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
听说置管需要到手术室切开腹腔
让很多选择腹透的患者避之不及
但微创手术的开展
不仅消除了患者的恐惧
更减轻患者的痛苦
让腹透之路更加舒适简单
近年来,尿毒症患者的不断增加
腹膜透析因其独到的优势以及置管技术的不断改进
成为肾病治疗的首选
近日,我院肾内科负责人邵乐平主任带领腹透团队完成多例超声引导下膀胱直肠可视化的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术,将传统置管5厘米—7厘米的切口缩小至1厘米—1.5厘米。
目前我院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肾内科的腹膜透析方面迈向新的高度。
51岁的王先生被确诊为
“糖尿病肾病,目前已达到尿毒期”
需要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
辗转厦门多家医院就诊
最后在其哥哥介绍下
(一位在我院治疗的尿毒症老患者)
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求治
肾内科负责人邵乐平主任团队
对王先生进行了全面评估
并详细听取患者的需求
王先生顾虑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距离厦大附一有20多公里,每周三次往返做血液透析对他来说太耗费时间。
邵乐平主任全面评估后发现王先生还有残余肾功能,基于最优保护残余肾功能情况下,加上王先生频繁往返太过辛苦,邵乐平主任建议王先生居家进行腹膜透析,不用到医院。
邵乐平主任还详细介绍了腹膜透析新技术---“超声引导下膀胱直肠窝可视化的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优势,消除患者的顾虑。
王先生的置管手术仅耗时15分钟,术中出血少,术后可立即下床。
手术后王先生激动地双手合十对邵乐平主任表示感谢,“我没有想到这个手术一点儿感觉也没有,一点儿也不痛。”
近年来,尿毒症患者持续增加,居家腹膜透析因其成本低、技术简单、患者的独立性更高并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成为越来越多尿毒症患者的首选。
传统的置管方法,需要在患者的肚皮上切一道5厘米—7厘米的口子进行盲穿,手术切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有出血、内脏损伤大等风险。
(传统技术与新技术术后伤口对比)
邵乐平主任带来的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声引导下膀胱直肠窝可视化的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不适感,术后出血少,恢复时间缩短,该技术只需开1厘米—1.5厘米的切口即可完成置管,优化了全程彩超可视化引导技术,提高了置管的精准度,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腹膜透析不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可避免反复血管穿刺给儿童带来的疼痛、恐惧心理。并且对易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影响小,容易被老年人和儿童接受。
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或心血管状态不稳定,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反复低血压和顽固性高血压等。
血管条件不佳或反复动静脉造瘘失败。
凝血功能障碍伴明显出血或出血倾向,尤其如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颅内血管瘤等。
尚存较好的残余肾功能。
偏好居家治疗,或需要白天工作、上学者。
交通不便的农村偏远地区患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负责人,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曾担任青岛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青岛市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青岛市肾脏病学质控中心主任,青岛市医学会血液净化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首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累计IF 200余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
原发性肾小管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位居国内前列,国内首次诊断并报道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远端RTA、3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2型巴特综合征、假性醛固酮减少症2E型和GRACILE等多种疾病,病人来自全国26个省或自治区。建立基于超声的道格拉斯窝可视化的微创腹膜透析置管术,带领学科连续2年开展腹膜透析置管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指导省内外100余家医院成功开展,在中华医学会肾病年会推广,主笔撰写国际首个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手术标准。带领学科诊断国际首例病理形态学类似PGNMID的重链沉积病,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肾病的最新国际分型提出挑战。
擅长:血尿、肾小球病、肾小管病、急慢性肾衰、遗传性肾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疑难杂症、腹膜透析和血液透。
VIP门诊:周三上午,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一审:肾内科
二审:陈 雯
三审:朱珊娜
医院地址:厦门市镇海路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