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被称为菜场女作家。她在摆摊卖菜之余坚持写作。
我是在2024年1月27日浏览当天《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偶然读到一篇《在文字中仰望苍穹》的文章才知道陈慧,进而我在微信中搜索陈慧的公众号《陈慧家的后花园》,由此关注至今。前些日子,我还通过她公众号的信息添加了陈慧的微信,在微信上简单聊过几句。聊天时,她正在摆摊,非常客气谦虚。我叫她老师,她说“不必叫我老师”。
我经常阅读陈慧的公众号,文字朴实,流露出真性情。
2024年11月28日,陈慧更新了公众号,文章的名字是《一点闲话报个到》。在文字中,陈慧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困惑。
我感觉陈慧的写作遇到瓶颈期了。而我也是,现在不知道写些什么了,有着相同的感觉。
以下蓝字部分摘录自陈慧的这篇文章。
我自己对写作这件事陷入了迷茫。我的学历不高,也没受过相对专业的指导,以散文“出道”,写文章凭的全是感觉。随着阅读面的扩大,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品,我不知不觉地产生了畏惧,觉得自己的文字和正儿八经的的作家相比,简直是小儿科。
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出版后,就有些人来指正我,要我“力求突破”,不要“原地踏步”。我很羞愧,一度想放弃。当时,是我的编辑苗梁婕一再地举例论证鼓励我,我才得以勉强与自己和解。今年九月份左右,我脑子里的一根弦又上下晃悠了:延续一贯的文风,扶着墙朝前走,不甘心。从原有的背景与节奏中跳脱出来,尝试不同的内容,能力又远远不够。所以说,“遵从自己”四个字看似简单,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强大的内核,真的容易内耗严重。
写作这件事难就难在,要不断超越自己。
我这个人惰性强,从小会给自己找借口。当我站在一条分叉路前,不知道该往那边走时,就下意识地赖地不动了。近几个月,每当午睡醒来(有时睡不着),我就是不想爬起身,仰面向上,静静地看着天花板,大脑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雪花点,如同接受不到信号的老式黑白电视机。电脑近在咫尺,我却失去了写作的动力。我特别羡慕,甚至于佩服那些以文为生的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什么命题,都难不倒他们。但我不行,十四年来,我只会躲在小世界里写自己想写的鸡毛蒜皮。且一边写,一边彷徨,根本不曾发自肺腑地自信过。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不能保证良好的写作状态,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的最大局限吧。
怎么办?
许多搞文字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知道一个作家的做法是减少输出,与其重复输出,重复自己,不如沉淀下来,去阅读,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经过时间的沉淀,三五个月、一年两年,经过内心的沉淀,会有新的突破。
路总是螺旋前进上升的,当要突破原来的一个圆周再跃上一个新螺旋,总是要经历瓶颈的。
当感觉到不在是得心应手时,当意识到到自己的局限时,正是新的开始吧。
一个能坚持下来的人,肯定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