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4加装雷达夜间轰炸日舰!300米超低空攻击,自动瞄准投弹一发入魂

时事   2025-01-06 14:35   北京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战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个严谨又有趣的公众号。尽量保证内容真实干货,配图准确,还让文章读起来不枯燥。



在1942年下半年的瓜岛战役中,日军为了避开美军的空中优势,在夜间派出战舰突袭瓜岛和为岛上日军补给。
美军的航空兵部队对此毫无办法,毕竟轰炸机夜间无法进行有效攻击,但这促使美军加快了夜间轰炸机的开发。
由于雷达设备体积和重量均比较大,再加上飞机还要携带炸弹,因此只有4发重型轰炸机才具备改装条件。
美军高层立刻想到了活跃在太平洋上空的战略轰炸机——B-24“解放者”——巨大的身躯使得改装潜力大,同时还可以保证载弹量和航程。
   
▲在瓜岛战役中,日本海军趁夜色炮击亨德森机场,并补给岛上日军,然后在天亮前逃出美军飞机攻击范围。

B-24“解放者”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力重型轰炸机,虽然没有B-17在欧洲那么夺目,但堂主在《Ki-43的小水枪竟能击落B-24?详解两者在中缅印的攻防战》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解放者”与日机的攻防战,可以配合阅读。
工程师给一批B-24加装了SCR-717-B雷达,并配备了AN/APQ-5雷达炸弹瞄准器,通过飞机的直流电源为其供电。
SCR-717-B雷达的最大探测范围为160公里,可以指示攻击6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同时链接了敌我识别系统。
这套电子系统将飞机自动驾驶仪和投弹装置集成在了一起,当进入轰炸航线后,操作员会根据飞行速度转动旋钮,使雷达紧跟着目标。
此时雷达显示器上会有一条水平线向上移动,当这条线到达显示器中心时,炸弹就会自动投下。
▲整套SCR-717雷达电子设备示意图。    
▲机舱内的雷达设备实拍照片。    
▲SCR-717雷达碟形天线。
整套电子设备重达350公斤,包含了5个模块,其中最大模块的尺寸是60cm×93cm×110cm,全设备占地共2.2立方米。    
其中碟形雷达天线安装在B-24可伸缩的机腹炮塔内,其余模块安装在无线电舱,并在此配备了一名雷达操作员和一名机械员。
这些经过改装的B-24被称为SB-24,军方的设想是它们在夜间出击,飞到茫茫大洋上空的1600米高度巡航,狩猎日舰。
一旦发现目标,便下降到300米高度精准跟踪攻击,然后加速跑路,最后在黎明时分返航。
▲美国海军一架加装的SCR-717雷达系统的PB4Y-1(B-24海军版),注意雷达天线就安装在机腹处。    
▲SCR-717雷达系统安装在B-24内的示意图,其中天线在机腹炮塔内,其他设备在无线电舱。
▲加装了雷达的SB-24可以在夜间探测到军舰。

         

 

1943年8月23号,该项目负责人斯图尔特·莱特上校带领10架SB-24及其机组成员抵达瓜岛,加入了第13航空队,被指派到第5轰炸机大队第394中队。 
陆航司令阿诺德将军对此项目非常重视,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要求第13航空队各部门全力配合莱特上校的工作。
8月26号,SB-24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但没有任何斩获。由于这支部队总在夜间出击,利用雷达发现目标,便获得了窥探者中队的绰号。
不久机会又来了:美军情报部门通报,在9月28号晚上到29号凌晨,有一支快速运输船在6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将沿着“槽海”进行补给。
▲1943年8月,出发之前的莱特上校团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基地合影留念,背景这架SB-24是最初10架抵达战场中的一架。    
▲所罗门地区的地图,中间那条长长的水道就是著名的“槽海”。
富兰克林·雷诺茨上尉先行单机出发,沿着情报给出的方位进行搜索。雷达操作员顺利地发现了目标,并确定了日舰的位置、数量、航向和航速。
雷诺茨上尉得知一共有11艘船,便命令挑最大那艘运输船打。在雷达操作员的引导下,SB-24下降到300米的高度,并以250km/h的速度进入轰炸航线。
投弹手设置了间隔25米投下6枚炸弹,并成功命中了2枚,另外4枚近失。
这艘日舰瞬间燃起大火,火势很快失控,直到这架SB-24飞出30公里外,机组人员还能看到燃烧的火光。
▲莱特上校手下的3架SB-24。
首胜的消息传回“窥探者中队”后,莱特上校命令再派出几架SB-24补刀,约翰·辛恩上尉机组是第2个出击的。
在火光的指引下,辛恩上尉很容易就找到了日军舰队,但由于防空火力越来越强,他们投下的炸弹没能命中目标。
第3个上场的是里奥·福斯特少校机组,他吸取了前一架的教训,准备先把日军驱逐舰干掉,削弱敌防空火力,为后续队友创造良好的攻击环境。
驱逐舰的机动性比运输船强多了,正疯狂做着规避空袭机动,因此福斯特少校的攻击并未奏效,于是爬升到日军舰队上空盘旋,指挥其他飞机轰炸。
▲装备了雷达,夜间出击的SB-24。
下一个上场的是鲍勃·莱赫蒂上尉机组,他们挑选了一个目标开始进入轰炸航线,但此时敌我识别系统发出信号表明正在攻击友舰。
莱赫蒂上尉一时分不清是故障误报还是真有友舰,为保险起见他还是在投弹前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攻击,胡乱扔下了炸弹。
跟在后面的肯·布朗上尉机组得知此消息,也放弃了攻击。
最后到来的是雷德·马图斯上尉机组和乔治·蒂林哈斯特上尉机组,他们分别挑选了一艘日舰各自攻击。
此时的日军也加强了防空火力,虽然SB-24可以借助夜色的掩护,但是从日舰头顶仅300米的高度掠过,被攻击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蒂林上尉攻击结束后呼叫马图斯上尉,但没有得到回应。
他爬升到3000米高度,绕着燃烧的日舰兜圈子,试图寻找队友的下落,但最后还是没能等到,马图斯上尉机组应该被击落了。
▲马图斯上尉(后排中)及其机组的合影,在那天晚上的战斗中,马图斯上尉的其他机组成员是临时组成的,应该不是照片中那几位。
故事讲述到这里,堂主有些感慨,美军之所以能打赢二战,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密不可分。
总所周知,日本海军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瞭望员,他们特地挑选了一批视力很好的士兵,每天给他们吃特制的维他命A、鳗鱼、喝鱼肝油。
即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这些瞭望员在大海上也能看到万米之外的军舰,视力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美军在二战中给大量军舰、舰载机甚至PT艇都加装了雷达,用于搜索、火控等任务,要不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呢。
美军没有跟日军卷瞭望员的视力水平,而是率先给军舰装上了雷达。毕竟人的视力是有上限的,而科技的潜力是无限的。
         

 

虽然最初的雷达效果可能还不如瞭望员,但是在改进下很快就显示出了威力,到1944年已经能精准发现200公里外的目标。
         

 

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但是科技无疑可以大大加快进程并减小伤亡。在此后SB-24部队还参加了多次战斗,堂主将继续更新。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战史堂”

hawk26讲武堂
SC军图版主hawk26为您讲解武器装备军事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