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百千万工程” | 提“颜值”挖底蕴,台山推进华侨建筑保育和活化

政务   2024-12-03 15:33   广东  

《南方日报》2024年12月03日第JC02


这20年来,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副会长谭楚明把很多精力和心血放在一件事上——拍摄台山的华侨建筑。他走遍台山数百条村落,拍摄超过20万张华侨建筑照片,用镜头定格一座座或新生或沉寂的建筑。
 
近期,由他编写的侨史专著《台山华侨建筑》公开出版。这本书通过1700多张图片,展示华侨建筑的独特美感和感人故事,在当地文史界引发热烈反响。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台山,华侨建筑是承载百年侨史记忆的“守望者”。数百年间,得益于广大华侨华人“赚得金银千百万,返来起屋兼买田”的传统,台山的城区和乡间建起了千姿百态的华侨建筑。现存的1万多座碉楼、西式别墅、骑楼、公共建筑等华侨建筑精美绝伦,更是台山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见证,堪称华侨历史的“活化石”。
 
透过华侨建筑,方能读懂“何以台山”。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台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建筑的保育活化工作,不断推进“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汇聚侨资侨智侨力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推动华侨建筑活化“启新篇”,为台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禾与荷精品民宿的前身,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侨校。杨兴乐 摄


重获新生命

古建新颜唤醒故土乡愁


在斗山镇浮月村,15幢风格各异的洋楼是摄影师镜头下的常客,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水步镇草坪里,华侨捐建的宗祠、私塾、洋楼、青砖屋等古建筑星罗棋布,吸引四方游人;在端芬镇大同河畔,兴建于1931年的汀江圩华侨建筑群(梅家大院)静静矗立,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天然摄影棚”……风格迥异的华侨建筑,是散落在侨乡大地上的明珠,展示着台山融通中外、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


草坪里是一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侨村。杨兴乐 摄


保护和利用好华侨建筑,守护好侨文化的“根”与“魂”,才能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凝聚起海内外侨胞力量。这些年,台山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台山从侨建筑普查、理清产权、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开发等方面入手,以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合力,推动华侨建筑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取得成效。


有骑楼因党委、政府部门的保育而重现繁华。始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是侨乡近代建筑瑰宝,如今仍保留着40多条连片骑楼街、1500幢骑楼,古街、古巷、古树、古骑楼相映成趣。近年来,台城街道不断保护开发本土骑楼侨房资源,让老街区蝶变出新精彩。尤其是街区内的西门墟,打造了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主题文化广场、公共艺术场景,让华侨文化、非遗文化与旅游、商贸深度融合。


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叶芷晴 摄


有碉楼因社会力量的参与而焕发新彩。2019年,由一栋四层高的碉楼和一栋民国女子私塾组成的四九镇望岗碉楼民宿开业,成为江门首家将百年碉楼改建活化的碉楼民宿。整个活化过程,民宿创始人赵慧湘投入了近4年时间和超过250万元的资金。多年来,保留完好的碉楼建筑特色、充满怀旧风情的装修风格、便利的现代化生活设施、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新鲜美味的当地食材和私房菜,吸引不少大湾区游客甚至海外游客慕名而来。


望岗碉楼民宿。叶芷晴 摄


有侨校因港澳台侨的用心而华丽转身。2014年,台山市侨界青年联合会正式成立,时任创会会长的台山籍香港乡亲叶仕杰争取把会址定在台城廛溪学校,并在理监事会筹集资金,活化这所创立于1928年的侨校,让原本冷清荒废的旧侨校建筑变身侨界青年“大本营”以及艺术展览空间。


树高千尺连着根,华侨建筑在,华侨华人的根就在。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台山华侨建筑的保育与活化焕发出更多新的活力。越来越多华侨建筑迎来新生的典型案例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当地凝聚侨心侨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台山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开拓新阵地

深度扩展华侨建筑文化功能


今年以来,江门首部原创华侨主题电影《故园飘梦》陆续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西雅图、洛杉矶等城市放映。电影所探讨的乡愁、移民家庭等话题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引发巨大反响。《故园飘梦》的制作方——台山故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是位于台山台城西南路22号的一幢百年老侨房之中。


老侨房经过活化改造后,变身为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既保留了台山华侨建筑的历史文化烙印,又复刻了新宁铁路西宁站、照相馆等历史街景,还结合功能使用进行设计翻新,目前已吸引多个创业团队进驻。


华侨建筑的保育活化远不止于实体的修缮与保护。台山将修缮保护、改造提升与打造文化新空间有机融合,让遍布城里乡间的华侨建筑成为具有文化标识和功能的新地标,既让人们感受到侨乡记忆,也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


走进四九镇南村艺术部落,错落有致的建筑与肆意生长的藤蔓绿树交相辉映,名家画作、摄影作品、雕塑等艺术品遍布这里的每一幢建筑。若不是南村艺术部落创始人吴锐鸿的介绍,实在很难看出这里原是个闲置侨校。吴锐鸿还记得,2012年首次见到上南村华侨中学时,他便相中这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将这所侨校改造为台山重要的艺术创作和交流阵地。


多年来,司徒绵、陈丹青等中外著名艺术家都曾造访南村艺术部落,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多次到南村艺术部落采风写生、举办展览,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在这里开展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创作和交流。早前,星海音乐学院“双百行动”岭南音乐“传薪”乡村文创工作室也在南村艺术部落正式揭牌,为台山市特色文化品牌——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音乐”的传承工作提亮增色。


南村艺术部落陈列展示众多艺术品。叶芷晴 摄


在距离南村艺术部落不到5公里的四九镇儒笏村,两幢经过修缮活化的碉楼——三益碉楼和三兄碉楼也已实现“华丽变身”。


李柏达出资出力修复的三益碉楼(右)和三兄碉楼(左),保存陈列了众多珍贵银信。叶芷晴 摄


三益碉楼和三兄碉楼均有百年历史,它们都是由台山市银信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柏达的祖辈亲属筹资兴建,但曾经由于缺乏维护而损毁。2019年起,李柏达自费超过50万元修复和加固两幢碉楼,将其打造为银信收藏、展示、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众多海内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造访。李柏达说:“希望这里成为全世界学者进行侨文化研究的精神家园。”


多个研究基地落户三益碉楼和三兄碉楼。叶芷晴 摄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在台山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华侨建筑成为高质量乡村文化空间。在台山市构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中,有5个“粤书吧”是依托华侨建筑进行改造的,包括侨创中心“粤书吧”、草坪里“粤书吧”、大塘艺术驿站“粤书吧”、光大雅舍“粤书吧”以及桂水村“粤书吧”。其中,光大雅舍“粤书吧”是台山市首个“粤书吧”,位于由百年侨校光大学校活化改造而成的光大雅舍民宿内,藏书量高达2500册,并配备了报刊借阅机。


光大学校。杨兴乐 摄


迎接新机遇

“双通道”促进资源加速流动


当前,江门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叠加深中通道已建成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双通道”红利,台山华侨建筑的保育活化和开发利用正迎来新机遇。


去年开业的水步镇禾与荷精品民宿,如今已经是社交网络上颇有名气的打卡点。民宿由闲置的百年侨校活化而成,凭借禾田环绕、夏荷飘香的景观优势,以及特色农耕文化、地道饮食文化、侨乡书香文化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来自大湾区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客人。民宿创始人陈伟奇观察到,深中通道开通后,来自深圳和港澳的游客明显增多,今年国庆期间有3天达到满房。


在禾与荷精品民宿,可以望着稻田喝咖啡,享受慢悠悠的惬意时光。杨兴乐 摄


在台山,像禾与荷精品民宿一样尝到深中通道开通“甜头”的华侨建筑活化项目并不在少数。因此,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备受各界关注。黄茅海跨海通道12月正式建成通车后,从珠海驾车到台山的时间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到约30分钟,台山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将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前来游玩和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台山华侨建筑的显示度将进一步提升。


赵慧湘认为,台山是大湾区的“后花园”,拥有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原汁原味的侨乡文化、保存完好的华侨建筑、新鲜优质的农产品等等,对港澳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带动更多游客到台山旅游。“深中通道开通后,越来越多深圳和香港的游客入住望岗碉楼民宿。相信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会进一步带动民宿的生意。”赵慧湘说。


把握“双通道”优势,立足“大桥经济”机遇,积极探索华侨建筑保育活化的新路径。接下来,台山将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完善侨房继承与活化利用相关制度,支持地方开展侨墟、侨祠堂、侨乡名人旧居等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同时,引进更多民间力量和技术盘活侨房侨产,并引导各镇(街)村用好“乡村联谊会”“侨胞之家”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为乡亲参与乡村治理、保护活化侨房等提供平台,让侨房继承、活化、利用工作更有群众基础,守住“侨”根脉。


台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邓嘉文

来源:台山发布整理自南方日报(记者/叶芷晴 潘晓晨 梁园园

投稿邮箱:tsfb001@qq.com


▲冬日里的台山蓝

台山发布
在这里,你能听到最权威的台山声音,最生动的侨乡故事。感知台山,就从“台山发布”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