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刻纸,俗称“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在金坛地区形成了刻纸传统。明清时期,当地百姓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即有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挂门笺、喜笺、花笺及喜娃、寿星、钟馗等图案和花鸟虫鱼窗花之习俗。清末,一批老艺人且将灯笼、龙灯等手工制作技艺与刀剪各式镂刻图案技法结合起来,并逐渐在金坛乡村流行,代代相传。
据清乾隆年间《金坛县志》记载:金坛“十二月……城乡人民多用彩纸剪成各种花纹……以为赠遗”。
金坛刻纸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从内容上看,以花鸟虫鱼为主;从形式上看,多为对称式构图。其制作工艺复杂,经过设计、上稿、起刻、凿刻、粘裱等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起稿和凿刻。起稿是整个刻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由艺人根据经验来设计图案。起稿之后,再用刻刀进行凿刻。由于金坛刻纸采用纯手工制作,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首批传承人名录。
2008年,金坛刻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坛刻纸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刻纸,其代表作有《八仙过海》《孔雀开屏》《群仙祝寿》《洛神》《九狮图》等,作者以朱晓坤为代表,风格典雅,花样奇巧繁荣昌多;二是现代刻纸,其代表作品有《万马奔腾》《东方歌舞》《香飘四季》《报晓图》《江南抗日之春》等,作者以杨兆群、周蕴华、刘明为代表,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画、版画、装饰画的各种技艺。
从创作内容上看,金坛刻纸所雕刻的主题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具有时代生活色彩。隋唐以来多花鸟主题、农作主题、民俗主题等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内容,而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刻纸所表达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人们也可以看到专业刻纸艺人在创作内容上的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拓宽刻纸的表现题材。
在继承和进化中,金坛刻纸不断融入现代技巧和审美元素。如在方法上,由传统的硬板划刻改为蜡盘软刻;在工具和材料上,优化了刀具、纸张和纸质;在色彩处理上,由单色丰富为填彩、衬彩、叠层等综合手法;在画面构图上,既保持简约和简洁,又讲究丰富和繁茂;在幅式上,既有长达数十米的恢宏巨篇,又有盈尺方寸的精雅小件,其艺术作品丰富、灵活,细腻、精致。
杨兆群,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受父辈传承和影响,自少年便从事剪、刻纸制作,并在继承老一辈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刻纸作品以反映当代生活为主,创意新颖,构图精巧雅致,线条婉转流畅,形象夸张简洁,尤为擅长于刻,具有内柔外刚、顿挫有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之特点。他通过对民间技艺传承和当代生活提炼的有机融通,使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的流行风格在刻纸作品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和体现,至今已有百余幅刻纸作品被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或入选国内外展出。其中,其主创(合作)巨幅刻纸《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受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赞许、亲自来函表示祝贺;《华夏一家亲 同为圆梦人》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迎春花奖”。
金坛刻纸作品《 水泊梁山》
金坛刻纸作品《大团结》
金坛刻纸作品《群仙祝寿》
金坛刻纸作品《天女散花》
金坛刻纸作品《数学家华罗庚》
金坛刻纸作品《大运河》
编辑:芮小骏、王夏微
审核:赵黎华、许辰雨
终审:周雪祥
统筹:郑美华
咨询电话:0519-82817667
“金坛文旅” 编辑整理。转载(图片、文字)请获得“金坛文旅”编辑部准许,并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金坛文旅” 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金坛文旅”,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