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鸭嘴兽 ——浅析苏-34 与未来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上)

百科   2024-12-15 15:39   江苏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20篇原创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作者简介:深邃的星空,甘肃人,业余军迷。热衷于装备和战史研究及军事科普,曾协助补充部分架空类的军事小说的情节和装备设定。
全文共8630字,配图12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4年12月8日首发。

前言

俄乌战争爆发后,出现了许多出人意料的结果。比如俄军不算优秀的表现,持久战的战局,以及屡屡折损的装备,当然不止是俄军的武器装备屡屡折损,还有一度被吹上天的美西方装备包括不限与豹2A6坦克,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等。而这次我们要说的则是一款备受争议,而且也在战场上屡屡折戟的战斗机:苏-34。

一、发展历程

说起苏-34的起源,那可谓是系出名门,该机是由著名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不过由于很多原因,该型战斗机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身世坎坷。

1977年,苏联国防部要求各个设计局研制一款90年代的攻击机。而大名鼎鼎的苏霍伊设计局便在正在研制中的T-10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苏-27)基础上研制一款全新的攻击机,并定名为T-10SH,不过此时苏联军方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技术指标,因此苏霍伊设计局对此也只是做可行性研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苏霍伊设计局以及研制了包括苏-7BM,苏17/22攻击机,以及苏24战斗轰炸机。进入8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开始在F15战斗机的基础研制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战斗轰炸机,并用于取代F-111型战斗轰炸机,项目被成为攻击鹰。因此,苏联航空工业部则要求在T-10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不过此时由于了解F15战斗机的真实指标,在总设计师西蒙诺夫的力推下,T-10战斗机开始进行全面大改,大改的型号被称为T-10S,于是新款的攻击机的研制也改为在T-10S基础上研制。1983年,大改后的T-10S通过了国家鉴定,开始批量生产服役,被定名为苏-27战斗机。也就是在一年,苏联空军总司令库塔霍夫致函航空工业部等单位,要求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战斗轰炸型和侦察型,并要求尽快提出相关方案。苏联航空工业部则将消息转达给苏霍伊设计局,其中,战斗轰炸型被称为苏-27IB,侦察型被称为苏-27R。很快苏霍伊设计局便在双座版的苏-27UB的基础上提出了苏-27IB的设计方案并提交。不过相比较苏-27M,苏-27IB方案的审查一直未通过。而苏霍伊设计局也提出了数种方案,不过都未能通过审查,直到1984年11月15日,苏联空军和苏联航空工业部确定苏-27IB为新型战斗轰炸机的方案,并要求在1985年完成设计,1987年开始国家试验。

新的战斗轰炸型的设计于1986年上半年完成,设计局的代号为T-10B,初期,T-10B以苏-27UB为基础,采用光电瞄准系统。而苏联航空系统研究院认为,光电瞄准系统全天候作战能力不足,故建议改用雷达,为此,苏霍伊设计局又重新设计方案,修改后的型号为T-10V。为了缩短研制进度,苏霍伊设计局直接采用了列尼涅兹设计局为T-60中型轰炸机研制的B-004雷达,由于该型雷达体型比较大,因此苏霍伊设计局对机头进行重新设计,采用扁平式机头,同时采用了并列双座设计。同时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提出了更为前瞻性的方案,通过加大座舱,飞行员从前起落架的梯子登机;座舱最大高度达两米,飞行员可以完全站立;两座之间宽度达到30厘米,空间相对充裕等方案大幅度提升飞行员的舒适性。至此,这款新式的战斗轰炸机的雏形已经完成,除了机头部分,机身剩余部分和苏-27M大致相同。1986年6月底,T-10V的初步设计完成。

图1.  T10V-1原型机
1986年10月15日苏联航空工业部正式下达了苏-27IB的研制命令,而苏联空军则在1987年1月下达了作战技术需求,自此,苏-27IB的研制进入快车道。1990年4月13日,首架原型机T-10V-1完成首飞。到这时,苏27IB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首飞之后,展开全面试飞工作。
不过,很快,苏-27IB的研制便遇到了挫折。1991年苏联解体,苏-27IB的研制中断。1992年2月13日独联体国家首脑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附近的马丘里奇空军基地举办未来航空武器探讨会,并进行了装备展示。在此次展示中,与会记者拍摄了大量苏-27IB细节照片,也让外界知晓,这款飞机为一款战斗轰炸机,而非舰载教练机(有这样的判断源于1990年夏天,苏-27IB在第比利斯号/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低空通场飞行)。此次会议之后,苏-27IB获得了两架原型机的研制经费,不过诸如雅克141和苏37单发战斗机(和后来在苏35基础上改进的苏-37 不是一回事。这是一款采用鸭翼设计的单发多用途战斗机。)等计划均被取消。

图2. 雅克141

图3. 苏-37(老款)

获得经费后苏-27IB的预量产机于开始生产,1993年12月18日,首架预量产机T-10V-2完成首飞,并被定名为苏-34,1994年12月28日,首架量产机T-10V-5完成首飞。自此,这款新型战斗轰炸机的发展告一段落。要说明的是,这款被称为首架量产机的T-10V-5其实仍是预量产型。而原本计划是生产完成最后一家预量产型之后再进行量产型的研制。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所以便采取全力研制量产型的方法。可即便如此,这款量产机上的雷达系统和光电瞄准系统都未能及时到货,因此为保证首飞进度,不得不采用了一部分苏24的设备。因此T-10V-5虽然号称是量产型,但只是按照量产方式制造出来,距离真正的量产型还差的远。
由于俄罗斯经济困难,这款战斗轰炸机始终无法如期服役。因此,苏霍伊设计局将目光投向海外,意图通过外销来继续推进该款战机。因此,1995年6月,T-10V-5被送到巴黎参加巴黎航展,此时飞机型号被改为苏-32FN,同年又参加了莫斯科航展。除了参加航展,T-10V-5机也进行雷达系统,武器系统的试验。不过由于经济等原因,试验进度缓慢,直到2000年才完成第一次实战测试,发射KH-31反舰导弹。除了T-10V-5,苏霍伊设计又生产了四架试验机,其中一架型号被改为苏-32MF。不过2000年苏霍伊将苏-32FN和苏-32MF统一定为苏-32,专供外销;国内自用版依旧成为苏34。

图4. 苏-32FN

由于受限于经费,苏-34的发展依旧非常缓慢,原型机的制造周期长达30个月。直到2003年生产的T-10V-8才算是完整版,并迎来了国家级试验。2003年6月,第一阶段的国家级试验完成,证实改机具备量产条件,同年11月,俄空军宣布订购10架苏-34。2003年12月20日,首架满足俄空军新需求的苏-34量产型首飞,同时苏霍伊设计局将T-10V-6和T-10V7两款原型机改造成T-10V-8的规格,与T-10V-8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国家试验。第二阶段国家试验周期较长,而且苏-34还参加了2008年的俄格战争,执行了防空压制,并用反辐射导弹摧毁了格鲁吉亚军队的防空雷达。此后,苏-34开始进一步改进。2010年,全新改良型的苏-34参与国家试验,2011年11月,苏-34的国家级试验全部完成,定型投产。
二、生产服役
2008年12月18日,俄空军正式苏霍伊设计局签约,采购32架苏-34,要求自2009年起分5年交付。2012年1月13日,俄国防部长又和苏霍伊设计局签约,继续增购92架苏-34,至2020年全部交付完成。而随着苏-34的入役,俄空军前线轰炸航空兵的苏24也开始退役。至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已有132架苏-34进入俄空军服役,并且继续生产。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苏-34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改进,随着新西伯利亚飞机制造厂对生产线的扩大,未来苏-34及其改进型产量会将会增多,俄军中苏34的装备数量也会更大。
三、技术特点
苏-34采用了和苏-27UB相同的总体气动布局,但是机身结构进行全新设计。首先为了满足并列双座座舱和体积庞大的电子设备,该机采用扁平式机头和较大的前机身。其次,苏-34的所有主要机身结构都得到了加强,以承受增加的操作重量,满足挂载重型载荷的需求,为布置大型设备和油箱提供了较大的内部容积。同时,为了保证苏34的空中机动能力,苏-34具有与苏-33舰载型类似的鸭翼,同样还沿用了苏-33式样的前缘边条,但增加了一条尖锐边缘以产生稳定涡流作用在垂尾上,提高大迎角飞行时的偏航稳定性。由于苏-34的前机身较大,也更重。鸭翼有助于恢复气动平衡,提高机动性,并且能在超低空飞行中减弱因乱流引起的颠簸,降低作用在机身上的应力(鸭翼自动响应)。苏-34的全新双轮前起落架向后收起,收起方向与苏-27相反。主起落架安装了串列双轮以支持增加的着陆重量,并能在粗糙铺装跑道上起降。进气道改为固定式,中央尾梁的直径和长度都增加,以便于安装后视雷达等设备。座舱内的乘员被钛“浴缸”包围,保护他们不受直接伤害,一些重要系统也有相应的保护。

图5.  苏34的钛合金座舱装甲

苏-34的座舱设计还提高了机组的舒适度,新的前机身容纳了并列双座座舱,飞行员在左侧,武器系统操作员(WSO)在右侧。乘员可以从弹射座椅中走到过道上伸展一下身体,在长航时任务中甚至还能休息。K-36DM弹射座椅具有零/零弹射能力,抛掉座舱盖后左右座椅按时间差弹射。乘员通过前起落架上的登机梯,穿过后壁板上的舱门进入驾驶舱。

图6.  苏-34生产型的登机梯

图7. 座舱后舱壁的登机口

与苏-27UB和苏-30的串列双座相比,能大幅改善机组人员的工作环境,座舱空间大,双重操纵控制也有利于机组的轮换休息。因此苏34相比其他战斗轰炸机要更加舒适。
武器系统上,苏-34可挂载更多种类的空面制导武器,共有机身的4个外挂点、翼下的6个外挂点、以及翼尖的两个外挂点。除去翼尖挂点只能挂载空空导弹,苏34机身下部和机翼内侧的挂点均可挂载重量较大的弹药,如1500千克KAB-1500L激光制导炸弹或者3000千克FAB-3000航弹,以及Kh-31系列、Kh-58系列和Kh101巡航导弹.。机身挂点甚至可以挂在重达3.8吨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挂载能力相比苏30更强。
四、战场表现
说了这么多,这款研制周期长达二十年的战斗轰炸机实战表现如何呢?
苏-34在服役之初就已经参与2008年的俄格战争,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之后2015年,苏-34参与了在叙利亚对ISIS恐怖组织的打击行动。以上行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让苏34获得了不少的好评和关注。
不过,事情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苏34战斗轰炸机来说,进入2022年,该机的评价也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变得颇受争议。
2022年2月24日,俄军进入乌克兰顿巴斯等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爆发,苏-34 战斗轰炸机也作为俄空天军主力之一参与其中,执行了大量的对地攻击任务,取得了很多战果。不过,损失也非常大。根据公开报道,自俄乌冲突开始以后,共有26架苏-34战机被击落,约占俄空天军苏-34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于损失较大,众多媒体和网络大V对苏-34的评价也转变为以负面居多,有些甚至是大肆贬低和谩骂。比如某大V,对包括苏-34在内的俄制武器装备就是破口大骂了。说起来这位大V的文章笔者也读过不少,而且他本人也在《航空知识》等有名军事杂志发表过文章,这些文章简介和观点都还不错,怎么一到俄制武器装备这块,这位大V就如同身负大仇一般。这就有些不大合适了,而且这样也很容易误导读者。
那么苏-34在俄乌战场上的较大的损失是否说明这款战机徒有虚名,性能是否如这些网络大V们说的那么烂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五、探秘战场损失原因
其实,抛去其他客观因素,就单从对地攻击机本身的任务说起,执行对地任务的战机比如强击机,攻击机,轰炸机等,这些飞机在战场的损失率是非常高的。二战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对地攻击机的性能也有很大提升,加上材料等技术的突破,这让对地攻击机的生存能力有很大提升。不过防空武器的发展也很快,随着地空导弹,速射火炮,雷达技术的发展,防空装备战斗力的提升甚至要比对地攻击机的发展更快。比如20世纪六十年代,以ZSU-23-4自行高炮为代表的第二代自行高炮服役,这款高炮在自行火炮上集成了雷达,能够自动完成搜索、探测和自动跟踪目标,并能测定目标的距离、高低和方位角,同时配合火控计算机进行自动射击,由于配备雷达指挥仪,整套系统的反应时间更快。同时,肩扛式防空导弹的出现也让攻击机低空突防难度越来越大。当然,这些都还是20世纪60-80年代装备的防空武器。而进入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自行式防空导弹系统,弹炮合一系统,加特林式转管近防炮,以及在76毫米速射舰炮上改进的76毫米自行高炮出现(采用可编程弹药),配合各类地空导弹,极大的增强的防空部队的作战实力,这也让攻击机对地攻击难度更大。面对这种方式,各国采用的办法无非两点,一,尽量采用航程较远的精确制导武器,进行防区外打击;二,使用电子战飞机和带有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配合,压制和摧毁敌防空力量,如防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以及防防空雷达等,并通过电子战干扰和压制敌防空雷达等观瞄设备和探测设备等。总之,矛与盾的对抗仍然在升级。
不好意思,扯远了。对于苏-34而言,是否因为战场上损失惨重而就一口咬定这款战机性能差而且无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战场情况仔细研究一下。

图8. 苏-34损失的概览,截至2024年2月

这是自开战以来苏-34损失的概览,截至2024年2月,约有26架苏34 被击毁,但是,约三分之二的苏34损失在2022年,2023和2024年总共损失只有约三分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苏34 的损失开始大幅度下降。在这些损失中,还有四架是在地面遭到而损毁,就在2024年6月13日,乌军在向距离战线240公里处的莫罗佐夫斯克机场进行无人机袭击中,又在地面摧毁了数架苏-34(数目不详,能够确认的是两架)。2024年8月6日,乌军进攻俄库尔斯克州宣称击落3架苏34不过俄军未证实。抛开在地面被摧毁的苏34,单看一下被击落的苏34。我们会发现什么?大部分被击落的苏34集中在2022年,我们结合2022年俄军作战情况和出动的苏34照片就会发现一下几个特点。
这时期俄军战况非常不利,乌军在北约的情报、战场监测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找出俄军的防线薄弱处,打的俄军措手不及。为了稳住战线和支援地面部队,俄空天军不得不派出大量战机对乌军进行打击,频繁深入乌军纵深,掩护地面部队的后撤。

图9、10. 苏34使用的航弹

1,如照片上显示,俄罗斯空天军出动苏34对地攻击手段仍以无制导低阻航弹为主,精确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打击武器较少。
2,乌军手中仍有不少如道尔,山毛榉,S300等防空武器,后期美西方向乌克兰陆续提供包括IRIS-TSLM、SAMP-T、星光、爱国者等先进防空系统。再加上乌军手中还有大量肩扛式防空导弹如苏制箭/针式和美国提供的毒刺等。这些防空系统仍然能够为乌军提供覆盖高中低空域的防空网。
3,俄军电子战水平落后。这个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了,从苏联末期开始,苏俄的电子工业和技术就开始落后西方。而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恶化,长期低迷,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这使得俄罗斯的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各个飞机设计局为了维持生存开始大规模外销军用装备,这些外销的武器装备也让西方有更多的机会来研究。再加上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更是把这些武器装备向美西方直接公开。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导致军费投入大幅度减少(俄军一度连维持都做不到),俄军武器装备长期无法得到更新,外销的武器装备甚至比俄军自用的还要先进。这使得俄军的电子战能力迅速降低,而且西方通过全面研究苏俄装备,甚至破解了俄军使用的电子干扰设备。这也导致苏-34的自卫能力进一步降低。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俄军战术失误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之前说过,现代对地攻击作战,除了攻击机群外,还要伴随电子侦察机和电子战机等辅助力量,同时在对地攻击前要对地方重要的防空节点,如指挥所,雷达等重要目标进行打击(攻击机带反辐射导弹打掉敌方预警雷达),攻击机攻击同时,电子战机要对敌方进行全面电子干扰和压制。具体战例大家可以参照一下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过俄乌冲突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俄军战机直接对乌军进行打击,并没有看到伴随的电子战机等辅助力量。
 这个源于两点,一,俄军轻敌;二、装备不足
  由于俄乌两国继承了大量苏联军事遗产,因此俄军认为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非常了解,不可避免的也有些托大。轻敌在所难免,不过这代价着实比较重。
   苏联解体后,俄军长期缺乏军费,因此将苏-24MP电子战战机退役。而且由于俄罗斯电子工业水平长期落后,俄军电子战机等装备长期缺乏,目前俄军能用的电子战飞机只有图-214R和伊尔22PP,数量少,而且技术落后。无法给攻击机群提供有效的对地电子压制和打击,这也严重削弱了苏-34的作战能力。
   所以,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苏34被击落的原因除了航电设备和电子战设备落后外,其他都不是苏-34本身的原因,就以苏34大量被击落来否定这款战机着实太草率了。
 不过,进入2023年后半年,苏-34被击落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这又是为什么呢?说起来也很简单,俄罗斯进入战备后,精确制导弹药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得苏-34可以在乌军防空武器射程之外发起攻击。另一方面,俄军大量装备无人机,使用无人机对乌军战线后方进行打击。除了这些之外,俄军通过给库存的FAB1500和FAB3000加挂滑翔制导套件,

图11.  使用滑翔制导套件改装的FAB500

图12.  苏34投掷的改装滑翔制导套件的FAB-3000重型航弹

增加的这类老式航弹的射程和打击精度,这也让苏34可以在更安全的距离投放,也大大降低了苏34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34的战斗力。而俄军也在继续生产苏34,目前新西伯利亚飞机制造厂已经新生产22架交付俄军。同时,俄军对苏34的改进也在进行,已经开始在苏34基础上研制电子战型号。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完善苏34的缺陷。
六、苏-34在苏军作战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不过,也会有人提出疑问,那就是当前各国都将多用途战斗机定为未来战机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俄军在装备苏30SM这款多用途战斗机的同时,还要装备这款用途相对单一的战斗轰炸机呢?
这就要从苏联空中力量体系说起了。
苏军的空中作战力量按照战备任务分为两个军种,分别是空军和防空军;根据承担的作战任务还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前线航空兵,战略轰炸航空兵,国土防空军航空兵。而前线航空兵根据具体的作战任务还可以细分为前线歼击航空兵,前线强击航空兵,前线歼击轰炸航空兵,前线轰炸航空兵。同时,由于各个兵种/军种执行的任务不同,装备的战机也不一样。以前线航空兵为例,前线歼击航空兵主要装备前线歼击机/战斗机,代表机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米格15/17/19,以及后来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9;前线强击航空兵在苏军系列里经历过一次裁撤,装备的代表机型是大家熟知的伊尔-2/10和后来的苏-25;前线歼击轰炸航空兵是50年代以后才组建,装备的代表机型有苏7、苏17/22,以及米格27;前线轰炸航空兵在二战时期主要装备pe-2轰炸机和图-2ms轰炸机,50年代后装备过伊尔28轰炸机和雅克26/28A战术轰炸机,进入70年代后装备苏-24战斗轰炸机。
而国土防空军航空兵的装备也比较偏门,国土防空军航空兵主要以截击机为主比如苏-7/9/11,苏-15,米格25和米格31,同时也装备过一部分前线歼击机,比如米格17,米格21,米格23。在国土防空军成立早期,甚至还装备过图-4战略轰炸机。而今天中俄空军的主力机型苏27,最早就装备在国土防空军航空兵中。
至于战略轰炸航空兵,大家也都清楚这个兵种的用途,装备不用说,从二战后仿制美国B29的图-4战略轰炸机,米亚4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再到后来的战略轰炸三剑客的图-95,图22M3和图160。
我们说回前线航空兵,前线航空兵这四个兵种具体任务如下:
前线歼击航空兵主要职责是与敌方歼击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掩护己方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对敌战役纵深的实施突击,保护己方攻击机群,支援陆海军;拦截敌方的侦察机攻击机和轰炸机,掩护己方海陆军和目标不受敌人航空兵的突击以及完成对地面目标攻击侦察等任务。
前线强击航空兵则主要执行距空中支援CAS(Close Air Support) 对接近己方的敌前沿和浅近纵深内直接影响到己方当前行动而进行的空中火力突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帮助地面部队摧毁敌方坦克,自行火炮以及野战工事等目标。再说明白点就是飞行大炮(二战时期德军对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戏称)
前线歼击轰炸航空兵的任务就比较多了,主要执行战役战术纵深攻击任务,用于突击敌战役战术纵深中的地面、水面目标。对敌方军/师/旅一级防御地段战役纵深实施遮断,防止一线战役军团在预定防段地幅上展开、对第二梯队在开进中展开并投入战场实施阻滞。
至于前线轰炸航空兵,则主要执行战役级纵深攻击任务。对敌方集团军、集团军群/方面军一级的防御地带战役纵深实施穿透性攻击任务,打击敌方战役军团第二梯队行军梯队、攻击敌方战役军团二线作战枢纽等。
由于任务不同,这些兵种的指挥层级也不一样。
前线强击航空兵隶属于空军集团军下属混成航空兵师的强击机团,但战时该型机指挥权转隶给陆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航空兵前进指挥所,也就是说强击机部队战时是直接配属给陆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遂行战术任务。
歼击轰炸航空兵则隶属于空军集团军下属的混成航空兵师和歼击轰炸航空兵师,指挥关系战时也都放在师里,战时由各师受领任务后,既负责飞行组织,也负责飞行指挥,独立指挥各团遂行作战行动。
而前线轰炸航空兵就不一样了,其指挥层级最高,直接隶属于方面军下的空军集团军,战时前线轰炸航空兵师只负责飞行组织,并不负责飞行指挥,由空军集团军指挥所直接指挥。
是不是很乱,由于苏军的装备秉承“专机专用”的原则,作战体系比较复杂,不过也非常高效。当然,这也只是在苏军的体系中。而苏-34的位置就在前线轰炸航空兵,而且该机本身就是苏24的后继机型。执行的任务之前有过介绍,就不再重复了,说白了就对敌方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的战略战役纵深目标进行轰炸。
当然,也会有朋友会提出疑问,现在不都是多用途战斗机完成这些任务吗,苏俄还搞专机专用,这岂不是落后的表现吗?
额,话不能说的太早啊!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装甲参谋部
主要交流一战、二战和现代的军事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