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 1934.10.10
1934年10月10日,由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红军总政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等机关编成的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从瑞金梅坑、马道口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地。为缅怀先烈,致敬长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历史展览》将于2024年10月在瑞金开展。展览位于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展览分为定都瑞金、决策转移、准备转移、开始长征、胜利会师等五个部分,通过实物、图文展板、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声光电等形式全面系统展示长征决策、长征准备、长征出发的历史。长征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艰难的抉择。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妄图用50万兵力“剿灭”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蒋介石训词《剿匪基本工作之研究》
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有8万多,但由于“左”倾错误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红军放弃历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照搬正规阵地战经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军事上提出“短兵突击”的战术,让红军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打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导致中央苏区日益缩小,党和红军面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1933年10月18日)
1934年4月广昌失守之后,根据地区域日益缩小,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国民党军队调整部署,加紧对根据地中心地区的“围剿”,红军虽经顽强抵抗,但节节失利,陷入困境。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我们完全赞成你们目前根据对形势的正确评价而实行的计划”,“如果说主力部队可能需要暂时撤离中央苏区,为其做准备是适宜的,那么这样做也只是为了撤出有生力量,使之免遭打击。”第五次反“围剿”红军使用过的火枪、梭标、长刀、大刀根据共产国际6月16日来电指示,博古于6月下旬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毛泽东发言,建议红军主力应尽速向外突围转移,转移的方向不宜往北,可以往西。会议没有接受毛泽东的主张,只是决定派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开辟新区。《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关于派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挺进的作战训令》(1934年7月)博古、李德开始了撤离苏区突围转移的秘密准备工作。博古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对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秘密进行筹划。“三人团”具体分工是:博古、李德负责制定政治、军事方面的行动计划,周恩来负责军事计划的实行。
“三人团”成立后,最初决定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时间定在是年10月底11月初。1934年8月底9月初,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第二局通过无线电侦听,获悉国民党军队提前开始对中央苏区发起总攻。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央决定将原定于10月底11月初实施的战略转移计划提前。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中记述道:“八月计划预定突围日期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因为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蒋介石企图在这期间集中力量发动新的进攻,突围的日期选择在这时,必然会使敌人扑个空。”“此外,从华南地区的地理气候上来考虑,这也是行军和作战最有利的时间。”9月17日,博古就战略转移问题再次致电共产国际。9月30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正式同意中共中央的转移计划。至此,经中共中央多次研究讨论,并经共产国际批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最终正式确定。
部分文字来源:《百年潮》2024年第5期
审核丨苏春生
编审丨刘俊林 钟林芳
编辑丨钟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