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雪”与天气预报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无必然联系,它代表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份。有时大雪交节的时间会在农历十月份,称为“早大雪”。12月6日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开始。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寒意加重,有些地区还可能出现降雪天气。那么老话“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什么意思,大雪节气的特点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老话“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什么意思
“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是一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主要用来预测来年的天气情况。这句俗语包含两个部分:
“大雪不冻倒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大雪节气时天气还没有霜冻,那么到了第二年春天时很有可能会发生倒春寒。这是因为在大雪节气后如果还没出现霜冻,预示着今年可能是个暖冬,暖冬之后,春季气温回升时,冷空气会变得活跃,导致倒春寒的发生。倒春寒会对正在复苏的农作物造成伤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减产。
“大雪不寒明年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大雪节气时天气并不寒冷,那么明年可能会比较干旱。这是因为冬季天气较暖,降雪较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如果冬季降雪少,第二年春天土壤会变得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这句俗语起源于黄河流域,主要用于预测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变化。虽然这句俗语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制定的。
在农耕社会,农民们会根据这些俗语来预判天气变化,从而提前做好农业生产的准备。例如,如果预测到倒春寒,农民会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如果预测到干旱,农民会提前储备水源,确保农作物有足够的水分。
总之,“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这句俗语通过观察大雪节气的天气情况来预测来年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雪节气的特点有哪些
大雪节气的主要特点包括气温显著下降和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6-8日之间。在这个时期,全国气温普遍下降,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南方地区虽然气温相对较高,但干燥且偶有降雪。
1、气候特征
大雪节气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温显著下降和降水量增多。尽管名为“大雪”,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这一天一定会下大雪,而是指降雪的可能性增加,雪量较大且范围广泛。北方地区气温极低,常有积雪,而南方地区则相对温暖,但干燥且偶有降雪。
2、传统习俗
大雪节气期间,各地有许多传统习俗。例如,老南京有“大雪腌肉”的习俗,家家户户会腌制“咸货”,如腌肉、腌菜等,以备冬季食用。此外,大雪时节南方地区还有喝红薯粥的习惯,以保暖防寒。
3、物候现象
大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意味着由于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阴气最盛时,阳气开始萌动,老虎开始求偶;而马兰草也会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综上所述,大雪节气不仅标志着气温的显著下降和降水量的增多,还伴随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物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