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一叶扁舟
排版/ Harriet
审核/ 林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高校申请考核制度的实施,申博考核中的复试环节对于越来越多的学术追梦人而言,变成了通向学术殿堂的关键一步。
这一过程不仅严格审视申请者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是对其心理韧性、应变能力以及对细节的准备程度的全面考验。它要求考生在专业深度和个人素质上都展现出最佳状态,以迎接这一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
那么到底有哪些事情是大家参加完复试以后才知道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科一起来看看吧!
01心态篇
博士复试结束后我觉得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复试时,我们完全可以将面试官视为未来的导师,用微笑与真诚和他们沟通。尽管复试的时候我内心也是慌乱的,但依然全程保持微笑。
没想到后来我从老师口中知道,我的微笑在复试中竟意外地感染了老师们。比起复试中容易出现的冷漠、紧张、慌乱等情绪,微笑显然更有亲和力,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会更好一些。
来源:小红书
说回面试,协和的面试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我提前准备了二十多个常见问题,虽然最终只被问到一个,但这些准备让我的思维更加敏捷。
对于我这样六级仅得500分的菜鸟来说,提前准备面试问答、提升英语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提前准备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二是在复试时遇到准备过的问题,回答也会更加条理清晰。
专业面试时,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硕士研究经历、读博动机、未来规划、优秀博士生应具备的品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等等。
对于导师可能随机提出的问题,我们无法预知,但我感觉导师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性格、品质和对科研的热情。各位同学在面试时无须紧张,尽量真实展现出自己的科研热情和能力即可。
这些小贴士,是我这只菜鸡经历过申博复试后的经验之谈,希望能为他人提供帮助。愿所有的科研小伙伴们都能成功上岸,实现自己的梦想。
02表现篇
成功上岸后,我与导师讨论了复试中他对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并提到了考博过程中应避免的“六不做”原则,这些都是导师最不愿意看到的。
来源:小红书
首先,缺乏准备是绝对不行的。复试时,导师通常会提出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如果你无法提供与导师研究相关的具体问题或意见,或者只是给出一般性的回答,那么导师对你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自夸和夸大能力也是不可取的。在面试中过度强调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会显得过于自负,给人留下不谦虚和难合作的印象。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实力,却在那里吹嘘自己,导师会认为你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适合加入团队。
第三,挑战导师的观点也是不应该的。在面试中过度质疑导师的观点或提出过于冲突的意见,会让导师觉得你缺乏尊重和合作精神。
导师通常在自己的领域里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还只是科研道路上的“小白”,在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不及导师,在面试时更不应该过度质疑导师的观点。
第四,面试礼仪不好也是不被接受的。不守时、不礼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行为,会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复试时迟到或者着装不合适,都会使你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可能还展现出你个人“不太靠谱”的一面。
第五,过度紧张或情绪化也是不可取的。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或情绪化的情况,严重的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导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会产生同情,只会觉得你无法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最后,过于“谦虚”也是不可取的。过度谦虚和自我贬低可能会让导师质疑博士生对自己能力和研究项目的自信程度。导师希望看到博士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贡献有清晰的认识和自信的表达。
总之,考博过程中的这“六不做”是导师最不愿意看到的。要想在考博中取得成功,就需要避免这些不良行为,展现出自己的真实实力和积极态度。
03经验篇
考博复试与专家“斗智斗勇”
面试前:我报考的导师已经明确和我说他今年没有指标表示遗憾,但还是建议我去参加面试。我本着积累面试经验的目的,去参加了复试,现将我面试的内容分享出来,供大家学习交流~
来源:小红书
专家们问的部分问题有:
你所写的最满意的一篇文章,讲讲文章创新点。
你做的项目很杂,你做的A项目和你的硕士毕业课题有什么关系?
你写的博士研究计划中的某个专业术语目前业界最新的研究有什么?
整场面试感觉我更像是在博士开题答辩。我回答的不是很好,因为这些问题我一次也没遇到过(之前也参加过其他学校老师的面试,但都没有涉及到此类问题),所以也没有准备,只能临场发挥,结果是我被专家们狠怼了。
面试专家们当场指出,我的博士研究计划应该与报考导师的最近研究内容、课题相匹配,不应该只是相关。不是要将硕士研究的东西拿到博士导师的课题组。博士研究计划应该与报考导师商量好后定下来。
并且,老师觉得我的博士研究课题浮于表面只想着怎么去应用,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这也确实是我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
这次面试里,我学习到的经验是,汇报的研究经历应该是层层递进,有逻辑、有关联性。博士研究计划应针对报考导师近两年的课题项目来写,但是在博士没有正式录取前,很多导师也不会轻易把课题内容拿出来。
各位同学可以先收集导师近两年发表过的论文,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在确定报考导师后,跟导师深入探讨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向,争取在复试中能够发挥出色。
之前在准备博士研究计划时,报考导师说这块并不重要,面试只是走个形式,研究计划捎带提一下即可。事后导师解释了面试如此坎坷是指标不足而压分。
在得知我报考导师没有指标时,其实我内心很纠结,不想去参加面试,因为去不去参加都没有机会。但是现在看来,参加这场面试我收获的东西太多了。
04大悟篇
帝都申博复试,喜提2次失败陪跑教训总结
在职申博之路,今年我亲历了两所学校的考博复试。第一所学校,我尽力寻找导师的联系信息,却始终无果,只能无奈陪跑。
而在第二所学校,虽然联系上了校外博导,但他的回复却是模棱两可,让我感受到了“养鱼式”的欢迎。
为了这两次复试,我在一个月内两次飞往北京,花费了一个多月的工资。
来源:小红书
结果却是如此残酷:第一所学校招两人,我排名第二,却因为只能招一个定向生,录了第一名和第三名。而第一名据说是申请学校的讲师。
第二所学校,报考的博导今年没有名额,复试结束后我才知道这个消息,博导也表示遗憾,但我只能默默承受这个哑巴亏。
这一次复试经验经验告诉我,申博与考研、考公、高考不同,不是仅靠努力看书就能有好结果。我今年看了很多书,起早贪黑在职复习了四个月,却发现笔试面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老师心中早已有了人选。
甚至,笔面试分数在最终上报前都有操作空间,这个圈子水太深。在职考生能被录取的,要么是学校的副教授,要么是杂志的副主编,要么是机关单位的干部。这样的资源和关系,我确实无法企及。
我认识到,与博导保持频繁联系,确认双方意向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定向在职读博名额如此稀缺的情况下,竞争更是激烈。我安慰自己,在职读博本就不易,遇到愿意接收的导师更是难上加难。
接下来,我打算休整两个月,然后开始寻找合适的导师。论文也会继续撰写、投稿,巩固自己的成果。
天道酬勤,我坚信终会成为博士。静待花开,那一天的到来!
写在最后
一叶扁舟
作者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
点击关注👇科研岛,设为星标🌟
扫码添加学术顾问,发送【论文辅导】即可报名
2024-04-09
2024-05-11
2024-07-16
2024-07-10
上下滑动查看
多个硕博交流群,学霸齐聚,
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现在入群还可以免费获得“科研论文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