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非遗 | 金坛抬阁

旅行   2024-10-26 20:03   江苏  


金坛抬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融合多元艺术


金坛抬阁宛如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完美融合了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绘画方面,抬阁上的人物造型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各种古装戏剧人物的形象。戏曲元素更是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童男童女们扮饰的戏曲人物,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的戏剧故事之中。彩扎工艺让抬阁更加绚丽多彩,纸塑则赋予了抬阁独特的质感。而杂技元素则使得金坛抬阁充满了惊险与刺激,抬阁高达两丈五尺,由十六个壮汉 “八抬八插”,童男童女们悬立于阁架之上,犹如在高空舞动,令人惊叹不已。这种多元艺术的融合,使得金坛抬阁造型典雅,内容优美,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

历史源远流长


金坛抬阁起源于明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它的诞生与戚继光打败倭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金坛百姓为欢庆胜利,在 “细打锣鼓” 的基础上,引入了湖北民间的 “抬阁” 进行表演,从此代代传延。在历史的长河中,金坛抬阁不断传承和改造,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初的抬阁规格矮小,内容单调,但经过金坛民间艺人的创新,吸收了湖北 “抬阁” 的长处,融入金坛本土特色,逐渐独树一帜。特别是在民初、抗战时期和建国前后,金坛抬阁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它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





队伍壮观


金坛抬阁的表演队伍极为壮观。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负责 “八抬八插”,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他们步伐稳健,齐心协力,确保抬阁在行进过程中的平稳与安全。抬阁座架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装有花木栏杆,饰有假山曲桥、花卉绿荫和亭台。阁以桩为依托上下连为一体,由高至下分五层为顶桩、二桩、三桩、四桩和末桩,上下高达两丈四五尺。而在这高高的阁上,共有 5 至 7 个塑扮各种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他们年龄都在七八岁左右,面目俊秀,胆大机灵。这些孩子们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在抬阁上扮演着古装戏剧人物,仿佛是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小精灵。

内容精彩


抬阁表演时,伴有铿锵有节奏的吹打器乐。或是锣鼓器乐班,或是管弦乐器队,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为表演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抬阁者踩着 “抬阁锣鼓” 的节拍,既能合力保持上层的重心,又能统一行进步伐,其气势壮美铿锵,摄人心动。表演时气氛热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





1956年之后一段时期金坛抬阁一度沉寂,2007年3月,金坛抬阁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又一代新老传承人努力又促使其风光重现。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坛抬阁是民间艺术中稀有的珍贵品种,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同时具有较高的江南史和民俗发生学的研究价值。随着民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相信金坛抬阁技艺将会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编辑:芮小骏、王夏微

 审核:赵黎华、许辰雨

 终审:周雪祥

 统筹:郑美华

 咨询电话:0519-82817667

“金坛文旅” 编辑整理。转载(图片、文字)请获得“金坛文旅”编辑部准许,并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金坛文旅” 仅作分享之用,文章中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金坛文旅”,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金坛文旅
金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官微,帮您解读金坛本土旅游文化魅力、感受金坛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体验金坛休闲度假的乡村乐趣;带您了解世界数学泰斗华罗庚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