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幸福更远的是孤独
这三年走了不少人。有一种灵魂拷问注定会折磨每一个自认为是人的人,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或生离死别的时刻。
一口唾沫里的幸福
几天前,我看到一则朗诵短视频,如鲠在喉,挥之不去。他说:
“一百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后代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时,他们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代没有信仰、没有尊严的人,这是一代只想赚钱而生活悲催的人,这代人来到这个世上走了一圈,就是来还房贷的、就是来还车贷的,为了钱可以丧失道德和良知,这代人最大的乐趣和尊严就是“我比你有钱”。子孙后代们请记住,每次路过我们的坟墓时,请向我们的墓碑啐一口唾沫。”
其实,这一口唾沫的背后,有得是幸福,甚至是几千年来无数人向往的幸福。况且,百年之后,子孙居然还能记起他们曾经用金钱替代信仰的模样,记得他们为了那些随时可能失去的财富而筚路蓝缕的奋斗。至少,子孙们还舍得用一口唾沫来纪念他们似是而非的过往。
一个人,无论他嘴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只要观察他的真实行动和效果,便可知道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伪装或隐秘终究掩盖不住内心的惶惑与焦虑,那些在沉重的假面下步履蹒跚的人,即使骗得过别人,也骗不自己尚未泯灭的人性。
我们真的是在像人一样活着吗?
比幸福更远的是孤独
显然这段朗诵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的每个人。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哪怕仅仅只是想要平安健康地活着,就需要大量的钱。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但凡想要超越金钱的束缚,就难免走进孤独。
像人一样活着,孤独且不易。这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1839年在写给他哥哥的信中所说:“人是一个奥秘,应该破解它。哪怕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也不要说枉费时间。我探索这个奥秘,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他是孤独的,这可以从斯蒂芬·茨威格的评论得到印证:
“在欧洲每年出版的五万本书中,请您打开任何一本来看。他们谈些什么?谈的是幸福。女人想有一个丈夫,或者某人想发财,想有权力和受人尊敬。对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是大自然怀抱里的一座漂亮住宅和一大群儿孙。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所热衷的是高楼大厦,贵族头衔和百万金钱。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有谁追求这些呢?谁也没有,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愿意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都怀着一颗折磨他们的火热的心永远向前奔去......”
茨威格描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并非当下的我们。
三年疫情变成了一个人性与兽性展示的大舞台,却总有那么几个人在内心深处高唱孤勇之歌,他们不跪、他们对峙、他们身着破烂的衣裳孤身走暗巷,他们以最卑微的梦在黑夜里发出呜咽般的怒吼。这孤勇的意境像极了这句“怀着一颗折磨他们的火热的心永远向前奔去......”
也许是这些人太贪心,总想比幸福走得更远。在聪明人眼里,这些傻瓜也许连一口唾沫都配不上。
黑夜里最卑微的梦,也是最孤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