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琎、冉璞兄弟,是南宋播州绥阳(今贵州遵义绥阳)名士。兄弟二人潜心研读古今书籍,特别醉心于研究军事韬略方面的书。南宋名将余玠招贤纳士,领导四川军民抗击蒙古大军的入侵,二冉协助守军作战,在钓鱼城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南宋年间,皇帝昏庸腐败,朝纲大乱,给了外族入侵之机。同时内乱增多,匪患四起,生活在黔北高原的百姓深受其苦。
就在这一时期,播州绥阳县城郊东北方向一个叫青山的地方住着一户姓冉的人家,他们以农耕为本,勤劳朴实,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后来,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全家人无比高兴,父亲为儿子取名冉琎。家中后继有人,冉琎的父母更加勤奋劳动,一心一意要为儿子创造出优越的生活环境。
可惜,天不遂人愿。正当一家人充满希望,努力打拼之时,冉琎的母亲不幸患上重病。冉琎的父亲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药,可还是没能挽救妻子的性命。这时冉琎只有四五岁。妻子故去,家中少了往日的欢乐,多了一份凄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看到冉氏父子的凄苦生活,乡亲们疼在心里,不时地安慰他们,帮助他们,还托人为冉琎父亲做媒续弦。乡亲们打听到附近山里的一名妇女死了丈夫,于是在媒人撮合下,两个苦命人生活在了一起。
冉琎的继母进家后,看到丈夫憨厚朴实,冉琎伶俐可爱,决心帮助丈夫抚养儿子,操持好家务。由于冉琎的继母持家有方,这个小家又充满了温馨。不久,继母给冉琎生了一个弟弟,父亲给小儿子取名冉璞。
可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时候,冉琎的父亲也不幸患了重病,贤良的妻子带着儿子,陪着丈夫四处求医问药。可丈夫还是病逝了。伤心之后,冉琎继母担负起持家的重任,在她的安排下,一家人的生活马马虎虎还能过得去。
一天,冉琎母子得知土匪将到青山一带抢掠的消息后,急忙把家中的东西收拾藏好,向深山走去,以躲避土匪的侵害。
母子三人跟着乡邻一起向前逃去,为了走得快一点,也为了让冉琎少受一些苦,继母把已经九岁的冉琎背在背上,把自己亲生的年仅四岁的小儿子牵在手中。孩子太小了,走得慢,他们走着走着就和乡邻们走散了。在一块平缓的坡地上,母子三人被土匪追上,凶残的土匪正生气没有抢到东西,见着人就想杀人泄气。一个土匪头目模样的人追到冉琎母子三人身边,举起手中带血的大刀就向他们砍去,可这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眼前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小的才四五岁,却是自己走,大的已八九岁,却被背着走。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大刀,问冉琎的继母:“你这个妇人,为什么把大孩子背着走,小孩子牵着走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吗?”冉琎的继母看到土匪举起手中的大刀,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明明是一瞬间就会刀落人亡的,可闭目等死时却不见了动静,听到土匪问话,才睁开眼战战兢兢地回答:“大王,两个孩子都是我的儿子,但大儿子是丈夫前妻所生,前妻不幸亡故,小儿子是我所生,不幸丈夫又死了。今日听说大王来了,慌忙带着他们逃生,我把大儿子背着走,是为了完成丈夫疼爱儿子的心愿,也免去人们说闲话,而我生的儿子自己走,别人不会说三道四。请大王可怜我们母子,发发慈悲,放我们母子一条生路吧。”
土匪听了冉琎继母的叙述,不仅为之感动,放弃了杀死她们的念头,还给了他们母子三人一些银两,让他们好好生活,让孩子上学读书。土匪还给了冉琎继母一块红布,让她每到晚上就挂在家门口,这样就不会受到其他土匪的骚扰,因为这是他们的记号,但不准告诉别人。
自从有了这块红布,冉琎一家三口得以躲过匪患的祸害,而冉母则更加勤奋地劳动,供养两个儿子读书长大成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勤奋学习,得到乡邻的称赞、老师的夸奖。兄弟二人不但学业优秀、学识广博,还常在一起探讨军事问题。
淳祐二年(1242年)12月,余玠升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设招贤馆网络人才,积极准备抵御蒙军南侵。冉氏兄弟听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便前去拜谒。余玠收留他们为宾客。冉氏兄弟沉默寡言,既不像其他宾客那样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也不向余玠献什么奇谋妙计。余玠很是奇怪,就暗中观察他们并偷听二人谈话,方知二人胸怀韬略,于是拜见兄弟二人,二冉向余玠献出保地方平安之计。
冉氏兄弟向余玠分析形势,说:“蜀之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人,积粟守之,贤于十万师远也,巴蜀不足守也!”
余玠思忖再三,采纳了冉氏兄弟的计策,并写奏章,派人密奏朝廷。朝廷采纳二冉之计,任命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任命冉璞为承务郎,权合州通判。
兄弟二人上任后,负责修建钓鱼城联防工事。他们以钓鱼城为防守中心,先后建成了青居(在今四川南充)、大获(在今四川苍溪)、云顶(在今四川金堂)等十余座城池。这些防御工事,尤其是钓鱼城,在后来抵抗蒙军倾国之师的进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宝祐六年(1258年),蒙军分三路大举侵犯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围攻钓鱼城。合州军民凭借钓鱼城工事,坚守迎战数月,打败蒙军,迫使蒙军撤退。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大奇迹,这个奇迹也让冉氏兄弟名垂千古。
如今,历史虽已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钓鱼城访古》一诗中写道:
据说,冉氏兄弟亡故后,遗体被运回故土绥阳安葬。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吴显峰
责 编:蒲娅娜
校 对:王 利
编 辑:曹国会
通讯员:楷 峰
来 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