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小时爸爸
致敬港中大商学院北京校友会本周校友活动
《破·地狱》在内地开始上映了,这部电影已经领先去年的《毒舌大状(毒舌律师)》,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也是香港历史上观影人次第二高的华语电影(仅次于1982年,许冠杰/麦嘉/张艾嘉的《最佳拍档》。)而我前段时间去广东出差的时候,顺便坐了15分钟高铁去看了一场《破·地狱》,也算是为票房做了一点贡献。因为对“重工业电影”越来越无感,我这些年已经很少看港片了。还好最近两年突破本土票房纪录的《毒舌大状》和《破·地狱》,说明香港电影人开始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这两个电影卖座的核心,还是黄子华。我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开始还惊奇他居然可以在演技上完全不逊色于老戏骨们,但后来想想,他也65上下了,《阿呆拜寿》都过去了30年了啊,的确保养得好。但这两部作品,尤其是《破·地狱》的成功,也不仅仅是因为子华神从票房毒药变为这一代香港电影的旗帜。更重要的,还是香港电影开始尝试从单纯的感官刺激,回归到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开心和伤痛。不过今天并不是想写电影推荐(虽然推荐大家去看,尤其是粤语版),而是想聊一下,我们为什么会需要这样一部引发观众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电影。过去的5年中,我们在迷茫和混乱中寻找未来的方向。很多人对影视作品的需求,也开始从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逐渐变得更加内敛,希望通过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话题,进行一些思考,来获得平静,减少时代带来的焦虑。有点像日本经济停滞后带来了岩井俊二、庵野秀明的作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入殓师》带来了奥斯卡小金人一样。《破·地狱》的成功,背后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观众需要这样一部电影。虽然主线上《破·地狱》和《入殓师》有些相似,都是因为经济困顿而开始从事殡葬业的主角,随着近距离地接触死亡,从而重新理解生的意义。相对而言,《破·地狱》的视角要更深入和广泛。当然另一方面这也让这部电影的前后半的节奏切换有点“割裂”。对于内地的观众来说,看在这部片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水土不服”,不仅仅是因为粤语门槛,也因为我们比较少接触“破地狱”这样的传统殡葬仪式活动。
破地狱是道教的殡葬仪式,它作为香港殡葬业现在主流的模式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宗教信仰。对于死者的家属亲友来说,因为“天各一方难见面”,所以自然会产生对于死者进入未知世界后的境遇感到担忧和恐慌。而如电影中所描写的,破地狱这样的仪式,可以给沉浸在哀痛中的亲友带来心理安慰,让他们可以告别过往,继续自己的人生,毕竟“生人也有很多地狱”。而另一方面的作用,在电影并没有明示,那就是当社会形成了自己的殡葬传统。人在面对死亡这种人类永远的未知时,就会多一点点确定性,至少知道自己死后会有怎样的仪式。这点确定性就会让人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就像我以前也写过,现代人立遗嘱、买人寿险,古人给自己选墓地、选棺材,也都可以减少自己自己因为永恒的死亡阴影而产生的焦虑,从而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地狱”。“死生亦大矣”,在人充满各种偶然的一生中,唯有死亡是必然的。但这个必然到来的终点,我们不仅仅不知道它之后是什么,也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到来。从而造就了人类自古至今最大的恐惧之一。而面对终极的不确定性,人类所找到的克服这种恐惧的最重要和有效的工具,就是信仰。通过坚定的信仰,让自己认知到死亡可以拥有的确定性。从而不那么惧怕必然会到来的死亡,以及拥有更积极的心态。信仰并不一定就是要信个神明或上帝,比如无神论同样是一种广泛的信仰。
前几周琼瑶的去世,引发了很多关于“死亡”的讨论。无论媒体是否用“轻生”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但看完她的遗书后,相信大部分人都能了解,她的选择,并不是出于恐惧或者焦虑,而是以她的方式去践行了她对于“生命”的信仰,如她脸书账户发布遗书时配的视频中说的:“我心翩然自如”。
而7年前,当时79岁的琼瑶第一次更新自己的脸书时,就曾发表过一篇长文,阐述自己对于生死的观点。我下面节选其中的几段话:谈到“生死”,我要告诉你们,生命中,什么意外变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这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必然会来到的。倒是“生命”的来到人间,都是“偶然”的。想想看,不论是谁,如果你们的父母不相遇,或者不在特定的某一天某一时某一刻做了爱,这个人间唯一的你,就不会诞生!更别论在你还没成形前,是几亿个王子在冲刺着追求一个公主,任何一个淘汰者如果击败了对手,那个你也不是今日的你!所以,我常常说,“生是偶然”,不止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我们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呢?
当然,如果横死、夭折、天灾、意外、战争、疾病……这些因素,让人们活不到天年,那确实是悲剧。这些悲剧,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不能避免,才是生者和死者最大的不幸!(这就是我不相信有神的原因,因为这种不幸屡屡发生。)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当然”,只是,老死的过程往往漫长而痛苦,亲人“有救就要救”的观念,也是延长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我亲爱的中维和琇琼,这封信不谈别人,只谈我——热爱你们的母亲,恳请你们用正能量的方式,来对待我必须会来临的死亡。时候到了,不用悲伤,为我欢喜吧!我总算走完了这趟辛苦的旅程!摆脱了我临终前可能有的病痛!
无神论等于是一种宗教,不要用其他宗教侵犯我
你们也知道,我和鑫涛,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尤其到了晚年,对各种宗教,都採取尊重的态度,但是,却一日比一日更坚定自己的信仰。我常说:“去求神问卜,不如去充实自己!”我一生未见过鬼神,对我来说,鬼神只是小说戏剧里的元素。但是,我发现宗教会安慰很多痛苦的人,所以,我尊重每种宗教,却害怕别人对我传教,因为我早就信了“无神论教”!』
从琼瑶写下这篇文章,到7年后最终离开,她人生所致力的最后一件大事,是推动社会关于“尊严死”或者“安乐死”的认知和讨论。而我们无论是否认可她的观点。至少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即便没有宗教和神明的帮助,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也不会是避讳、恐惧或无助的。而我个人,虽然理解和尊重琼瑶最终的选择。但八成不会选择她那样的方式离开。因为这不符合我个人的信仰,或者说我个人关于生死的认知 —— 中国传统儒家生死观: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从先秦不断发展完善数千年儒家的生死观,其实也足以让中国人直面生死。就像王夫之说的: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我们会因为生物的生死无常而哀伤,却不需因此恐惧死亡。就像我们会看到秋冬万物沉寂而感伤,但却不会因此恐惧四季变化。因为这就是自然的道理所在。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人类灭亡之后,任何的生物都会生死,甚至每个星球,整个宇宙也会经历生与死。存在与消亡,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不需要恐惧这个世界的自然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人类作为理性生物,努力去探究道理所获得的特权。而相对于死亡,我们更应该在乎的是生:我们有没有好好的、充实的活着,有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没有努力去追寻自己的目标,有没有在这个宇宙中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我们不害怕死亡,但我们希望能在离去的时候,可以平静地跟自己说,自己没有荒废这只有一次的机会。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我个人对于生死的信仰。就如黄子华最近几年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在《毒舌大状》中的一句台词:十个人有九个是带着后悔进棺材,我不想是其中一个。生与死,就在我们的眼前,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避无可避。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整个社会也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去追求心灵的平静,减少不必要的焦虑。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宗教、无神论,儒家文化或者是其他。百万读者都在读
何佳:A 股为什么是另类投资产品?
邱晓华内部演讲:我们正迎来用资本市场代替房地产市场的时代
黄奇帆最新讲话:能把猪吹起来的,往往不是正常的风
【悦享新年】FMBA奇妙书单(附链接)
吴晓波:未来十年,我们所认为的能力将荡然无存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正式落地
人间真实!北京,全国最早醒来的城市…
秦朔:创新何太急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靠谱
财政到底有多紧?
负利率时代的泡沫、掠夺和危机!
全球货币再宽松:一次无法降落的飞行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 哈佛教授TED演讲
中国最赚钱的公司,要开始去库存了!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悄悄:你能挺过多少坎,就能成多大事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杠杆的轮回,众生的焦虑
50句惊艳世人的电影台词:请原谅我戳痛了你所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