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承诺没有分量,很多基于信任的问题,
必定轰然倒塌。
现在谈及承诺二字,人们首先想到的,
不是承诺有没有意义,
而是承诺是不是存在。
现代社会中的交际博弈,
大多已经脱离了以事实和真诚的基础操作,
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算计过后,
一切归于解释,
而解释本身,
又促成了一种无关痛痒的语言游戏。
无论是办公室里的老板对员工的“大饼策略,”
还是员工与老板,与其他同事之间的阴奉阳违,
亦或是情侣间,在甜言蜜语之余的各自盘算,
都以“顺理成章”的姿态,逐渐演变成了缺乏实际行动支撑的承诺演绎,
为了撑起这些看似复杂,实则以利益为驱动的说辞,
人们便只能依赖于不断的“系统性解释”来维系。
这些维系的效果,则是暂时稳住对方,
短期内逃离关键问题的影响,
说谎,必定伴随圆谎,
说来说去都是谎,承诺如同儿戏一般成为了“谎世界”里的渺小组成,
更讽刺的是,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解释即一切”的现实,
仿佛这是社会舆论进化的“重大改变”,
当然,清醒的人们自然知道,这其中处处透露着荒诞的意味,
但,谁在乎呢?
谁的在乎,能扭转这一切呢?
在这个没人踩刹车的世道,
唯有喝彩,便是唯一的“参与渠道”。
不过喝彩这件事,在事实面前,
似乎仍有变数,
喝彩和喝倒彩,虽然是显而易见的对比,
但如果融入其中,便会发现相比于一文不值的解释,
喝倒彩,倒是多了点“人的味道”。
人的味道,就是人性在精神表达上的一种风格体现,
与时下风头正盛的AI不同,
人是狭隘的,也是十分局限的,
大多数人不够聪明,面对利益的态度,
往往也是直来直去,有好就拿,
至于能不能见好就收,那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当我们在喝倒彩的现象之中,
嗅到了那些不完美却十分真实的味道时,
不必诧异,更不必遗憾与那些原本严肃,
如今却成为戏剧一般的存在,
比如一些情侣试图通过复杂的言辞,维系起一个表面上的“真诚”关系。
我们听到类似“永远不分开”的承诺时,
则会下意识的觉得,这样的承诺,更像是一种对感情的调侃,
这些词汇似乎能瞬间打破所有矛盾和不安,
但当争吵、冷漠或者分歧来临时,
这些承诺便会现出“调侃的原形”,
原形毕露,
彻底玩完。
而公司的大高层们则选择用“成功学后遗症”,
来展现他们的“恼瘫理论”,
那些不断用华丽的诱惑堆砌而成语言辞藻,
以“无人反对”的全票通过,试图取代那些实实在在的福利回报。
至于打工人么,他们对于诸如此类的承诺早已麻木,
束缚他们的不是那些解释,
而是他们所处的事实:
与其说是他们在假装相信什么,
倒不如说,
不相信的“代价”,
恐怕更大。
纵观这几年发生的诸多事实来看,
那些本该精密的问题,解决方式粗糙的令人发指,
那些牵扯人们如何生存下去的关键矛盾,
解决的态度,则倾向于“一笔带过”,
这一笔,写的是糊弄二字,
糊弄的解释,催生出一套糊弄的逻辑,
而事实如何,只需贴上遮掩的对联,
便可瞬间“变悲为喜”,
过个舒坦年,过个喜庆连连的年,
当然,至于之后如何,
我们只能在鞭炮声和喝彩声中,
听到那句耳熟能详的怨念: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