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解决国库亏空的终极手段#大明王朝1566 #历史 #观点分享

文化   2024-11-03 13:08   安徽  

“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这是《大明王朝 1566》一句经典的台词,很现实。纵观古代历史,其实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位商人能够长期富有。

古代王朝的君主心里也明白,打百姓的主意并不是太高明的策略,压得太狠,搞不好官逼民反。反正他们有很多搞钱的手段,比如行业垄断。汉武帝时期,连年的征伐导致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汉武帝于公元前 119 年下令对盐铁进行了官营垄断,并严格禁止民间私贩盐铁。这一下,让盐铁的定价权全部攥在了朝廷手里。此后的古代王朝也一直沿用。

但是这个政策的寿命周期呀,往往很相似,就是最开始的时候效果确实不错,可是越往后效果越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负责盐铁的官僚机构,到最后都会把朝廷垄断所产生的利润,想尽办法揣进自己的口袋,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群体。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让这门生意变成家族内部的世袭网,让利益和权利流通在家族内部。当这门生意出现亏损的时候,朝廷还得拿钱来补贴。所以当这种看似稳赚不亏的生意都出现亏损之后,朝廷就只能把目光挪到商人和百姓的身上。


所以古代的商人任他富可敌国,手眼通天,但还是很难善终。说到百姓,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土地兼并。很多人认为的土地兼并,是一个地主拿钱买入了别人的田地,然后逐步的兼并成为了一个大地主,让土地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的手中。但是背后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这些有钱的地主,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或者官员士绅,他们在历史上基本上都是享受免税优待的群体。但朝廷还要保障税收,就只能把触手伸向了提供税赋的百姓,国库亏空时还要往上加税。

上次有朋友问,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很多百姓主动抛弃自己的耕田,或者把田地卖给士绅再租地去种?因为没办法,他们只能通过这种途径来避免缴税。当国家的税负不减,士绅又提高地租时,百姓们无论是种国家的地,还是种官绅的地,都没法养活自己的时候,就只能选择揭竿而起。所以说呀,土地兼并在农耕经济主导的社会,几乎是很致命的。

但是宋朝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宋朝土地兼并盛行,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这样就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等行业。没有土地不怕,那咱就发展不依赖土地的经济环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行业数量的丰富和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

但在皇权和农耕经济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商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受待见的。所以基本上商人赚了钱,他们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提高生产力,把企业传承下去,而是把子孙后代推入官场,成为了权力中心的一份子。这样一来,子孙后代不仅享受了免税待遇,还提高了整个家族的威望和地位。所以你会发现,古代的商人和士绅基本上都是同一群人。所以一个王朝到了后期,就几乎只能把算盘打到百姓的身上。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