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历史,振兴中华》。“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歌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87年前的12月13日,日寇踏临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带着欲壑难填的侵略野心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手无寸铁的儿童被刺刀贯穿,妙龄芳华的少女被残忍奸污;活埋、杀人竞赛、活人枪靶……血染成河、尸积如山,六周的浩劫里,三十万的亡魂,意味着每隔12秒,就有一个同胞死去。
金陵城下祭亡灵,耳畔犹闻怨泣声。我们的国土上又何止这一桩南京大屠杀?无论是潘家峪惨案里1298名死去的村民,重庆繁华街道在导弹席卷过后残留的废墟,还是至今令人闻之色变的731部队细菌实验,仍无法拭尽的无数慰安妇的眼泪……屈辱的近代史拓下一个又一个沉重的脚印,这笔哀哉国殇的重债,何以消弭?何以忘记?每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断壁残垣,大概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淌血。而且每一滴血似乎都凝固成一串问号:帝国主义何以敢对我泱泱中华举起屠刀?何以有人至今不敢正视它?甚至歪曲它?篡改它?落后就要挨打,何以我们落后?每一桩惨案里的遗容都在呐喊,这呐喊告诉我们什么?是告诉我们,“忘记英雄的民族是堕落之邦”?还是告诉我们,“忘记苦难,苦难就会重叩国门”?是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是告诉我们“振兴中华,人人有责?”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我们不曾忘记,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的大浪载浮载沉,我们用87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流离失所,我们用了87年时间让我们的妇女不再被肆意凌辱,我们用87年的时间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用87年的时间来向历史回答一个问题——面对那段屈辱,我们该何去何从。灾难没有压垮我们的民族,苦难不曾磨灭我们的意志,从白山黑水里走出英名永存的战士,从上甘岭的漫天风雪里走出“最可爱的人”;从天安门前的伟大宣告,到南方谈话的改革春天,此后的时光风驰电掣般地过去了,但岁月的沧桑还是镌刻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上,硝烟弥漫过的遗迹更成了历史的见证人,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而祭奠那段历史更需要我们不忘来路,振兴中华。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所说:“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现状,而是应该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不要让历史的哀嚎被隐入无声的时间。唯有以史为镜,牢记民族之耻,铭刻先烈们的铮铮铁骨,我们才有前进的无穷动力,我们建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不是为了反复咀嚼这段血腥的历史,不是为了囿于怨天尤人的历史囚笼,更不是为了让仇恨荡涤我们的灵魂,消解我们的理智。而是为了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落后就要挨打”,提醒着我们以沉痛的回忆和冷静的反思去寻求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和振兴的力量。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我们记得那段历史,我们背负那段历史,我们走出旧的历史,我们创造新的历史——我们的社会海晏河清,我们的人民挺直脊梁,我们的国家依旧五岳向上,依旧滚滚东流,先人们的亡魂就永远有枝可栖,每一份珍贵的民族气节就永不消逝。让我们握牢前人的接力棒,让我们点燃时代的炬火,烧出中华民族的灿灿前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素材来源:松湖莞中,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只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二维码“识别”
欢迎加入课堂教育教学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