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百姓在戴王府前表演已初具雏形的秧歌灯
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的辉煌后,秧歌灯消失了几十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此后秧歌灯年年红火,至今已延续六代传人。如今,在金坛市戴王府内的墙壁和房梁上,仍能清晰可见与谈庄秧歌灯内容相关的彩绘图案。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谈庄秧歌灯一路传承至今,成为了金坛非遗宝库中珍贵的一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变迁和文化传承。
▲1980年代的谈庄秧歌灯表演(“浪子”与“红娘”)
谈庄秧歌灯的表演人物有13个角色,从身份、服装到脸谱形态,一概扮成古代戏剧中的相应角色。表演器具及制品主要有花灯、折扇、吹打器乐等。曲调主要有《秧曲》《马曲》《万调》《鸡声曲》等,唱段有《浪子游春》《看花灯》《嬉莺莺》等几十种。
谈庄秧歌灯既有源于古代戏剧人物表演的成分,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的吸收,又有从曲艺、乐曲中的引进,还有从外地民间吹打演唱中的移入。所演唱的声腔充满江南水乡风味,曲调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享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之誉。其配对表演、队形变化及相关道具有规律,均以“圆”状为主,舞蹈动作轻柔文雅,舒缓秀气。同时,演员讲究表情,含蓄儒雅,脉脉传神,达到惟妙惟肖的表演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谈庄秧歌灯老艺人何双喜在传授技艺
自1953年起,江苏省、上海市的歌舞剧院、艺术研究所、舞蹈家团体以及一些艺术院校,曾纷纷派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员观摩采访谈庄秧歌灯。1983年,谈庄秧歌灯应邀赴南京参加了全省民间歌舞汇演并获得了表彰。1988年,谈庄秧歌灯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金坛档案馆邀请曾在1950年代搜集整理过民歌民舞的范学贵和华明老人,对手抄本《秧歌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作为江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基因库”,其主体舞蹈动作和曲调相继被江苏省歌舞团、常州市文化馆等多家专业文艺团体移植,其移植后的作品《好一朵茉莉花》《太阳雨》等,分别在全国和省级赛事中获奖。
▲1980年代排演中的谈庄秧歌灯
谈庄秧歌灯作为金坛非遗的重要代表,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将这闪耀民间的艺术之光永远传承下去。
编辑:芮小骏、王夏微
审核:赵黎华、许辰雨
终审:周雪祥
统筹:郑美华
咨询电话:0519-82817667
“金坛文旅” 编辑整理。转载(图片、文字)请获得“金坛文旅”编辑部准许,并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金坛文旅” 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金坛文旅”,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