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菱,变了

政务   2024-10-16 15:42   浙江  

一种植物因生长地命名,并不鲜闻,而生长在南湖里的菱,叫南湖菱,却与众不同。它形似馄饨,色如翡翠,肉如凝脂。

南湖菱主产于嘉兴南湖,是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果实壳薄、味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特有的水生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从宋代、元代、明代一直到清代乾隆、康熙年间,均有相关文学作品记载,是嘉兴的“城市名片”之一。

“南湖菱无角,菱生他处则生角。”这是嘉兴“南湖菱”最为显著的特征,至于这“无角”从何而来,何时来,民间有各种传说、文史记载。

近期,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牵头的研究团队在国内顶尖生物学杂志《生物多样性》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基因组测序揭示栽培欧菱遗传多样性及‘南湖菱’的起源驯化历史”的文章(下简称《文章》),从基因组水平上解释了南湖菱品种的驯化历史,也从科研角度向世人揭示了南湖菱“无角”传说的秘密。

“对南湖菱‘无角’品种是什么时候形成和演变的,民间有很多传说,历史文献有相关记载,但到目前为止也依然没有充分科学的依据,南湖菱的起源和驯化历史依然是个谜。”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嘉兴市农科院副院长姚祥娓娓道来。

据明代《紫桃轩杂缀》中对“南湖菱”的相关记载:以南湖为中心的水域,“此物(南湖菱)东不至魏塘(嘉善)、西不逾陡门(桐乡)、南不及半逻(海盐)、北不过平望(吴江),周遮止百里内耳”。

那么“南湖菱”是否就是从明代开始驯化成功进而成为特殊的“无角”菱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题,从2021年开始,嘉兴市农科院和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浙江大学、宁波市农科院等单位,利用基因组重测数据对我国栽培菱角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欧菱发生驯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6600年前),“乌菱”出现在约840(661-1428)年前,“南湖菱”出现在距今约669(285-983)年前,表明“南湖菱”驯化至少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已经开始,这也与明代文学记载信息相吻合。

“此次研究关于南湖菱的起源驯化也进一步证实了该文献的记载,表明先民们最晚在明代就已经对‘南湖菱’进行驯化以满足饮食需求。”姚祥坦介绍。

菱是嘉兴的特产,生长于南湖里的菱,更是嘉兴的骄傲,因为它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在嘉兴的河湖港汊里生长着,成为了人们的食物之一。1959年3月,马家浜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时,就出土了碳化的无角菱。

历史上,嘉兴广阔的水域里,除了野生的菱之外,更多的是人们散种的菱,也形成了一定的种菱文化。春种、夏管、秋收。更有“八月八,买斤菱来剥一剥”的民间俗语。

人们用青竹、粗绳、绳上系水草,把门前的河道分割成一方方的“水田”,习惯称之为菱塘。

仲春时节,将菱播到河里,经时间的孕育,沉入河底的菱种出苗,那菱秧长出柔柔的茎,细而如扇的叶,慢慢地娆娆地透出水面,经阳光雨露的滋润,那叶逐渐铺展,变大,将整个“菱塘”遮盖,田田菱叶挨挨挤挤,逐渐挤直于水面,夏天达到顶峰,只见绿绿的叶,不见叶下的水。

在这样的密密的菱叶间,白白的、细细的菱花,在不经意间就开了出来,那小精灵在水中慢慢地就变成了胚菱,小菱,大菱。菱很低调,沉在水中,隐在叶后。

入秋了,桂花香的时候,该采菱了。

村姑们划着腰子型的菱桶,进入菱田,左手抓菱荇,右手采嫩菱,乐滋滋,笑嘻嘻。

时代的进步,同样体现在菱的种植上。传统的河荡种植,到了“菱塘”散荇时,那些被寒冷逼过的,被霜打过的菱荇,随波逐流,在传统农业时代,可以用此作肥料。到了现代,于是人们开发了内塘种菱技术,采用稻田灌跑马水的方法,解决水的流动,确保菱的品质。用设施大棚,精准调节种菱环境的温度、湿度,使这可口的美食更早地端上人们的餐桌。

现在的南湖菱更是与科技接上轨,从2011年开始,嘉兴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用南湖菱与有角红菱杂交,培育了菱壳红色、果实粉红的南湖菱新品种,南湖菱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菱”。

一颗小小的南湖菱,从古传到今,蕴藏着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的历史密码。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应隆 戴群

作者:孟金根

编辑:谭娇

责编:羊丰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


嘉兴发布
发布权威信息,关注民生资讯。在这里,了解嘉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