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相矛盾的东西,从始至终都是错的。
有些人总是习惯在自圆其说的认知迷宫中不断徘徊,
对于他们而言,解决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
便是把那些看似横平竖直的道理拧成一股谁也解不开的绳,
就在别人以为,他们试图进行自救的时候,
他们却以一种“你们谁都不懂我”的态度,
挂在了身体上,那让人意料之外的地方。
事实虽然出人意料,但也不乏许多有序可循之道,
这些人习惯以说法自居,但实际上他们的说法不过是墙头草,
今天在东边招摇撞骗,明天又朝着西方俯首称臣,
若是你站在稍高一点的地方观察他们的动向,
便会发现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矛盾与反差”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
虽然他们表现的如此荒谬,但以我的体会来说,
千万不能把他们小瞧,
因为这些人还有一些我们必须了解到的“道”,
比如,默契。
市场里斤两缺失的默契,
办公室里互相甩锅的默契,
酒桌上把假话当真话说的默契。
这种带有自我催眠,也试图催眠他人的现象堪称当代奇观,
好比那皇帝的新衣里,人们对于某些现象的反馈那般,
似乎每个人都知道那个人没穿衣裳,
但却都正向夸赞对方的衣品格外精妙,
而更为现实的矛盾此刻必然迸发,
因为当有人真的试图去丈量问题的虚实时,
又会被那些故作聪明之人说成“不识时务”。
此时此刻,那些清醒的人终于苦涩的认识到,
想要维持清醒,就必须要承受双倍的重量,
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替装睡者扛的。
在这场迟来的恍然大悟之中,
“正常“成了一种讽刺他人的咒语,
而不正常,到显得正常起来了,
比如讲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称作“辐豹“是正常的,
把人前笑嘻嘻,人后精算计的小小伎俩,
称作“懂人情通世故”是正常的,
真正不正常的是那些问“为什么“的人,
当“为什么”本身的答案,是一个不被世道认可的答案时,
谁问,谁就有问题,
谁有问题,
谁就必须承担“提问”的代价。
于是明白人学会了用眼角余光打量世界,
该鼓掌时,绝不第一个伸手,
该沉默时,必须咳得惊天动地。
这套生存法则,似乎比任何哲学典籍都精妙百倍,
毕竟能在污水池里养出莲花,才是真本事。
至于那莲花是真的,还是假的,
对于“只要有花就行”的世道来说,
只要他不在乎,
那就没人在乎。
说法百思不解,是因为思考的方向太正常了,
做法恍然大悟,是因为用不正常的方式理解正常,
那恍然大悟,不是真的明白了,
而是意识到,人为什么要装糊涂。
最后的顿悟往往带着残酷的味道,
当你看懂酒局上的拍马屁,实则是另类乞讨,
当你看透微信点赞是数字时代的含蓄上贡,
当你发现所谓的“搭建型人脉“,
不过是互相利用的遮羞布,
看到此时,才能勉强算是入了所谓社会的门道。
而后你继续瞧望,往更加深处的地方细细瞧望,
你便会发现,那些写在墙上的漂亮话突然褪了色,
露出后面密密麻麻的,毫无诚意的补丁,
每个补丁都藏着生存智慧,但这些补丁,
显然没承担起“补”的作用。
恍然大悟的人们相视而笑,而那些台上的演绎者们,
再一次继续把荒诞剧演得活色生香,
毕竟幕布已经被人强行扯开,谁又能真的拂袖而去呢:
不出意料的事实,便是这场大型人间喜剧里,
原来观众席上,始终空无一人。
毕竟,所有的演绎者都在台上卖力演出,
然后忙着给彼此喝倒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