他们发现:一旦把人放到销售部,很多动作渐渐变得特别容易变形。
比如,做社群,好不容易拉了100个企业微信群,结果,每个群里的用户还没培养到50人,就开始天天往里面发软文,发链接,像没有明天一样拼命“收割”。
为什么?因为销售部,看的就是销售额。你的策略,你的内容,你的所有动作,都应该是冲着销售额去的。
但这种“收割”,显然会对品牌造成伤害。怎么办?
从一开始,就把相关的核心人才,都放在市场部下面管。
确保出来的,都是对营销,对品牌,对市场部没有冲突的。
现在,换个情况。
如果,你是一个卖鞋子的公司,你的鞋子,很多都能直接摆在你自己在全国的几千家门店里卖,你的生意主要靠什么驱动?
靠渠道,靠导购,靠销售部。
但如果这时,你招到的几个运营来了之后,没有把他们放到销售部,而是把他们放到了隔壁的市场部来管,行不行?
也行。但很多时候销售部会觉得,很无力。
比如,做会员运营。我要的,是打通线上线下所有的会员数据,让我的会员无论在哪个渠道下单,都能得到一样的积分和权益。同时,也让我的导购能基于这些购买数据,更精准地给会员做推荐。
但一个月过去了,一问进度,他们还在琢磨给会员推送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传播品牌理念。
把人放市场部。把人放销售部。
一个是做空军,打的是占领心智的仗。一个是做陆军,打的是占领市场的仗。
腾讯在报告里,把这个阶段,总结为:优势部门主导阶段。
如果,你的公司更接近这个阶段,那么一个可以参考的常见主要搭法是:
负责全域用户运营的部门开始承担更多的职责,演变为核心部门。这个部门通常会隶属于企业的某个优势一级部门。比如,常见的有市场部门或销售部门。
但是,到这,依然也只是一个开始。
万一,你的公司又发展得更大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一开始,有些公司发现,做全域的团队带来的销售,居然已经占比非常高,甚至高到成为公司收入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了。
这时,一个难点就出现了:按之前的“人才放法”,总有人会不高兴。
把它放在市场部下面,销售部会不高兴,把它放在销售部下面,市场部又会不高兴。
怎么办?
单独成立一个部门。
可以叫用户增长中心,也可以叫线上运营中心。
但反正,是升成了一个和销售部、市场部平级的一级部门。
最终,至少可以直接汇报给CMO(首席营销官)或CGO(首席增长官)。
可是,如果公司发展得再大一点,变成一个集团公司时,新的难点又出现了:
液态奶事业部,酸奶事业部,奶酪事业部……
请问,你的增长中心应该设在哪个部?还是,每个部里都设一个?
这就不止是谁高兴谁不高兴的问题了,还会产生资源的浪费。
你搭一个数据库,我也搭一个数据库,你建一个用户画像,我也建一个用户画像……然而这些数据功能和资产,明明可以复用。
怎么办?
设个中台。
可以叫数字化科技中心,也可以叫数字化创新中心。
但反正,是把一些分散在各部门里的可复用能力,都提炼到中台,统一赋能给每个事业部,杜绝浪费。
最终,至少可以直接汇报给CDO(首席数据官)。
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单独成立一个中台。
腾讯在报告里,把这种可以直接汇报给“CXO”的阶段,总结为:一级部门统领阶段。
如果,你的公司更接近这个阶段,那么一个可以参考的常见主要搭法是:
统筹全域用户运营的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作为企业的用户中台或策略中心,统一设计全域的用户链路和用户体验;基于牵头部门的差异,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用户增长驱动型和数字化赋能型。
现在,问题来了:你的公司,正处在什么阶段?更适合什么样的组织架构?
项目制阶段、优势部门主导阶段、一级部门统领阶段。
不同的阶段,适合的组织架构也不一样。
腾讯的报告,在系统地整理和比较后,梳理出了今天很多零售企业做全域,常常会经历的组织架构迭代和分型,并整理出了一套“组织全景图”。
看图。
按照这3个阶段,有些企业,正在一路发展,一路迭代。
但是,注意,这并不代表所有公司,都会按照这个路径演变。
腾讯的同学和我说,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不同的组织形态之间,可共存,可嵌套,可并行,可跨越。
但从头到尾,变来变去,目的还是那一个:
把全域经营发挥得更好,把自己的生意做出新的增长。
人才。组织。
一不小心,就着这两件做全域绕不过的事,这两年听到的困惑,和这两天腾讯发布的报告,和你聊了这么多。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是什么感觉?
我自己,挺有感触。
曾经,流量第一次迁徙,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很多人开始聊“流量”,研究怎么才能得到更多“自来水”。就像,游牧文明一样:四处打猎,打到多少算多少。
后来,“自来水”越来越贵,流量第二次迁徙,从公域拓展到私域。很多人又开始研究“私域”,研究怎么自己“打井”。就像,农耕文明一样:圈一块地,从种子开始精心耕耘。
再后来,“打井”的人越来越多,流量也进入了第三次迁徙,进入了全域。越来越多人开始发现,是时候从一个更全局的角度思考,去把线上线下、私域公域的数据都打通,资源都整合。就像,工业文明一样:借助科技和工具,给自己的生意提效,打开新的增长。
可是,科技和工具,并不是自己打开新的增长的。从来不是。
它们,是通过那些懂得怎么运用它们的人,来做到这一切的。
在这份报告出炉的1个月前,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么一个热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19个“新职业”。
这19个“新职业”里,有一个叫“用户增长运营师”。
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
腾讯的同学和我说,这是一个全域经营的关键角色。国家对这个“新职业”的认可,意味着诸如落户、购房、评价等人才支持政策,更意味着对这个职业价值的认可。
认可什么?不妨回到新闻里对这个职业的定义:运用数字化工具,从事企业或机构用户增长、管理及运营等工作的人员。
运用数字化工具。带来增长的人。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对了,事才能对。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你耳熟能详的头部高科技企业,依然在“围堵式”招人、“收购式”招人、“马拉松式”招人……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今天你也在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发展?怎么做全域?全域的人才怎么招,招来了怎么管?我会非常建议你去看看腾讯新出的这份报告,把它作为给自己、给团队的一份参考,一种视野。
或许,对全域经营的探索,对用户增长运营师的认可,和这份报告的发布一样,都只是一个开始……
祝福。
加油。
PS:在和腾讯的同学聊完后,我也要来了这份报告。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在文章最后添加小师妹微信,回复“全域组织人才”六个字,领取报告。
参考资料:
1、腾讯,《全域经营组织与人才洞察报告》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尤安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354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