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微胖、皮肤黝黑,头戴白色安全帽、手握施工图纸,每一块砖石的精准砌筑、每一根钢筋的精确焊接,都是廖华军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对初心的执着坚守。
廖华军是公司镇雄县地灾避险搬迁暨“1.22”山体滑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施工员,一名年轻的“95后”。自2017年参加工作以来,廖华军始终坚守在项目施工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建筑人的担当和奉献。
初出茅庐的廖华军在公司昭通市省耕公园中心瀑布项目担任施工员,和所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和严格的管理要求,他深知,施工员的肩上不仅是砖石的重量,更是无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于是,他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测量放线学起,白天,他扛着全站仪和棱镜杆跑遍工地现场;晚上,他坐在办公室,仔细进行数据比对分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技术经验,他的工作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实践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他追着师傅刨根问底;随身携带的图纸开始变得褶皱不堪,随时掏出来写了又写、画了又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廖华军顺利成长为一名测量小能手。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施工员?”对于这个问题,廖华军的答案是——坚守。用廖华军的话说,“守在作业一线就是为了准确掌握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每一个细节,信息掌握的越多,细节把控的越深,施工管理就越科学、协调度就越顺畅,这才是过程管控。”在镇雄2019年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身为3号楼和6号楼栋号工长的他一直坚守在现场,从搭设架体到模板安装再到钢筋绑扎直到完成混凝土浇筑,在现场几乎随时都能看到他灵巧的身影。他会反复核对图纸上的数据,确保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尺寸都与设计无差;他也会亲自检查材料的质量,确保使用的都是最优质、最适合的材料;他还会关注施工现场的环境变化,及时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工序……在他和工友们的不懈努力下,6号楼提前5天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任务。
廖华军的脑袋里充满了奇思妙想,问题面前总能拿出“锦囊妙计”。在项目首次应用铝模板施工时,项目团队发现飘窗区域容易出现气泡、胀模、爆模等问题,廖华军查阅各类资料,主动请教技术总工,学习并研究各类成功案例,通过对飘窗部位进行加强加固,设置对拉螺杆和背楞,顶撑上下回顶,在飘窗面板开孔处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了气泡产生。针对混凝土成型出现气泡的问题,他灵机一动,指导工人严格控制浇筑厚度,每层不超过振动棒1.25倍,使用木棍从下往上敲击模板外侧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廖华军成为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镇雄县地灾避险搬迁暨“1.22”山体滑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他主动扛起时间紧、任务重的8栋高楼建设重任。廖华军带领4名年轻施工员积极融入“百日攻坚”行动,从技术支撑、物资供应、安全质量管控等各个环节均进行精心组织。在抢抓进度时,项目上夜间浇筑混凝土,他总是坚守到最后一刻,第二天早上7:30又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施工员,日复一日地奋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选一个方向,定一个时间,剩下的只管努力与坚持,时间会给我们最后的答案。”7年的项目生活,廖华军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定、努力、坚持、奉献,扎根在项目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匠心。廖华军常常说:“我就是名很普通的施工员。”但就是这份普通,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下,绽放出夺目光彩,照亮了青年的追梦之旅。
【第六直管部】代亚娟/摄影 报道
责编丨杨成芬 审核丨张琼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