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坦克指挥员——小记第聂伯河战役中的克拉夫琴科将军

时事   2025-01-03 13:45   北京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43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13798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23分钟,2025年1月3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专辑”!
按:本文编译自外文杂志,配图有改动,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原作者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中校写作本文时是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情报军官。
“在冰天雪地的条件下,红军的传奇将领安德烈·克拉夫琴科将军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渡河行动中打出了东线战场上最出彩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斗中,苏军指挥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图1.本文主角,苏联红军近卫坦克第5军司令员安德烈·格里戈里耶维奇·克拉夫琴科(Андре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Кравченко)坦克兵中将
1943年10月3日,普通的一天,但对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的一位指挥员来说,他不知道这一天将会如何度过,因为他刚刚接到了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打来的紧急电话。这位接到电话的红军坦克部队指挥员就是安德烈·格里戈里耶维奇·克拉夫琴科坦克兵中将。自战争爆发以来,他一直指挥着红军的坦克部队参加战斗,并且以远超和平年代的速度实现了军衔的快速擢升。
克拉夫琴科于1918年参加红军,在部队接受了良好的军校教育(波尔塔瓦步兵学校),并担任过某摩托化步兵师参谋长;后又在苏芬战争结束后担任第16坦克师参谋长。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在当年9月份那艰苦、绝望的战斗中,克拉夫琴科以旅长身份指挥独立坦克第31旅参加战斗。

图2.德军发动侵苏“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一名德国步兵正走向一名阵亡的苏联士兵,远处是一辆正在燃烧的BT-7轻型坦克。苏军在战争初期蒙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克拉夫琴科指挥的这个独立坦克旅装备新式T-34中型坦克,像许多装备T-34坦克的坦克旅一样,独立坦克第31旅在保卫莫斯科和稳定战线以迟滞德军进攻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克拉夫琴科以安静和颇为内向的性格而为人所知,但他早早就得到了苏军指挥高层的认可,被认为是一位“全能型”和“积极进取”的军事指挥员。在1941年战争初期的战斗中,如果一个人能表现出足够优秀的指挥能力,那么他的职务和军衔就会迅速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克拉夫琴科成了红军中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将星:1942年7月,他接过了坦克第2军的指挥权;两个月后的9月份,他又被任命为坦克第4军军长。
坦克兵少将克拉夫琴科指挥的坦克第4军被分配至西南方面军麾下,他们在反击德军侵占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11月19日,作为第21集团军之一部,克拉夫琴科指挥的坦克第4军开始了历史性的战斗,这场战斗的顶点就是将弗里德里希·冯·保卢斯上将指挥的挣扎无望的德国第6集团军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克拉夫琴科的坦克大军以凌厉的攻势冲垮了守军的防线,并迅速向敌后方地域机动以扩大战果。克拉夫琴科的坦克军向南机动,试图与向北推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会师,这样就可以收紧套在正试图突围的德军部队脖子上的绞索。
苏军攻势发起短短5天后,即1942年11月23日下午16时,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坦克第4军就在卡拉奇以东的小居民点苏维埃茨基(Sovietskii)附近与瓦西里·季莫费耶维奇·沃利斯基坦克兵少将的机械化第4军的部队会师了。每位激动的红军指挥员都拿着玻璃酒杯,杯里装满了缴获的香槟酒,彼此向对面部队的战斗力表示祝贺并相互敬酒。

图3.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一名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市的中央广场上挥舞着红旗,照片摄于1943年2月

这次迅速、果断的行动为克拉夫琴科的坦克第4军赢得了令人羡慕的“近卫”称号。此时,这位经验丰富又声名显赫的近卫坦克第5军指挥员却被意外传唤到方面军司令员面前,那位方面军司令员以其广为人知的严厉而著称。
克拉夫琴科将军是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军人,他一到方面军司令部就向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大将作了汇报。瓦图京身材矮胖,是位不苟言笑、勤奋努力且脾气火爆的司令员,当然这些都是执掌并指挥一个方面军所必需的特质。从1943年年初开始,克拉夫琴科就在瓦图京的方面军麾下作战,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他的部队作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预备队,在突出部南线作战。
瓦图京身边坐着那位朴实但精明的方面军政治委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一位未来的苏联国家领导人。在这个场合,瓦图京司令员有好消息要与克拉夫琴科将军分享。瓦图京具有准确描述战局和预见事件未来发展的惊人能力,他向克拉夫琴科描述了第3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是如何打到第聂伯河畔,并从基辅北部渡河的:他们用临时手段强行渡河。红军士兵利用匆忙砍伐的树枝制成的木筏、空煤气罐和小渔船,在小村柳捷日(Lyutezh)一带的宽阔河岸上抢占了一席之地。在被视为“大奖”的基辅市以北约15公里处,红军已完成对一条潜在德军防线的突破。尽管其远称不上是一个理想的桥头堡,但其规模足以将更多的苏军步兵和坦克转移到河西岸。

图4.全副武装的苏军士兵正搭乘小船渡河(在第聂伯河渡口有时会使用这种小木船),但据称这张照片是“摆拍”的

“这些部队”,尼基塔·赫鲁晓夫说道,他的开口使刚才还颇为兴奋的克拉夫琴科将军变得清醒起来,“正在蒙受不小的战损,并在抵抗德军的连续反击。如果他们得不到我军坦克的支援,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保不住在右岸拿下的这个桥头堡。”
“在通往第聂伯河的道路上”,方面军司令员接着说道,“有一道严重的障碍,即迭斯纳河。修建一座横跨该河且满足我军载重需求的桥梁,将需要不少于八到十天时间。这种等待会使第38集团军先头部队得不到任何及时支援,而支援横跨第聂伯河的桥头堡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第聂伯河是苏联境内第二大河,自1943年年初以来,苏军总参谋部的计划人员一直在关注这条河。在夏季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没有悬念之后,苏军指挥高层认为第聂伯河将是后撤德军的下一处可能的防御阵地,而且将是一处难以突破的防御阵地。第聂伯河很宽,而且西岸比东岸平均高出约30米。第聂伯河被称为“东墙”,其将成为红军继续西进的路上一道非常易守难攻的屏障。

图5.在向第聂伯河一线撤退的过程中,德军的数辆卡车和马拉大车正在涉水渡过一条小河

为了对坚固的德军防线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瓦图京方面军左翼部队在1943年9月初就将德军赶到了河边。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先头部队已迫近第聂伯河,而德军仍位于河东岸。苏军试图在基辅以南大布克林(Bukrin)地区渡河,这是第聂伯河的一处大弯部。在一次协同不佳的行动中,苏军最高统帅部试图动用一个完整的空降军,通过一次仓促计划的空降战役来协同沃罗涅日方面军作战。然而,苏军在向布克林弯曲部空投伞兵时,一切都出了问题:空降时,跳伞的伞兵散落到第聂伯河两岸,有些人甚至落在河里。这次空降战役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德军也迅速朝河西岸撤退,并迅速派增援部队封锁布克林地域。
沃罗涅日方面军突破第聂伯河的第一次战斗失败了,但基于第38集团军夺取的一座小桥头堡,瓦图京指挥的方面军还有另外的取胜机会。瓦图京表现出了他典型的“无情”风格,他绝不会再让这个机会溜走。德军指挥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瓦图京总是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现在需要与时间赛跑。瓦图京本想动用战斗力更强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但该集团军还在距离布克林弯曲部非常远的南面,且正在与控制着桥头堡的强大德军交战。克拉夫琴科将军的近卫坦克第5军可以更快地展开机动,并出敌不意地出现在新桥头堡上,前提是克拉夫琴科能让他的坦克渡过迭斯纳河。

图6.在训练中跳伞的苏联伞兵。在第聂伯河空降战役中,由于导航问题,苏联伞兵被空投得非常分散,伞兵单兵之间往往离得非常远;而且参战的苏联伞兵将较重型的自动武器和迫击炮等装入容器中单独空投,但从空投区回收的此类武器很少,导致落地的伞兵只能轻装上阵参加战斗

瓦图京有一种激发起下属信心的本领,他向克拉夫琴科下达了这样的指示:“你必须寻找一条可能的岔道,以渡过迭斯纳河。”
克拉夫琴科将军在接受任务时,就充分意识到了上级对这件事的急迫态度,于是,他立即动身前往其坦克兵团的集结地——在布罗瓦里(Brovary)西北部,靠近迭斯纳河的树林中。在那里,部队刚打完最近的战斗,正在改装旧坦克和接收新坦克,不过官兵们仍然受到严重的人员和装备短缺的困扰:在额定210辆坦克的编制兵力中,近卫坦克第5军大约有90辆坦克处于良好状态。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坦克中,约15辆是根据《租借法案》从英国获得的“丘吉尔”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又重又慢,与速度更快的T-34坦克相比,前者更难驾驭。
克拉夫琴科以他一贯的安静、低沉的声音,指示手下的参谋们立即组织开展对迭斯纳河的侦察工作。其中,一位坦克排长即将获得成为“近卫军”中尉的额外军饷和口粮,他接到的任务是测量水深,并找到最浅的渡口。被指定执行侦察任务的近卫坦克第20旅的坦克手们与当地渔民一起,寻找可能的渡口。

图7.苏军步兵乘坐小木船渡河。虽然这种小船面对攻击时的防护力约等于零,但苏军强渡第聂伯河的行动早期大多是在夜间进行的,而且未遇到像样的抵抗

在10月份寒冷的河水中,苏军坦克潜入了数次,以确定河底的特征。他们试图寻找一片有坚实河床的区域,且不能有大石头、树干或其他障碍物,因为这些障碍物可能会阻碍坦克在河底行驶。这是一项费时费力、寒冷而又艰巨的任务。
同时,克拉夫琴科让他手下的坦克旅指挥员们开始为坦克渡河做好准备。他向方面军司令员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并从方面军参谋部那里接到了向柳捷日方向进攻的任务,突向迭斯纳河和第聂伯河,并向第3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提供支援,扩大和确保柳捷日桥头堡。
寻找渡河点的工作终于取得成效,苏军坦克手们在列特基(Letki)村附近找到了一处较合适的渡口。在这里,迭斯纳河河面只有250米宽,2米深。饶是如此,2米深度仍是T-34坦克涉水深度的两倍。由沙土堆积而成的河床也存在隐患:多辆坦克驶过之后,河床可能因为坦克的重压而变深。此外,前往渡口时,行军队列排成一字长蛇阵在沼泽地中曲折前行,易遭空袭。总而言之,这不是最佳的渡河地点,但克拉夫琴科不得不冒险。

图8.苏军步兵搭乘小船渡河。仅靠少数这样的小船,一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可能需要大半夜的时间,而且这样的小船显然无法运载重武器或大量补给

苏军坦克手们做好了必要的渡河准备工作,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坦克上所有的缝隙、开口、舱门、发动机百叶窗和炮塔旋转机构都用浸过油脂或焦油的橡胶填塞;任何其他潜在的开口都用油布封住,涂上油,并将油布压紧。坦克行驶需要的空气可以通过炮塔舱盖开口引到发动机,但产生的废气必须通过防水布套筒制成的排气管从水面排出。近卫坦克第22旅的坦克手们为坦克主炮制作了特制护罩;在一些坦克营中,士兵们用金属波纹软管制作了通气管。第38集团军的工兵也向坦克部队提供了帮助,并修整河岸,以方便坦克沿着修出的坡道向下驶进河里。在沼泽地带,工兵们铺设了一条用砍伐的灌木铺设的木质道路。
克拉夫琴科将军认真听取了下属对渡河情况进展的报告。后来,他在很大程度上将作战行动的成功归功于坦克军参谋长艰苦、持久的工作和精确的协调与计划,以及坦克军麾下工兵对相关命令的严格执行。
10月4日,在接到任务后不到24小时,坦克军指挥员克拉夫琴科将军便亲自带领坦克开始渡河。在水面上,两排尖顶浮筒标志着渡口的位置。坦克以一挡的低速沿这条指定道路行驶,时速不超过每小时11~13公里(约合每秒3~4米)。驾驶员们行驶时无法观察周围的情况,只能根据坦克车长下达的命令改变方向,这些坦克车长就坐在露在水面上的炮塔顶部。最终,坦克从河对岸驶出水面,然后继续向第聂伯河方向推进。

图9.苏军工兵用浮桥构件制作的筏子,以此运载装甲部队四十多吨重的SU-152自行火炮横渡第聂伯河

在坦克军渡过迭斯纳河期间,第38集团军司令员尼坎德尔·伊夫兰皮耶维奇·奇比索夫少将从他设在列特基的司令部赶来。在焦急等待坦克手们抵达桥头堡的同时,每个人的牺牲精神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德烈·格里戈里耶维奇,你的坦克手都是些什么人!”他这样说道。“在我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据我观察,我从来没见过比这些人更勇敢的士兵。他们在冰冷的水中泡了好几个小时都没出来,而驾驶员们却要冒着如此大的风险驶向对岸!”
一些坦克手被迫潜入冰冷的河水中,将铁链固定在陷入河底的坦克上。由于许多辆坦克的碾压,河底的沙质土壤开始变得松软,三辆陷入河底的坦克只能在绑上铁链后被拖到河对岸。这些坦克的发动机舱已经漏水甚至被淹没在水中。在许多渡河成功的坦克中,驾驶员是在完全看不到外界环境的情况下操纵坦克的,结果等到了河对岸,他们已经坐在三十厘米多深的冷水中了。

图10.在坦克潜渡的同时,苏军工兵也在第聂伯河上及时搭建浮桥,使坦克、卡车和火炮得以在西岸的桥头堡中迅速集结。有几座浮桥因德军空袭而受损

用这种方法,到10月5日早上8时,共有71辆坦克渡过迭斯纳河。虽然苏联方面的资料没有具体说明,但渡河坦克数量和部队编制兵力的差距表明,苏联人没有像T-34那样把“丘吉尔”坦克也赶到水下,在冲向桥头堡的过程中,他们把“丘吉尔”坦克留在后面了。
站在对岸的克拉夫琴科将军身穿皮马甲,外罩野战服,面带笑意地看着这一幕,这也是他对在这次独特的渡河行动中表现出色的英雄坦克手们表示赞许。实际上,这是苏军坦克部队首次在卫国战争中以水下潜渡的方式渡河。对任何一支未装备专门设计的水下潜渡设备的军队来说,此举无疑充满了风险,而对坦克手们的勇敢举动最感激的莫过于在对岸苦苦等待的一线指挥员们。
强渡迭斯纳河后,近卫坦克第5军急速向第聂伯河驶去。时间非常宝贵,德军要对苏军桥头堡发起迅速而有力的反击是确凿无疑的事情。无论桥头堡有多小,苏军都会迅速将其扩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营级规模的桥头堡,也会在一夜之间发展成师级甚至更大规模的桥头堡,使德军无法压缩。另一方面,苏军也清楚地知道,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德军都有可能动用增援部队、雷场和火力体系封锁脆弱的桥头堡,就像他们在布克林登陆场所做的那样。

图11.苏军工兵正在建造一座战术桥梁。在未来的战斗中,苏军工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时,克拉夫琴科将军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战斗。他联络了柳捷日地区的一线步兵师指挥员,后者报告说,目前德军在该地区有两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德军防线由三道阵地组成,每道阵地上都设有隐蔽的战壕及随时准备开火的机枪和迫击炮阵地,外加土质和木质障碍物。阵地前方埋设有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对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坦克军来说,突破这样的防线以扩大桥头堡是项难度不低的任务。但首先,近卫坦克第5军必须渡过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是一条宽650~750米、深2.5~9米的大河。随着苏军大部队向河边推进,侦察兵再次出发,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了两艘被部分破坏的驳船。德军在撤退时将这两艘驳船凿沉,苏军侦察兵重新浮起并修复了这两艘驳船。每艘驳船可运载3辆坦克渡过第聂伯河。除了修好的驳船,近卫坦克第5军还用架设浮桥的桥段制成了两艘简易坦克渡船。10月5~6日夜,苏军花了整整一晚上时间,用这些简易临时措施将10余辆坦克送到对岸;至拂晓时,克拉夫琴科麾下已有60辆坦克进抵对岸的桥头堡。
德军统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是苏军统帅瓦图京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老对手。在桥头堡地区,南方集团军群麾下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豪飞(A. Hauffe)将军的第13军。该地段由来自黑森的第88步兵师和来自勃兰登堡的第208步兵师沿陡峭的河岸防守。为了确保第聂伯河渡口安全,克拉夫琴科下令,对对岸的德军观察哨发起预备性炮击。他还在大量“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下,指挥发起了猛烈的炮火压制,以敲掉德军机枪手和炮兵阵地的战斗力。

图12.在森林里防守的德军步兵,旁边摆放着数枚手榴弹(树根处为缴获的苏制手榴弹)

近卫坦克第5军的渡河第一人是近卫坦克第20旅旅长舒托夫上校,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自1918年以来一直在红军中服役。战前,舒托夫一直随部队驻扎在古老的城市基辅,他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战争爆发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直留在基辅。舒托夫上校急切地渴望战斗,以解救他的家人和基辅。
克拉夫琴科和近卫坦克第5军的到来是苏军守住桥头堡的关键。随着坦克的到来,一线步兵军中步兵的士气遂为之一振,德军的反击也被击退。在近卫坦克第5军抵达24小时后,桥头堡便开始扩大。随着坦克部队的加入,苏军在第聂伯河对岸的控制范围从之前的宽度仅2~3公里、纵深仅1~1.5公里,扩大到宽度8~10公里、纵深5~6公里。在激烈的战斗中,舒托夫上校的坦克旅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坦克部队扩大并巩固了桥头堡。德军虽然无法将苏军赶下河去,但依旧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以遏制苏军桥头堡的不断扩大。

图13.在基辅以北渡过第聂伯河的苏军必须克服毗邻的普里佩特沼泽地造成的行动不便,这也延缓了他们向西推进的速度,同时也让德军统帅曼施坦因误以为苏军无法在这一地区大规模动用坦克部队

就在坦克军后方梯队等待渡河时,克拉夫琴科将军收到了不知疲倦且极富进攻精神的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的新命令:近卫坦克第5军被要求在桥头堡外发起一次纵深突袭,目标是在马卡罗沃地区切断从日托米尔通往基辅的公路,然后阻止德军预备队从日托米尔方向接近基辅。
就像越过迭斯纳河奔向第聂伯河一样,克拉夫琴科又主动发起了对马卡罗沃的突袭。坦克军麾下的坦克旅顺利通过了沼泽地带——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这类地形往往是阻碍装甲部队机动的。苏军坦克部队先是穿过桥头堡西南部遍布沼泽的伊尔平河一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穿过大片林地。在击溃了一小股德军步兵的轻微抵抗后,苏军坦克部队抵达一处地形良好的高地,并开始在德军后方地域机动作战。在专门配合该部作战的“坦克骑兵”的协同下,克拉夫琴科的坦克兵驾驶着坦克,迅速向指定目标推进。像往常一样,克拉夫琴科守在他非常靠前部署的前沿指挥所里,他总是出现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或最关键的地域,严厉地注视着部队的一举一动。他的一言一行都向苏军坦克手们展现着他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四天来,近卫坦克第5军一直在向基辅和通往西面的公路攻击前进,因为那是纳粹的生命线。

图14.苏军坦克搭载步兵(即所谓的“坦克骑兵”),追击撤往第聂伯河一线的德军。由于机动距离较远,一些坦克在未到达第聂伯河前就已耗尽燃油,下了坦克的“坦克骑兵”以步行方式完成了最后几公里的行程,抵达第聂伯河河边

就在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坦克部队出发向纵深发起突袭时,柳捷日桥头堡的情况也变得危如累卵:德军从南部的维什戈罗德(Vyshgorod)和普什恰-沃季察(Pushcha-Voditsa)一线向苏军第38集团军发起了强力反击,因为德军指挥官非常清楚克拉夫琴科的坦克在其后方关键交通线上四处机动作战的危险性。德军步兵和装甲部队从基辅出发,沿第聂伯河西岸向北进攻,试图切断近卫坦克第5军与后方的联系,以此拔掉被他们视为“眼中钉”的苏军桥头堡,这也是阻止苏军继续前进并突破德军第聂伯河主防线的孤注一掷。
果然,克拉夫琴科接到命令,让他的坦克军返回桥头堡,向发动反击的德军来袭方向发起攻击。这道命令让克拉夫琴科有些举棋不定,他认为这样的命令是错误的,苏军坦克部队向马卡罗沃的进攻进展顺利,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他认为应该继续进攻。于是,他要通了方面军参谋部的电话,对命令提出质疑。他希望上级能改变想法,但瓦图京本人重新下达了“立即返回柳捷日桥头堡”的命令。就保卫第聂伯河西岸桥头堡的战斗而言,克拉夫琴科的坦克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心痛不已”,克拉夫琴科在战后这样写道,“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战果——冲向伊尔平河。”坦克军指挥部里,对撤退感到最难以接受的莫过于舒托夫上校。近卫坦克第5军回到柳捷日桥头堡后,在第38集团军步兵部队的配合下,击退了德军部队发动的全部反击,并再次扩大了桥头堡。与此同时,瓦图京也在努力催促其他部队,抓紧时间充分利用第聂伯河渡口迅速过河。

图15.这辆德军“虎”式坦克试图封锁道路,但被机动性更强的T-34坦克包抄并将其较薄弱的后部装甲击穿。这辆“虎”式坦克选择的战位很差,突兀地矗在道路中央,没有任何掩体或隐蔽物,这表明其乘员缺少战斗经验

为了打击苏军坦克手的士气和步兵的希望,德军飞机在整个桥头堡地区投放传单,传单上写着“克拉夫琴科损失了他所有的全部240辆坦克,现在被困在这里了”。看到德军的传单后,克拉夫琴科说:“如果我有240辆坦克,我会把那些法西斯一路赶到柏林。”
随着增援部队,即近卫坦克第3军的到来,瓦图京于10月30日召集方面军各集团军和军指挥员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会议是在柳捷日桥头堡内新彼得罗茨(Novo-Petrottsy)一所被炸毁的学校的地下室里举行的,在德军火炮的射程之内。瓦图京清楚而简洁地陈述了他的作战计划,并分配了各集团军、军、师的任务。总的来说,瓦图京的计划是从北面攻占基辅,然后向西南方向推进,消灭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夺取第聂伯河以西的重要居民点。在会议最后,瓦图京说:“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我们在11月3日发起进攻,乌克兰首都最迟将于11月6日获得解放。”

图16.一队损坏并被遗弃在乌克兰某个村庄里的德军“黑豹”坦克。在1943年11月的战斗中,德军装甲部队往往受困于燃油和零部件短缺而无法动弹,一些抢救无望的坦克甚至被其乘员蓄意破坏后丢弃

在聆听瓦图京司令员下达指示时,克拉夫琴科将军只是静静地靠墙站在后面,他没有作任何发言。为了达成坦克和步兵部队的战术协同,他的近卫坦克第5军将作为第38集团军的机动兵力参加战斗。在伴随第一梯队发起攻击时,他的坦克兵团将再次渡过伊尔平河。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全军上下的期望,他也会坚决完成任务。
在集结地域,近卫坦克第5军是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重点关照的目标。为此,克拉夫琴科将军迅速作出决定,在第三次渡过伊尔平河时,他的坦克军必须采取欺敌手段。他让工兵在河上修建假渡口,并在集结地域用胶合板制作了一批假坦克,这些假坦克吸引着德军前来狂轰滥炸。

图17.三架在乌克兰上空编队飞行的德军He 111轰炸机,照片摄于1943年。尽管德国空军多次轰炸第聂伯河上的苏军浮桥,但始终未能切断红军的跨河交通线,这也让南方集团军群抱怨空军对地面部队的支援力度不够

11月3日早上6时整,乌克兰第1方面军(即原沃罗涅日方面军,该方面军于1943年10月20日被重新授予番号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沿柳捷日以南的整条战线发起进攻,进攻以苏军典型的大规模炮火准备为先导。在第38集团军方向,由该集团军加强给近卫坦克第5军的一整个突破炮兵团发起猛烈炮击,随后近卫坦克第5军向主攻方向发起进攻。
11月5日傍晚,克拉夫琴科将军在基辅郊区与他手下的参谋人员碰了个头。克拉夫琴科俯身在地图上,标出了各坦克纵队的行军路线和对麾下各旅的协同要求。他还在地图上标出了他们将要进攻基辅市的哪些区域。标完后,他下令集结部队,准备进入最终的出发阵地。然后,克拉夫琴科将军又下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命令:“坦克在夜间必须开着大灯高速行驶。”
听到这一命令后,他手下的参谋和指挥员们都不相信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克拉夫琴科将军注意到了他们疑惑的目光,于是他重申了一遍命令予以确认:“没错,所有的车辆,包括坦克、自行火炮和卡车都要打开大灯,摁响喇叭,高速行驶。”

图18.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一辆T-34坦克与搭乘在坦克上的几名士兵正进入基辅市,可见坦克上一些士兵身着平民服装,这表明他们有可能是游击队员或新征召入伍的士兵

11月5日晚8时整,瓦图京司令员下令对基辅市发起最后的总攻。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坦克在夜间开着大灯快速前进,并在行进中用主炮开火,这一幕把德国守军吓得目瞪口呆,并在德军中引发了混乱和恐慌。由于害怕被包围,德军开始撤出基辅市,到11月6日凌晨4时,德军在基辅市内有组织的抵抗已经停止,苏军宣布解放基辅市。瓦图京亲自打电话给斯大林报告了这一消息,斯大林下令在莫斯科和苏联境内多地鸣放礼炮以庆祝这一胜利。
在1943年11月这一个月的战斗中,克拉夫琴科指挥他的近卫坦克第5军先后渡过了迭斯纳河、第聂伯河,并三次渡过伊尔平河,他的坦克军也是第一支突入基辅市中心的红军部队。克拉夫琴科不知疲倦、积极进取的表现为他赢得了苏联的最高荣誉——“苏联英雄”金星奖章,上级也准备让他指挥更高级别的坦克兵团了。

图19.近卫坦克第5军1943年10~11月在基辅以北的作战行动路线概图

1944年1月,苏军以近卫坦克第5军和第5机械化军为基础,组建了战争期间的最后一个坦克集团军——坦克第6集团军,克拉夫琴科担任该集团军司令员。刚组建不久的坦克第6集团军很快就参加了1944年1~2月间发起的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战役期间,克拉夫琴科指挥的坦克第6集团军作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机动兵团发起进攻,突破了德军的前沿防御阵地,包围了内有约7万德军的突出部。这次战役给德军造成了灾难性失败,迫使德军完全放弃了第聂伯河一线。
1944年8月,克拉夫琴科指挥他的坦克第6集团军参加了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在为期11天的战役中,该坦克集团军表现出色,他们在夜间行动,越过水障,协同其他部队歼灭了德军一整个集团军群,并使德军在南线的战略侧翼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坦克第6集团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的表现为其赢得了“近卫”称号。此后,克拉夫琴科继续指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巴尔干半岛、喀尔巴阡山和中欧地区作战,直到1945年5月欧战结束。
欧洲的战事结束后,克拉夫琴科和他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被调往远东战场。1945年8月,他的坦克兵团穿越大兴安岭和中蒙边境沙漠地带,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这场闪电般的攻势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一路推进到太平洋岸边,并在此迎来了战争的结束。克拉夫琴科将军也因他在此战中的表现而再次获得苏联的最高荣誉“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图20.克拉夫琴科将军佩戴两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的人物肖像画

如前文所述,克拉夫琴科将军在战争期间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如此殊荣),成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著名军事指挥员和战斗英雄之一。遗憾的是,像红军坦克部队的许多其他指挥员一样,克拉夫琴科将军的功绩并未在冷战期间的西方文献著作中得到重视,这也导致长期以来很多西方人对东线,尤其是红军将领的印象模糊不清,而且往往充斥着误解。
尽管如此,当克拉夫琴科将军历经与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残酷战斗,并站在来之不易的胜利尽头时,他一定理解并充分体现了历史上俄罗斯军人的一句传统信条:“拿着剑来找我们的人,必死于剑下。”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hawk26讲武堂
SC军图版主hawk26为您讲解武器装备军事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