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 还是 转变 --2024年中的感悟

文摘   2024-07-01 10:01   上海  

如果要评选一个对自己曾经或者正在从事的职业的“自黑”榜,建筑设计行业说第二估计没有哪个行业敢说第一。


于是“同济建筑高材生转行当厨师”的视频点击量爆表、高校建筑系“从高分跌落到招不满员”随处可见。


“撕裂”是常态:开着保时捷穿着阿玛尼的建筑师刚给后辈做完讲座兴高采烈地回答着装x的问题,手机上就发来第二天早上八点要给领导汇报方案的通知,当晚就得连夜赶过去----这还是“精英”和“大师”的场景。
更多的是苦哈哈的工作着的普通建筑师,常态996,一到年底发现活干完了设计费没收着奖金没着落。
设计公司的领导和老板们呢,躺平不了,天天围着业主转,遇到一个地产公司暴雷就是几年白干,不少民企的老板已经在贴钱。

也许抗抑郁药物是这个行业对GDP意外的贡献。

除了欠钱还干这个建筑师特有的“贱格”外,其实各个轻资产的做乙方的行业都是一样的:通过人的脑力输出为甲方服务来换取报酬,医生如此、律师如此、会计师如此、甚至绝大部分金融行业也如此,只要是咨询的行业就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不可能像互联网一样出现矩阵式的增长和扁平化。中国的建筑师比医生比律师加班更多收入更低吗?显然不是,那么“黑”在哪里呢?


和行业的起伏相比,职业荣誉感的缺失更让人寒心。


国人缺乏对咨询和知识的尊重,更愿意相信权力和资本。在过去的建设浪潮中,建筑设计确实对于创造财富和城市化进程没有啥重要贡献,因为靠资源挣钱而不是智力是快速增长时期的通病,所以“跪舔”成为主流,即使原来傲气的外资事务所也大多低下头。

中国建筑师的悲哀还来自于行业的快速的变化,高速路上的掉头变成了常态。但即使在地产大潮最热烈的2017年,一个只要会画CAD的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的年度,依然因为在甲方那里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以及高强度的重复工作导致各种吐槽。

如今行业寒冬,再加上现在的各种倒退性的玩法,将有想法有能力的建筑师搞得心灰意冷从而挤出,人力资源的难以为继让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大倒退就在眼前。有人会说现在的方案不是越来越花俏了吗?效果图软件的进步只能在纸上让你觉得欣欣向荣,设计图纸的质量和建成的项目的质量远不如15年前


转行


前面一个低潮2015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后面几年建筑师确实过的还不错,10年后,我也非常明确的有一个观点:年轻的,还转行的,就吧!


这并不完全是市场的因素,而是在民营企业淡出、投资主体变化让大院重新获取海量资源的时代,和身份比起来设计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建筑设计师恰恰是机会决定成就的。
其次在经济下行周期里,项目暂停成为常态,新的项目更是卷中卷,成功的机会成本太高,即使是国企大院,在投资下降的大环境下也一样挣扎着,唯一不同的是年轻人在那里会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在不考虑收入的前提下。

对于个人来说,30岁左右的5-10年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决定性的大阶段,等待的边际成本太高

自媒体流量救不了这个行业,深圳的免费提案模式也只会让很多小的事务所因此破产。总而言之,短期内想要有大出息的,大多只有转行这一条路了。

转行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家境优越的容错能力强的,去其他行业试试没有错,有资本的年轻人应该多尝试;或者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也可以,建筑学本来就是个通才教育,过去些年高考分数最高的一批人干别的成功概率也是有的,很多演员就是大学学的建筑学,欧美很多本科学建筑学并不是为了做设计。

转行不比辞职,人生也不能过于任性,转行之后意味着要在别人的专业领域里去和专业的竞争,成功的几率不会大,所以冒了这么大的风险,转行的话也要去天花板高的行业或者新兴行业,比如蔚来据说就有很多地产人转过去。不为事业纯为了兴趣是另一回事。

转行并不就高人一等,绝大部分转行的还是不成功的;不转也不意味着失去了啥,我有一个老师,干了40年,经历了多少次起伏,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初心,也非常成功。

就我自己而言,也尝试过,但读了EMBA后很快就退回来了,因为我发现并不比别人聪明,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毫无竞争力,只能也只会干设计这点事。


转变


如果不转行,民企事务所和个人建筑师还能干点啥,这个可能更重要。


有人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大多数外表光鲜的设计公司其实都不会特别好过,“活下去”可能真的是现实了。

传统的“靠量”的建筑设计不太会有了,城市更新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这个和现有的以面积为计费标准的考量赚钱的设计组织模式是背离的,中国是缺乏职业建筑师体系的,几乎所有设计公司都是“狮子带绵羊”的模式,走的是复制化的路线,根本达不到城市更新的精细化的设计要求。

中国的城市还挺新,一直在更新的曼哈顿、伦敦、东京,大量建筑师做的城市更新其实是私宅,在中国私宅翻新停留在“室内装修”的范畴,绝大部分建筑师根本就没有可能和熟悉这一行各种潜规则的室内设计师去PK。


小事务所控制规模,大事务所扁平化是活下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也还是有很多是可以去做的:

1. 传统设计服务:

建筑设计的精细化、专业化

设计一体化

2. 新的服务:

设计咨询、管理

为国企大院服务

3. 走出去


传统设计服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从“量”向“质”、从“开发”向“运营”转变的时候, “质”需要的是精细化的设计,“运营”需要专业化的设计,所以这是传统设计业务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精细化

中国目前高端建筑设计市场90%是外资机构,如何在设计上赶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不是靠卷价格和卷服务能做到的。美国的事务所在20年前依然能在东京获得不少的地标项目,但最近十年,除了极少个别的开发商如“森”的项目,绝大多数东京的新建项目无论大小基本上都是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了,如果中国建筑师能做到,那么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留学之后在国外大事务所工作到核心岗位然后回国的优秀建筑师没有1000也有800,差距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体系,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性并且适合中国特色的设计体系从而在大型项目、高难度项目里面保证高完成度是核心。只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准的原创项目建成才能让投资者放心的将项目交给中国建筑师,这个需要时间和作品的累计,更需要科学的设计体系。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设计完成度控制纲要 | 项目控制中的甲方、乙方》里有详细的阐述。


专业化

这两年如果说还有发展的不错的设计院的话,基本上是在专业化方面具有很强优势的。中国有14亿人,对于建筑的需求肯定是世界第一的,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任何一个细分都是庞大的。在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必然带来大量的项目,无论是医疗建筑、体育建筑、工业建筑等都是巨大的市场。“运营”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让“专业化”成为获取城市更新项目的杀手锏。

新的服务


如果眼光还是局限在传统设计上,那么前面提到的“精细化“与”专业化“也不能支撑规模超过100人的民营方案设计公司。


咨询

精细化与专业化带来的就是 “咨询”的需求,无论建筑咨询还是结构咨询、机电咨询、运营咨询都是常规的业务,而面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的公共建筑,从投资立项设计造价控制施工监督竣工审计专业的咨询正被大量需求。有别于现在的“全过程咨询”这样的对流程负责不对项目建成效果和质量负责的模式,专业的“咨询”着力点在于推动项目高质量的完成并且控制住造价,更加技术性更加专业化。

都设与弗思特联合成立的“都设弗思特工程咨询公司”提供了不仅对甲方同时也为乙方服务的全过程的“专业咨询”,从立项到审计全过程的“成本跟踪”+“效果控制”保证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度。

笔者曾经为某国宾馆项目做过技术咨询,也为一些项目做过精细化设计的咨询,目前来看,通过“咨询采购”让项目专业化和精细化是正在形成的市场。一些“地产人”也在为国有开发企业提供“开发咨询”,这比卷的不能再卷的“代建”利润要大得多。


管理

就管理而言,中国的设计公司无论是设计公司的内部管理还是项目管理和其他行业比起来都是非常原始的,“工作室“这个词大量出现就是还没有从手工业走向工业化的表现,更不要说更新的互联网+AI时代,中外建筑设计公司最大的差距不是个人设计能力而是体系建设与管理能力。建筑设计师在项目过程中的”边缘化“正是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责权不清外加专业度缺失,与施工单位和业主在对话中难以找到法理依据。
通过“设计体系”在设计方式和组织模式上拉平,通过“管理体系”应对“中国特色”的EPC和施工实现反超是中国设计企业与外企争夺高端设计业务的出路

外企不能也不愿适应中国的施工体系,所以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


  • 如何在人手紧缺团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控制项目施工从而做好大型复杂项目;
  • 如何针对施工中的潜在问题有效高效的管理设计工作;
  • 如何实现EPC项目的高完成度;
《打田鼠 | 大型复杂项目全过程管控》一文中有详细的阐述。

都设用10年时间建设的“设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无论酒店还是商业还是文化项目都保证了高完成度----参见《有一种建筑叫做都设设计》《有一种建筑叫都设设计 | 桌面2.0 | 顺便治疗颈椎病》《有一种建筑叫都设设计 | 屏保3.0》


为国企大院服务

前文提到过设计归根结底是“机会”决定的,民企在未来几年“活下去”的大前提下,与拥有资源的龙头国企应该采取“服务”与“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态度。有特点的民企设计公司在“特色上”要能“被需求”,无论是通过“合作”获取高端的项目还是通过“培训”为国企服务都是既在寒冬里能够活下去又锻炼了自身保持了技术领先的举措。


走出去


欧美的设计公司之所以能穿越经济周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全球化的市场。中国民企完全可以看看非洲、中东、东南亚,以及美国的住宅市场,包括日本的豪宅自建房。经历了20年的“卷”,中国唯一几乎看不到外企的就是住宅设计,在大面积住宅的设计上还是有很强的优势。至于非洲,那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也是输出产能的重地。也许每一次求生的过程都是一个大的机会。


尾声:理性


无论如何,经济规律是无法跨越的,今天要为过去的一些行为还账。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建筑实际上是有使用年限的,所以建设量会慢慢回升。

在2008-2010年的时候,美国的设计公司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在1990 -1995年的时候,日本的设计企业比今天中国的更惨。

除非有极端的情况(如果那样的话啥行业都死翘翘),一个大国的经济必然是有其规律的,在恐慌的时候不要过度恐慌,练好内功去“转变”,活下去+熬过去,静待花开可能是除了“转行”外唯一的选择。










都设项目管理培训课

第三期正式上线


跳出“卷”,“转行”不如“转变” | 第三期《项目设计管理课程》



往期管理培训课程回顾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 第二期《项目设计管理课程》走进深圳










都设设计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始终秉承“设计创造价值、设计塑造生活”的理念,专注于酒店、公共建筑、高端居住建筑设计领域。以战略合作伙伴模式推广业务,以“设计定制”理念提供专业服务,针对项目的特点提供定制设计。希望借此平台与大家分享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