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年轻人大多都走了!流传了400多年的柏峪燕歌戏,谁来唱?谁来听?

时事   社会   2024-12-25 12:20   北京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里
几代人通过柏峪燕歌戏
传唱着长城的故事
故事里有边关的冬日严寒、夏日酷暑
有抵御外敌守望和平
也有奸臣当道让将士寒心
有久未能归家的乡愁
同样也有终于团圆的欣喜
……
此前,燕歌戏有着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只准口耳相传,不准记录”的规矩
但随着村里年轻人的离开
这些规矩逐渐被打破

长城脚下的小村庄

柏峪村坐落在长城脚下,规模不大,但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塞,明代成为军事重镇,是典型的“军户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明代驻守长城军户的后代,当年驻军的将士们从各地前来驻扎,后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也就有了柏峪村。

柏峪村东北边有“天津关”,关隘踞山峰黄草梁,敌台丛密,城墙连级。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隘口,它是西山防御敌人从西北来犯的第一道边关,也是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隘。

从京西古道天津关段(又名黄草梁古道)往北,可达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进而通往山西、内蒙古,在明代时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清代以后这里成为斋堂地区连接怀来盆地的商旅古道。

柏峪村党支部书记刘阳介绍说:“天津关有一段三四里长的长城城墙和七座城楼,村里人一般称之为‘七座楼’,是明朝万历年间建的六座空心敌台和景泰年间建的石堡城。在柏峪村还遗留有上百座古砖窑遗址,现在大多被覆盖并未被挖掘,这些砖窑也是当年为修筑敌台、烧制城砖而建。

据了解,柏峪村长城砖窑也是门头沟区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古砖窑遗址,门头沟区政府于1998年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一个和长城密不可分的小村庄里,传唱着一种特殊剧种——柏峪燕歌戏。

柏峪燕歌戏,是门头沟区的特有剧种,具有400多年历史,由戍边官兵军乐、军歌演化而来,传唱着戍边将士保家卫国、惩恶扬善的故事。

柏峪燕歌戏第7代传承人陈全霞告诉《方圆》记者,燕歌戏由江南传入,有“九腔十八调”的特点。“这是因为守军的眷属从天南地北来到柏峪村,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文化和语言,燕歌戏也就吸纳了不同戏种的腔韵,形成一种独特的、含有南北九腔十八调的地方戏。”

据陈全霞介绍,燕歌戏的题材极为丰富,被认为是“无事不记,无事不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凡百姓,甚至包括市井小偷和贪官污吏,都是燕歌戏中鲜活的故事角色。

剧目的故事情节同其他种类的戏曲有一些相似,也都会唱一些家长里短、人生悲欢,但其独特之处在于,燕歌戏的故事背景往往会透露出其与长城的特殊关系像有的剧目里唱中秋团圆,团圆的人正是长城戍边的将士,使得燕歌戏在传达传统戏曲情感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其与长城文化的深厚渊源。

又例如,剧目《天津关》通过艺术手段揭露并批判奸臣当道,剧里唱的是守卫天津关的将士们迎来了朝廷派来的“大官”,但官员却霸占田地,收取高额租金,展现了燕歌戏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作为柏峪村世代传下来的乡音,燕歌戏不仅是“南兵北戍”独特军事制度的生动历史见证,也体现了长城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长城文化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6年,柏峪燕歌戏入选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门头沟黄草梁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歌戏面临传承难的困境

陈全霞早年和父亲一起唱燕歌戏的照片。(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此前,燕歌戏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在数十年前,这一规矩逐渐被打破。

在陈全霞20岁的时候,父亲陈永禄开始教授她学唱小生。“那时候毕业了回家,村里边我爸和其他燕歌戏的前辈们天天唱戏,他觉得我嗓子还不错,便让我跟着唱唱,说学唱戏对身体好,对心情好!”而陈全霞这一唱,便唱了40余年。

陈全霞学戏的时候,正是燕歌戏极为繁荣的时候。燕歌戏不仅逢年过节在村里演出,还会应邀外出表演,现在村里还保留有当年为了搬运盔头、避免磕碰的圆笼(盔头箱)。

但燕歌戏的另一个特点却让其传承面临危机。燕歌戏在过去,有着“只准口耳相传,不准记录”的规矩,因而始终没有现成的剧本,全靠各位表演演员的记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柏峪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工作、定居安家,老人也多随同照料孩子而走出了柏峪村,其中不乏老艺人。

会唱戏的人越来越少,能完整唱下来的戏也越来越少,陈全霞的父亲陈永禄在20世纪90年代意识到了这一危机,便大胆打破枷锁,开始了剧目整理工作。

“我爸爸那会儿觉得这个戏快要丢失了,很着急,自己买来本子和笔,晚上把村里会唱戏的老人家请到家里。因为每个人只记得自己角色的戏词,所以需要几个人把各自的词说一遍、唱一遍,拼成一出完整的剧目。”

经陈永禄整理,共形成27个剧本,这是目前柏峪燕歌戏仅存的资料,但繁荣时期,燕歌戏能唱的完整剧目就有160余出。

2003年,柏峪村组建了燕歌戏剧团,陈永禄担任剧团团长。2014年,为保护传承燕歌戏,文旅部门专门拨资金支持柏峪村建设了剧场,对新建的柏峪村剧场舞台音响、灯光、机械、舞美等进行配置和改造,同时配备服装、道具、乐器等,这是北京唯一的村级专业文化剧场。同时,每年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举办柏峪燕歌戏艺术节。

然而,燕歌戏的传承,依然面临人员断档的困难。

“听村里老人讲,以前燕歌戏繁荣的时候,村里有700多人,从小孩到老人,每个人都能唱两句,但现在能唱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柏峪村里“少有”的年轻人,刘阳坦言自己也不会唱燕歌戏。

陈全霞说:“之前燕歌戏能从大年初一唱到二月二,其间剧目都不带重复的,可热闹了!但最近几年春节都没唱燕歌戏了。现在燕歌戏的非遗传承人加上我只有3位,因为角色人员不够,完整的剧目很难排,村里年轻人大多都走了,也没人听。”

近年来,陈全霞也去斋堂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上课,从燕歌戏的唱段开始教,希望能逐步培养孩子们学戏的热情。而此前成立的燕歌戏剧团,能唱的还有十几位演员,但陈全霞表示,年轻一点的成员也得在外边上班,只有很少的时间能回来排练。

燕歌戏的传承发展困境也引起了一位门头沟区政协委员的注意,这位委员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做好柏峪燕歌戏,大力推进长城文化旅游》的提案。而正是这份提案,让门头沟区检察院关注到了燕歌戏。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还有和长城关系这么密切的一种戏曲,但经过和政协委员沟通,再多次走进柏峪村,走访传承人,我才深切感受到燕歌戏的处境有多么困难。”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官谢孔学说道,“当时,燕歌戏仅有3名区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65岁。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剧目唱词已经失传,陈全霞家中的纸质剧本也随时有灭失的风险。同时,燕歌戏也存在经费保障不足、视频影像资料留存不全等问题。

谢孔学认为,检察机关此前办理的涉长城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多是对长城实体的保护,但检察机关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同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促进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衔接转化,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检察官在长城附近查看相关情况。(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2024年5月15日,门头沟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谢孔学也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找到了志愿者张鹏飞。张鹏飞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此前对非遗、长城文化均有研究。结合柏峪燕歌戏的实际发展情况,张鹏飞也向谢孔学他们提供了一些燕歌戏传承发展的建议。

根据实地了解和与多方沟通,7月5日,门头沟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完善柏峪燕歌戏传承机制,夯实非遗传承基础;提供配套支持,牵引带动非遗活态传承;综合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非遗档案。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开展了抢救性保护。

目前,已通过高清视频形式加强非遗数字档案收集、记录和整理,完成32个项目传承人口述、实物记录采集和27出戏词剧本的电子数字化存储。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发掘中坚力量的《柏峪燕歌戏保护传承机制》和培养未来传承人的《非遗进校园工作机制》,针对性培养传承人。今后,将继续推动燕歌戏与“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小院”深度融合发展。

2024年9月3日,门头沟区检察院针对柏峪燕歌戏的传承整改情况召开检察听证会,张鹏飞也受邀参加。听证会当天,正好是陈全霞给学生们上课的时间,听证员们也“沉浸式”体验了一堂课。

在课上,有一个小男孩很兴奋地分享自己学燕歌戏的经历。他说:“燕歌戏有好多好玩的招式、好听的唱腔,我还喜欢给同学们讲燕歌戏里的故事,将士们怎么保家卫国、惩奸除恶。每次学唱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特别酷,感觉自己变成了古时候的大将军。”

而张鹏飞的感受也很深刻,他向《方圆》记者说道:“前期,我们关于燕歌戏的传承和发展,都是以座谈的形式来讨论工作。当我们被拉进一个传承人培养孩子们这样的一个空间之后,能真实感受到传承的力量,非常感动。但感动之余,也会有担忧。如何让它持续地开展下去?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还有更多的场合能实践,能有观众反馈?如何让这些孩子真正成为传承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

谢孔学也表示,想让燕歌戏继续传承下去,不能仅靠政府的补贴,而是要让其产生经济效益,让参与其中的传承人们能受到经济的反哺,吸引更多人加入。

张鹏飞建议,未来可以挖掘燕歌戏的体验价值,带动旅游收入,更好地服务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可以精心打磨并推出一至两部精品力作,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以情化人,提高燕歌戏的知名度。

2024年9月25日,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击鼓唱燕歌”为主题的第五届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如期举行。而此次艺术节现场,还为16名传承燕歌戏的斋堂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举办了师徒拜师仪式,到场嘉宾为他们颁发了柏峪燕歌戏“小小传承人”荣誉证书,谢孔学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幕。

回首与柏峪村结缘的这半年,谢孔学不禁感慨,他看到了一代代燕歌戏传承人的努力与坚守。“燕歌戏的传承不仅是艺术的延续,更是长城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我深深地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长城脚下,燕歌悠扬,永远传唱!

(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12月上期)


本文杂志原标题:《把长城的故事留下来唱出去》



延伸阅读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

工作中,最令他头疼的是劝阻游客攀爬野长城……

世代传承的古老边城故事,如何续写?

未开放长城成了“网红打卡地”?这样“寻野”要不得


编辑丨肖玲燕 王丽  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黄莎
视频拍摄、视频制作丨张哲
通讯员丨郭琦

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
购买《方圆》杂志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方圆
《方圆》杂志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法治新闻期刊,创刊于1993年。杂志以“方正法度,圆融情理”为办刊宗旨,以法治为观察视角,密切关注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人物、观点、事件,努力开拓新闻视野,传播法治新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