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创造新纪录

时事   时事   2024-11-04 23:09   湖北  
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的“80后”乘组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刷新了多项纪录。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舞台上不断书写着空间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11月4日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02时15分,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至此,神舟十八号“80后”乘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航天员叶光富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
从4月25日晚飞赴太空到11月4日凌晨平安归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时长新纪录。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驻留192天,其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为空间站的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首次出舱活动历时约8.5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闻新表示,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出差”192天,刷新历史纪录,这一突破不仅是对中国航天科技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对未来航天发展的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神舟十八号返回不仅仅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卓越实力,也体现了航天员专业素质和坚韧的毅力。同时神舟十八号的成功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影响力。
春日出征、秋末归来,有“科研界的特种兵”之称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超过90项的科学实验,创下中国空间站有航天员进驻开始实验数量新高。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验,通过“太空养鱼”进行了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实现我国在太空培育脊椎动物的突破;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为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今天凌晨,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也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28项科学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4.6公斤。

神十八乘组完成超过90项科学实验、 创下历史新高,对于这样的好成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闻新表示,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这些实验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等,每一项实验的成功都意味着我们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神舟十八号乘组的出色表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十九号乘组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继续进行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并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还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将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闻新指出,“神舟家族太空接力”确保了空间站的次序运行和高效利用,为空间科学实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神舟乘员在轨工作期间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涵盖了多个领域,而且是前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国家的科技自信。这种接力模式还为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更多精彩解读
敬请关注每天23:00

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



监制 洪燕

编审 田园 解炜 张六超

责任编辑 胡蝶

剪辑 黎梦莹

制作 樊进

长江新闻号
《长江新闻号》是湖北广电新闻中心倾力打造的一档国际新闻栏目,每晚23:00在湖北卫视首播。以“长江评论”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思想引领的新闻品牌,为风云激荡的国际时局,提供理性、独家的前瞻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