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风采展 | 环境学院吴烨老师

文摘   2024-11-04 20:12   北京  

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动教师队伍发展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

由广大研究生同学

投票选出心目中

“立德为首、学高为师 

  教益为友、育人为本”

的优秀教师代表


经与教师本人确认意向、征集材料

院系党委和研工组审核

确认推选出

环境学院3位正式提名教师

陈吕军、吴烨、张潇源


另外我院通过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道参评的教师为

王书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良师益友”候选人——吴烨




教师简介

吴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1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移动源排放控制、交通能源系统优化与综合决策技术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转型和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长期的技术支持。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环境学院副院长,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等多项教学奖励。


培养硕博学生近70人,其中10余人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这些学生如今活跃在国内外领先的交通、汽车、环保等领域的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立德为首

对吴烨老师而言,关注课题组每一个成员在校期间的成长和工作岗位上的发展,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从教18年来养成的、身体力行的日常习惯。吴老师时常会关注自己的学生朋友圈里发了什么,动态有什么变化,在课题组内,突然接到来自“老吴”的电话并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情。有一次,他看到课题组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将微信签名改为了“闭关失联中”,便打电话关心他的毕业论文进展,跟他讨论论文的主旨段落应该怎么写,每个段落的主要发现和结论需要怎样凝练。吴老师常说,自己的导师郝吉明院士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要把自己每个学生的毕业和发展都看作最重要的事。课题组的每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他都会多轮反复地逐句认真修改,给出细致入微的建议,个别页批注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比论文本身字数还多。他也会关注和关怀每个同学的心理状态。课题组曾有一位高年级师兄毕业论文进展不顺,吴老师与他在紫荆操场一起走了六圈,了解他遇到的瓶颈和困惑。那年过年,这位师兄主动选择寒假在学校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吴老师则专门邀请他一起吃了年夜饭。正是在吴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课题组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每有同学毕业,吴老师都会邀请他在组会上分享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心得体会,帮助低年级的同学找准自己未来的方向,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


2024年7月,吴老师在宁夏代表研究生院出差时,突发疾病入院治疗。开颅手术后,课题组内的几个高年级同学到病床前看望吴老师。为了不影响病情,同学们只和吴老师闲聊这几天的见闻趣事;然而,在病榻上的吴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却是不能继续给组里几个即将毕业的同学修改博士论文了。由于病情影响,吴老师在很多生活中的日常用语的读写表达有困难,但还是记挂着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回京后,在康复期中的吴老师第一时间让同学给他准备了一张课题组的合照,照片的背后写上了每位同学的名字。那段时间,时不时就会有同学会收到吴老师的电话,抱怨“你的名字怎么那么难念”。尽管还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吴老师的心中始终惦记着同学们的毕业。今年9月,课题组有四名博士生即将参加最终学术报告,吴老师在8月下旬第三次手术结束后,就参加了课题组的组会,与关心他的同学们见面交谈,给准博士们的答辩汇报提出了改进意见。由于身体状况难以支持一次听完全部同学的汇报,吴老师还将准备答辩的同学一个一个叫到家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认真准备。答辩结束后,吴老师还一一查看了同学们待送审的博士论文,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格式问题。正是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同学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并顺利通过了最终学术报告答辩。


生病过后,吴老师的手上有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他在读的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入学时间和预计毕业时间。他记着自己每一位学生的科研进度,也会为不同培养类别的同学提供不同的科研建议。吴老师家里客厅的茶几上放了一本报告——《中国大城市机动车排放控制——2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这是吴老师曾经倾注大量心血整理编著的中国机动车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成果。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通过阅读报告里的内容恢复自己的读写能力。为了鼓励组里一位即将毕业的同学尽早完成博士论文,吴老师和这位同学打赌,“我每天可以看一页,你每天可以写两页。这样等我看完这本书,你就同时把毕业论文写完拿给我看。”吴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鼓励着课题组内的同学完成研究生的求学之路。


国庆节前,吴老师顺利完成了自己康复路上的第四次手术。在课题组群里,他和同学们说:“我最近常常当自己是个“学渣”,从最基本开始学习复健,但是我相信努力后,我肯定是个‘学霸’!”并以此勉励课题组的小同学们,希望“你们这些学霸,更要认认真真做事啊。”正是吴老师这么多年来春风化雨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课题组内的一个个同学才逐步从刚入学时的“学渣”成长为毕业时的“学霸”,并持续在交通部门减污降碳这一领域的不同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学高为师

吴烨老师深耕交通环境这一研究领域,始终聚焦环境学科前沿,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吴老师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聚焦领域重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课题组同学开展了环境-交通-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机动车污染控制、交通新能源化的环境影响等方向上产出了许多高质量创新性成果。在环境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吴老师支持同学“走出去”,参与国际会议、开展短期海外学术交流,锻炼跨文化交流和工作能力,成为国际化、专业化的高水平的环境治理人才。在吴老师的支持下,课题组同学前往哈佛、MIT等国际顶尖高校开展学术合作,多位博士生毕业后前往哈佛、MIT、康奈尔等学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吴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选题自由度,鼓励创新思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向在正确的科研方向上攻坚克难。在课题组每位同学的开题、预答辩、毕业答辩之前,吴老师都会协助大家梳理演讲逻辑、完善展示内容,帮助大家完善答辩内容。


吴烨老师与课题组同学参加哈佛中国项目会议


教益为友

吴烨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特别喜欢与学生交流。他能够敏锐察觉到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主动约同学散步谈心;他会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环境领域前沿的看法,解答学生在未来选择上的问题。在吴老师的眼中,学生的学术能力成长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康成长同样不可忽视。


吴老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工作和体育活动。吴老师本人在承担繁重的学术、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保持着运动习惯。吴老师多年参与学校“马约翰杯”运动会,与同学参加师生异程接力项目,为环境学院连续多年获得马约翰杯冠军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吴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课题组内涌现出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同学。课题组内近10位同学先后担任过本科生辅导员、研工助理或支部书记,其中多位获得林枫辅导员奖、入选 “紫荆学者”;有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打破清华马杯校记录长跑健将和校艺术体操队队员。吴老师如同陪伴在身边的朋友一样,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保持身体健康,全面发展,成长为更好的人。


吴烨老师参与“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师生异程接力项目


育人为本

吴老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学生们深入的指导,更注重学生们的人格塑造与全面成长。不论是科研中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难题,吴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并提供启发性的建议,帮助学生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他常说,提出好问题比直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他鼓励学生们在研究领域独立思考,深入挖掘,发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从而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他对待工作学术热爱、勤奋、严谨,待人儒雅、谦逊,一直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引领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做研究,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们在面对迷茫或做出重要选择时,仍然会第一个想到吴老师。他即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总会抽出时间给予指导,而每次与他的交谈,都会让学生们豁然开朗、坚定信念。从教18年以来,吴老师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10多位同学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他们如今已在国内外领先的交通、汽车和环保行业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担任核心技术骨干,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吴烨老师课题组合照



投票方式


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复评投票阶段为11月4日至11月17日,每一位在学研究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可对校内任何一位正式提名教师进行投票,每一位在学研究生仅可以投出一票。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问卷进行投票。若多次填写问卷则以最新一次为准。

投票二维码

供稿 | 吴烨课题组

编辑 | 林博威

审核 | 吉庆华 黄斐 胡亚悰 陈天吟

环小研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