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维度,9个指标,评价一节课

文摘   2024-10-12 18:24   甘肃  




听: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听到3种声音

1、掌声

发自内心的掌声让课堂有意义。来自老师或同学的深刻而精彩的见解、简便而有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让学生有所感悟。

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听了半天,一句精彩的话都没听到,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十次、二十次他就会很失望。如果你从外地赶到北京去听专家讲课,没有一句话能打动你,你也会感到遗憾。孩子有这样一种期盼,其实非常好理解。

我听课时,发现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后,老师就组织大家鼓掌,而且掌声很有节奏感。但这是组织起来的,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这个掌声的意义就显得不一样了。

2、笑声

生动而精彩的课,会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曾经做过调查,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很多学生都回答:“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

很多老师希望学生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从上午第一节课、到下午最后一节课,这可能吗?不可能。孩子是要走神的,是要休息的。

优秀教师上课上到一定程度会有意识地开个玩笑,把全班同学逗笑了。大脑集体放松一下,再重新回到课堂,大家才会感到神清气爽。

复旦大学有次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得票第一的是《英汉大辞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有人问:“陆老师,您的课为什么让学生们这么喜欢?”陆老师想了想说:“我每堂课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三次。”

3、辩论声

今天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什么,我们就记什么、最后考试就考什么。

但今天的孩子希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说一点和老师、和教材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想和老师辩论一番。这是成长的标志。如果班里没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倒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问题,我们是不是压抑了孩子。

2008年上海十位校长到加州理工学院考察,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室。上课过程中,学生头上戴了一个像帽子一样的仪器,老师在电脑屏幕上点到谁,就能知道那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的思维是空白的、困顿的,还是非常活跃的、流畅的,马上就能看出来。

研究发现,课堂上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什么时候教学效率最高?辩论的时候。

——当孩子和老师进行辩论时,他会把大脑细胞全部激活,想方设法地战胜老师。所以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效率也相应最高。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故意地留一个破绽给学生,让学生跟他进行辩论。一辩论,学生就充分活跃起来了。






看:关注课堂上的3个细节

1、关注思维方式

很多数理化老师都是这么上课的:先讲定义、定理、公式,再带学生解例题,解完例题再做作业。公式、定理是一般规律,具体题目即个别现象,由一般到个别,就是演绎法。

如果你永远使用演绎法教学,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高分低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个公式,才能去解决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问题;面对新的问题,学生永远无法去解决它。

芬兰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在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生活现象之间有一条鸿沟,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把这个鸿沟填平。”

有位数学老师喜欢采取归纳法进行教学,他从一个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归纳出一般定义;然后再对照书本的定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最后给学生许多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别,由一般再回到个别。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提倡——要让孩子面对生活、面对现象,而不是直接面对公式。

2、关注课堂的开放度

过去我们说“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学生看来看去就看教科书;今天我们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一切可用资源都能为我所用。

有次,一位英语老师正在板书,一位学生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老师听到后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英语课是不需要伴奏的。” 敲击声悄然隐去,孩子们也笑了,而那个捣蛋的孩子做了一个鬼脸。他做鬼脸的动作恰好被老师捕捉到了,老师马上边模仿边说了一句话:“Make a face,这就是做鬼脸。” 孩子们无意之间就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短语。

3、关注旁例和反例

有一个理论叫作变异理论,若你要想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属性,就还需要理解该关键属性的变异形式,以加深对该属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还要了解它不一样的地方、变化的地方、相反的东西;关注旁例或者反例,然后再加以对比,从而达到对于关键属性的辨析。

有的老师讲了一道例题,给学生们提供跟这个题目完全相似的题目,孩子们会做,就认为孩子懂了。真懂了吗?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懂了,孩子就不会了。换句话说,不让学生了解旁例,不让学生了解反例,是不行的,只有了解了旁例、反例,他们才能真正理解。

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要有相同的,还要有相反的,有差异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什么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课上得好,为什么学生学习效率高,原因就在这里,他们给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东西,而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全面的。





说:老师的语言有3重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这是当老师的最基本要求:能说得出来、而且让学生听得懂

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时招聘教师,复旦、上交、同济的硕博士都会跑来应聘。如果是招聘数学老师,我们就请数学特级教师给他们出几道题目,做两个小时。如果连题目都做不出来,说明他想不清楚,那就不适合当老师;如果做出来了,请他走到班上去,对着学生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我们也不能要。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

今天很多人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其中一个观点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当然很有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变得不会说话了,这可能会造成新的问题。

语言除了准确精炼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语言是艺术,艺术的语言具有感染力。老师的语言能够做到生动传神,悦耳动听,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能够把孩子的情绪、思维都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课堂兴趣。

第三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堂上,老师的寥寥数语、三言两语就能打开孩子们一扇扇思维的窗户、想象的窗户,让孩子们尽情地思考、充分地想象。

让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

—  END  —


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新校长传媒

作者|程红兵  特级教师,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





监制│张 雄

审核│胡 伟

编辑│强小康


西和县第二中学
甘肃省西和县第二中学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