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温儒敏:不太主张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不能要求太高

文摘   2024-10-06 17:42   甘肃  

讲座视频


讲座文字

第二个大问题,我讲一讲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现在搞得很火,全国到处都在搞,中学、小学、高中都在搞,好像是一个很新的事物。也课程化了,就是用课时来保障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出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专著。我个人感觉有点过了,太火了,要浇点冷水,降降温。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或者新教学方法。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先秦诸子、《左传》等,都是一本一本读下来的。那时有的是时间。现在哪有时间?新式学堂建立近一百多年来,要学很多科目,数理化、政治,还有其他。语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变成是一篇一篇地教学,举一反三。

  我们发现,小学其实也有整本书阅读。初中生也是,但到了初三以后,阅读就一路下滑,高中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了。所以,高中生要适当的让他通读几种书,就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型的书,比如长篇小说怎么读,历史著作怎么读,社会科学著作怎么读,科技论文著作怎么读......就是让学生高中毕业后,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从事中文工作,但应该了解有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类型的读法。所以,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意图,一是打破单篇教学,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让他掌握更多的不同的阅读的方法。二是针对现在的碎片化阅读来提的。网络的阅读、手机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平面化的,应该恢复一点整本书阅读。能耐着性子把一本书读完很不容易,现代人的注意力,是一分钟要看三次手机,一本书这么厚,他怎么能读得下来呢?但是学生阶段还是要读书的,读书养性,涵养性情,要有耐心坚持读完某一种书。这就是设计整本书阅读考虑的意图。 
    
该怎么来安排整本书阅读呢?高中最初设计整本书阅读是安排四种,每个学期读一本;初中每个学期都读一本或者两本。后来编写教材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压力,就缩减了,变成整个高中要求两个整本书阅读,一是读《乡土中国》,一是读《红楼梦》。这是两类书,一个是社会科学的论著,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都是很重要的代表性的书,也是很深刻的书。

怎么来教整本书阅读?还是应该“功夫在课外”。先引起学生读这本书的兴趣,让他有大致的一个计划,然后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认真把书读完,最后组织一下讨论就行了。虽然每个整本书阅读安排了9个学时,不一定死抠这个问题,因为9个学时是读不完的。第二,不要跟教一般的课文那样来安排整本书阅读。比如说《红楼梦》,人物的分析做得很细,景物的描写讲得也细,没必要。读《红楼梦》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呢?对一般中学生来说,能读完就不错,读完就给他70分。很多高中生未必喜欢《红楼梦》,能大致读完,能够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收获。能够对《红楼梦》的大致内容,比如描写的封建社会,一些生活情况有一定的感性了解,那就相当不错。总之要求不要太高。至于《红楼梦》里边有些什么哲学思想,艺术技巧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知道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作为教学的要求。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因为有些中考、高考,出题太难了。比如《乡土中国》,要求了解文章中那些概念怎么用,有什么内涵,没这个必要。《乡土中国》是社会学著作,大学里的社会学本科生都未必能够充分了解,更何况中学生?那为什么安排读《乡土中国》?就是要高中生在高中这个人生阶段,读一点很深很难的书,有一种崇耀之心,不要都读流行的东西,这就达到目的了。二是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需要调查、需要提出概念,要有逻辑推论,学生有感性了解就可以。知道有这么一类书,当碰到这类书,大致知道怎么去读。不要求对《乡土中国》社会学的内容有多么深的了解。现在有些考题要求用《乡土中国》的插叙结构来评论《红楼梦》,太深,超标。

所以,关于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要降降温,要降低一点要求,大致读完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像单篇教学那般,安排很多教学内容,学得也深,这不实际。


声明:视频来自温儒敏的微博,文字根据讲座视频整理,仅用于公益教学研究。

来源:语文教育研究





监制│张   雄

审核│胡   伟

编辑│强小康

西和县第二中学
甘肃省西和县第二中学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