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杭州园林专辑丨通过推出主题系列文章,深刻总结、思考多年项目案例,传承智慧,启迪未来。
TOPIC:
LANDSCAPE AND CULTURE
地域景观设计的转化与融合
——湖州市小梅山景区开发项目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Development Project of Xiaomeishan Scenic Area in Huzhou City
作者简介 | AUTHOR
冯玮
1994年生 山东潍坊人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规划三院四所设计师
助理工程师
郭珊珊 1986年生/浙江诸暨人/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规划三院四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李晨辰 1994年生/四川成都人/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规划三院四所设计师/工程师
摘 要:多样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背景孕育了多元而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也构成了丰富风景园林层次与底蕴的设计要素。本文以湖州市小梅山景区开发项目为例,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与传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文化;小梅山;景区开发
1 项目概况
太湖旅游度假区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距离杭州70公里、上海150多公里、南京220公里,是长三角一小时交通旅游圈的中心。随着湖州城市发展建设,市政府先后制定《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总体规划》(2013-2030)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湖州太湖度假区的发展建设,将太湖度假区的功能定位为“国内一流的都市生态型滨湖休闲度假胜地,休闲旅游、商务会议、康体运动、度假居住等功能复合发展的城市特色板块”,并确定了一系列核心滨湖观光游览区,小梅山正在此列。
小梅山紧邻太湖南岸,景区总面积约112公顷,湖山相依,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基于全域旅游开发、资源整合及景区打造等需求,本次设计是对小梅山在地域文化融合与传承方面进行的全面思考与提升设计,以名山名湖名城名人为文化本底,以自然山水为媒介,营造“清秋苍弁藏幽香,湖色天光竟求看”的诗画意境,立足名湖(太湖)、名山(弁山)、名城(湖州)格局,打造以“道”为骨连苍弁清秋之韵、以“梅"为魂显清远诗画品格、以“揽”为趣感湖州沧海桑田的风景名胜。
◎ 图1 小梅山景区总平面图
2 地域文化
小梅山,位于太湖之畔,属弁山之余脉,《乌程县志》与《长兴县志》中皆记载有“位于弁山之麓”的说法。弁山古来便号称“高弁苍苍、遥闻天语”,是湖州的主山,主峰云峰顶海拨高达521米,素有“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之称,以其高、雄、幽、奇,堪称太湖第一峰。弁山与烟波浩渺的太湖相伴、与太湖七十二峰相呼,相融相合构成了湖州山水相依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本底,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弁山瑰丽丰厚多元的文化精魄,如诗画文化、山水文化、道教文化、军事文化、禅宗文化、名人文化、隐逸文化、茶道文化、湖石文化等,小梅山文化也正是融于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梅山其名的由来便具有丰富的故事传说。传说于春秋吴越战争时期,范蠡在邱城山马池潭训练水师,因思念远在吴国的西施,命部下在山上种梅三千余株,用以睹物思人,后人也便把这座山叫做了“小梅山”。
小梅山自古以观湖上日出为胜,云紫霞飞,极富诗情画意,备受文人墨客的偏爱,人文底蕴极其丰厚。大文豪苏轼便十分喜爱这座北滨太湖的州城,多次来访湖州,畅游弁山,探访友人,还因此而形成了一条文化韵味丰厚的东坡古道,而古道也使小梅山与弁山连成体系。苏轼主政湖州期间,常游小梅山,并在此广种梅花,咏梅赋诗,“小梅山”也由此扬名。他在湖州还留下了众多诗作笔墨,其中有八首便与弁山有关。此外,众多历史名家亦在此地留下过珍贵的书画、诗词作品记载,如赵孟頫的《吴兴清远图卷》、吴昌硕的《梅花图》、王蒙的《清卞隐居图》等,都愈发深厚了小梅山的历史底蕴。
登上如今的小梅山,亦可看山脉绵延,可观太湖帆影,可望古城梅影,可赏新城气象,可揽溇港桑田,可慨古今之变幻,可览昔人之兴感。自然本底优越,人文底蕴深厚,正适合将二者相融成景,打造沉浸式尽绘诗画小梅山。
◎ 图2 太湖远望小梅山夜景
3 总体设计
基于对小梅山自然基底与人文底蕴的多重考究与思量,景区设计制定了四大核心策略——古道揽境、诗画意境、自然绘境、夜光炫境来为游人徐徐讲述小梅山的山水人文故事,并确立了小梅山的主打特色——赏梅,与弁山其他段古道形成资源优势对比与互补。结合现状条件和游赏需求,设计以“梅”为中心,设置赏梅、寻宕、望楼三大主题游赏线,结合地形,在相对平缓或视野佳利于景观营造、同时结合舒适步行休憩距离之处设置多处重要节点,并形成春渐、松风、清辉、晴空、弄影、春先(宋梅)、花溪、芳新、霁日、清境十大主要景点,共同营造对外凸显“望·现”湖漾农耕、新城创新和自然山水,对内凸显“感·忆”赏梅雅集、名人诗画和山水雅韵的景观意境,以自然环境为底,以诗书画作为据,以植物搭配为式,营造底蕴丰厚的小梅山风景名胜。
3.1 三大主题游线
3.1.1 古道线
古道线连接南北入口,主要串联了小梅山南片区的山脊线,总长2807米。古道线连接了各个远眺最佳场所,形成一条纵览四方景致的风景线,将湖州特色的文化如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塘漾港岔)、太湖文化、新城文化(城市格局)尽收眼底,形成文化呼应。利用高低起伏形成起、承、转、合、揽胜五段起落,设置五大观赏台及七大意境,突出苏轼、范蠡、西施、叶梦得、文同等名人文化,打造古今交融的文化风景线,主要节点如下:
南入口:结合宕口及山谷分别打造竹林悠境及梅花台。入口横卧置石,上书“小梅山”(东坡集字),保留并强化竹、梅,局部点缀桃李,体现诗句“故遣寒梅第一开”意境。
◎ 图3 南入口梅花谷
◎ 图4 梅花谷叠石溪流
探梅(探梅寻真):设置梅花台,打造梅花林,体现“二月惊梅晚,幽香此地无。依依慰远客,皎皎似吴姝”的意境。拾阶而上,山脊之南置入忆城台,与邱城遗址互望,台上放置邱城石刻及 “与子相随,无惧苦辛”诗句,结合远处小轩再现西施范蠡来小梅山探梅之境。
问梅(忆小梅初心):休憩平台设置妙姿轩以休憩赏景,并设置苏轼赏梅雕塑,打造“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的问梅意境。
赏梅(秀清丽山川):料峭山路行径途中,设置小柴门,一亭(玉蕊亭)、一院(苍翠轩及清寒轩组合)、一台(雪岭台),古朴雅致,展现“冰盘未荐含酸子,雪岭先看耐冻枝,应笑春风木芍药,丰肌弱骨要人医”的意境。
◎ 图5 雪岭台眺望
咏梅(感沧海桑田):利用场地处于视线高点、地形相对平坦的特点,打造明墩台,“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的观景环境,凭栏远眺可揽弁山龙脉,望湖山盛景,再现叶梦得游弁山之感。
品梅(与梅共饮):打造观景平台与浮光轩,并设置仙鹤雕塑,打造“相逢月下是瑶台,藉草清樽连夜开。明日酒醒应满地,空令饥鹤琢莓台”的月下与梅共饮的意境。
望梅(通达爽意):遇机动车道处设置架空栈桥名爽意,连接现有步道,形成多层次步行体验。
揽胜(悦繁花似锦):沿太湖楼四周布置“观澜、望城、仰山,望漾”四台,能够从四面观赏池漾、山景、城市及太湖景致,形成“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的景观意境。
◎ 图6 揽胜梅花潭
◎ 图7 仰山台净空亭
3.1.2 寻宕线
寻宕线连接西南入口,连通小梅山的西南两片,全长约1830米,串联现状三大宕口、谷地,并能够结合场地山水地形打造驻足游赏景观。整条游线共打造三大景观意境,能够在游赏途中饱览山谷中的独特景观,主要节点如下:
西入口:在宕口平坦地势处打造宽阔入口广场,并依托现状坡地打造花石绿坡与梅花坡,营造“花尽酒阑春到也,一点微酸已著枝”的景观意境。
◎ 图8 西入口梅花坡
湖山宕:设置休憩平台,并打造花石台地景致,能够更好地在梅石组景营造的气氛中远眺西侧大宕口景观。
3.1.3 望楼线
望楼线连接西北入口,是从龙之梦到达太湖楼最边界的上山路,连通了西北两方,全长约1350米。望楼线是自西入口去太湖楼最近的一条路线,沿路可通过若干休憩平台从不同角度观赏太湖楼景,共打造两点两境,基于地貌特色打造溪涧梅景,营造吟诗研画的活动环境,丰富游览活动的多样性及艺术性,主要节点如下:
梅花溪:依托宕口形成一处溪涧景观,营造“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的景观意境,同时也提供纳凉避暑的休憩之处。
画梅境:通过休憩平台与习画轩、墨梅亭的组合,营造具有传统园林美感的活动空间,提供研习画艺、休憩吟诗的人文环境。
3.2 十大景点
十大景点为春渐、松风、清辉、晴空、弄影、春先(宋梅)、花溪、芳新、霁日、清境,其名均取自宋代与湖州相关的十大著名诗人的诗书画作,梅尧臣、张先、苏轼、王安石、蔡襄、姜夔、司马光、周密、欧阳修和胡仔。
(1)春先(宋梅):春先是一处幽深山谷,随着地势逐级抬高,将人渐渐引入梅花林;谷中,有旱溪源自深处,顺势而下,汇于谷底;旱溪两侧梅花夹谷而生,如一片红云奔腾而来;深谷之中,一株栽于宋代的千年古梅立于崖壁之下,得名“冰魄”以赞咏梅花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品格。梅花绽放于冬末凛冽之时,千古风姿展现了它“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的梅格。
◎ 图9 春先
(2)弄影:谷地中有梅花夹道,三株古桂立于清池两侧,池畔有一亭立于溪石之上,名“弄影”。坐于亭中,可赏四周景致:春有梅香浮动,秋有桂香萦萦,四时月影婆娑,好一幅“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画卷。
◎ 图10 弄影
(3)花溪:亭子立于古松之下,山坳之上,旁植梅花,玉蕊芬芳,松声涛涛,两相呼应,凸显了山林野趣与梅花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坐于亭中,品茶酒吟诗韵,纵赏繁花铺地好似一条花溪跃于林间。
(4)芳新:轩立于山林之中,可品月白风清之时“酒醪犹美好,茶荈正芳新”的人文意境。轩内两柱之间,松林挺拔,山林逶迤,隐入太湖,湖山之间,太湖楼赫然矗立,好一幅清丽湖山的国风图景!太湖楼与红梅对望,是现代国风与古典韵味的对话,立于轩外可观月亮酒店,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仿佛穿越千年,又还置身当下。
(5)霁日:霁日位置极佳,视域极广,可观弁山苍翠、古漾桑田、山宕深潭,亦可揽太湖古城、望长兴发展,有着一眼千年感沧海、统揽全局展未来的视野格局。
(6)晴空:轩外台地上置入梅花图样铺装,展现梅花花瓣飘落,梅影映于地面的诗画意趣。冬末初春天晴之日,坐于轩中便有了看松林郁郁葱葱、品梅香沁人心脾的意境。
(7)清辉:松林断处前山缺,又见湖州清辉图。林下筑台,可揽湖城古今发展,古即邱城遗址,新即湖州CBD、南太湖新区、湖州影视城、奥体中心,以及仁皇阁片区,是游人感城市气象、话民生家常、休憩饮茶、小聚观光的好去处。
(8)松风:松林中设台,台中立一亭,坐于亭中可回望弁山,观山林美景,感受古人笔下“水鸣山籁,风奏松琴”的诗画意境。
◎ 图11 松林山路
(9)春渐:春渐是太湖楼周边观湖望城的绝佳场地。初春渐至之时,一路梅花盛景,登上楼台,便可观赏太湖烟波浩渺的揽胜意境。
(10)清境:谷地中溪流潺潺,清影浮动;谷边设亭,山水汇于亭下,流入潭中,深潭与溪流相连,逐层而下,形成层层跌水,萦绕山谷;溪上架桥,连接山林;溪畔设汀步,连山坡,植梅林,绘就一幅清丽、清幽之境。
◎ 图12 清境梅花溪
◎ 图13 清境梅花坡
注:本文图片均由郭珊珊拍摄。
/ END /
监制丨魏成
责编丨宋雁
编辑丨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