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5日)凌晨,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在本次排名中,共有 1500 所院校上榜。
2025QS世界大学排名方法与去年QS排名指标保持一致,在原有六项的基础上做出部分改动,并新增三项全新的指标。
九项标准:
学术声誉:占比30%
雇主声誉:占比15%
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占比20%
师生比例:占比10%
国际教师比例:占比5%
国际学生比例:占比5%
国际研究网络:占比5%
就业成果:占比5%
可持续性:占比5%
北欧部分院校排名如下:
本次QS排名中,北欧学校整体表现不错。
KTH皇家理工学院稳定在70+的位次,隆德大学表现亮眼,一次性上升10名。
乌普萨拉大学连续3年上升,已经达到103位。
芬兰阿尔托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这三年还是很稳定的,基本处在一百出头的位次。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QS排名从2023年153名大涨35位至118名,今年有小幅回调也是正常,预计未来趋势仍是上升。
由于丹麦是教育非产业化的国家,不会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因此丹麦大学的本科学生来源主要还是丹麦生源和欧盟学生,这也导致丹麦大学在国际学生占比一项得分偏低。
哥本哈根大学的QS排名一直很难展示出这所欧洲顶尖科研大学的实力。可以同时参考它的其他排名,USNEWS 42; 学术软科 32; CWUR 38;基本处于全球三四十的位次。
丹麦科技大学排名回升至109位。
丹麦奥胡斯大学学术排名常年处于全球六七十位次。
总体来说,北欧大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还是比较平均的,并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以排名为导向,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教学质量、理论前沿性、就读体验和平等价值观构成等。
另外,北欧院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会建立自身学科特色,会根据当地配套产业、科研传统和就业资源等,着重发展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学科。
像经济和商科强校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哥本哈根商学院、汉肯商学院,以及全球十大医学院之一卡罗林斯卡学院,这些大学在看重院校综合性的排名评价体系中也不占优势。
▲KI QS学科排名
作为负责评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已经多年没有参与QS综合排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细分领域的强势,多个学科位列全球前20。
尽管如此,北欧院校仍然以其扎实的学术教育、浓厚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校园环境、优质的学生生源、丰富的就读体验在国际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我们其他常申国家的荷兰和爱尔兰,今年部分院校也排名上涨,具体排名如下:
最后,希望大家在志愿筛选时更加理性一些,排名固然可以参考,但是这并不能作为长远发展的唯一保障。
尤其是想在海外就业或者海外读博的同学们,有很多因素也同样值得考虑,比如专业课程内容、学校就业情况、学校科研平台、funding和岗位数量、城市就业环境等,这些可能更直接影响你的职业路径。
综合不同因素,扩大指标范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最优解!
欢迎添加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