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决定孩子一生的是 “养育+教育”

文摘   2024-11-14 18:23   甘肃  


本书作者李玫瑾老师,多年致力于研究犯罪心理,接触过无数个个案,揭开了他们犯罪的根源,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本书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01
因工作需要,我接触过很多犯罪人,跟他们聊过很多,最大的感悟是当他们混在人群中,一般人包括我是辨别不出他们是犯罪人的。因为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有个性,也有喜好,甚至和我们有共同喜欢的音乐或电影。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正常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一些令人困惑或恐惧的行为呢?后来我发现,一个人会出现这类行为,一定跟他过去经历的事情有关。于是,我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早年。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倒推,我看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02
由此可见,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人都是被养出来的,所以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我有个总结: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因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一旦错过早年的人生课程,将终身难补。当一个人以犯罪为生时,就像一头恶狼,谁遇到他就倒霉。所以,如果我们不从小好好养育孩子,不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就会造出“恶狼”来伤害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
03
很多家长来问我问题时,我都不想回答,只告诉他们好好反思。因为他们看到孩子的问题时,从来不会自我反省,不知道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他们行为的反射。
有一次讲座结束后,因为我身体不太好,主办方不想让我回答问题,就让我往场外走。一堆人就追着我问,其中有一对年轻的父母跟在我后面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老打人,老师老告状,我们回家也管过他,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们现在都拿他没办法,怎么办?”
我一听这话就笑了。因为被人群簇拥着往前走,我就扭头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在家老打他呀?”
他们说:“是啊。”
我说:“明白了吗?”
他俩互相瞧了一眼,我知道他们已经明白原因了。
孩子会动手打人,意味着什么?有人在家里打过他。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不是打他,而是蹲下来看着他,或者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却严肃地问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父母这样处理问题,孩子出去就不会打人了,而是会跟人好好沟通。
所以,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04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要带孩子来见我,我就说:“孩子不用来,你来就行了。”
05
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其实,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这个理念特别重要,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讲过。有些家长渐渐意识到了,懂得反思了,就不再来咨询我了。他们跟我说:“李老师,您这句话让我特别警醒,每次我跟孩子发生冲突时,都会想我的问题是什么。
06
现在社会环境很复杂,父母发现养孩子越来越难了,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赶紧找专家。可是,任何专家都有一个问题不能替你解决,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在照顾、抚养和陪伴。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可是,很多父母把孩子扔给别人养,或者孩子一天内要更换好几次照顾者,被父母、爷爷奶奶、保姆或幼儿园老师来回转手,孩子本应与父母相处的大量时间被替代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自然也被削弱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又加入陪伴的过程。于是,有些孩子最早学会的、最熟悉的话语竟然是广告词,最喜欢的人物是电视里的某些形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和他认同的对象出现不确定,导致他出现与父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父母就发现,孩子与自己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十几年后,那些疏于陪伴的父母以为孩子一直是听话的、乖巧的,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门,才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07
有一次,我和一位中学老师在《今日说法》谈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时,那位老师就跟主持人讲:“其实,我们做老师的教育孩子不发愁,我们发愁的是如何教育家长。有一些孩子,我们给他们讲了很多道理,结果他们一回家,就全变回原样了。他们的家长完全不讲理,根本不跟我们老师配合。所以,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工读学校的老师也跟我讲过这种话:“这个孩子在我们这儿教得很好了,可他一回家,过完节回来又变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有问题。如果家长的问题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大人。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身边的大人,把教育工作做到他们身上去。孩子出问题,第一个工作应该是先教育大人
0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像学校的老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只要把孩子生下来了,天然就是父母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监制│张 雄

审核│胡 伟

编辑│刘晓运

西和县第二中学
甘肃省西和县第二中学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